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低碳72策:氢能安全运营,当下需扎好监管篱笆|城市呼吸

山西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厅长 王启瑞
2021-10-11 13:19
市政厅 >
字号

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我们特地刊发《城市低碳72策:实务者言》。

这份低碳72策,来自我们近期对相关学者和实践者的采访和约稿,以及对公开报告的摘录,总结了城市低碳的策略与建议。其中有新鲜的思考,也有反复强调的部分。它涉及能源转型、产业升级、生态建筑、低碳交通、循环经济、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和基于自然等八个方面,在中国发出双碳承诺一周年之际,于“城市呼吸:2021 BMW卓越城市讲堂”上发布。

2017年,公路上的设施,提示驾驶者注意安全。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氢能来源多样、终端零排、用途广泛,在保障能源安全、保护大气环境、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氢能产业正逐步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及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进入快车道;而作为新生事物,其在顶层设计和规划、政府监管与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需要高度重视安全运营。

氢气的特性限制了其安全性。氢气易燃易爆,一旦泄漏,极易因静电摩擦造成燃烧。氢气与原油、汽油、天然气等能源,均被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按危险化学品监管。2020年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次将氢能纳入能源范畴。氢无论作为危险化学品还是能源,管理都应采取有效安全措施,确保安全风险可控。

安全是氢能应用和大规模商业化推广的重要前提。产业越是发展火热,我们越要冷静思考。安全是任何一个产业的根本问题、生命问题。一旦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将造成严重恶劣的社会影响,对今后产业布局、 项目规划的影响难以估计,大多数企业都无法承受。

要认真分析、严格管控氢能安全风险,氢能安全运营要扎好篱笆、强化监管。

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每个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和安全管理缺失的难题。但国际国内应用实践证明,只要按照标准法规规范生产、存储及使用氢能,氢能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政策层面看,产业培育初期,可参考国外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对整个产业链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建设,尽快明确产业发展牵头部门,明晰产业链流程上各个环节的归口管理部门,确定项目审批流程和审核标准,组织研究解决包括加油站增建加氢设施等氢能产业发 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目前,部分地方已出台安全管理规定。

行业标准与体系层面看,我国氢安全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集中在少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议系统开展氢泄漏、扩散、燃烧等相关试验研究,推进完善我国氢安全质量体系(包括标准、计量等方面)建设,支持建设第三方氢安全检测研究中心,增强产品、设备检验与认证能力,为全产业链各环节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企业层面看,一是在项目规划初期借助专家力量,对技术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充分评估审核,建设期进行现场安全监督与指导,落实氢能项目竣工第三方验收机制,从源头夯实安全基础。

二是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针对氢的制备、储输和加氢站建设等环节,制定形成重大危险源辨识方法,加强日常监控。

三是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泄漏、扩散、燃烧、爆炸等全面梳理分析,编制切实有效应急预案,储备充足应急物资,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突发事件先期处置能力。

四是把住“人”这关,严格人员资质管理,对操作人员、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安全培训,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水平。

(本文来自山西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厅长王启瑞在2021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责任编辑:王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