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若多情即为“渣男”,这世间该少了多少诗意

2021-10-12 18: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若多情即为“渣男”,这世间该少了多少诗意 原创 虚度er 好好虚度时光 收录于话题 #虚度大师录 27个内容

#虚度大师录#

徐志摩

这世间,既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真公子张伯驹,也有以全部的生命和热情不断去追逐爱情信仰的诗人徐志摩。

人类的情感何其复杂,无法以简单地以对错或“渣男”去判断。

有人生来便是吻火者,这件事没有道理可讲。

▲ 主播/ 夏忆 ,配乐/ Nadama Dancing in Your Garden,黄磊《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黄秋生《偶然》

撰文|慕容素衣

设计|97

编辑|伊登(Eden)

▲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01.

徐志摩这个人,是个天生的诗人,而且绝对是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诗人。

先不谈他的感情生活,真实的徐志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首先,他绝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纨绔子弟。

徐志摩出身大富之家,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首富,身为徐家的长孙独子,他从小过的就是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徐志摩,有公子哥的矜贵和文雅,却绝无公子哥的浪荡气习。

他不酗酒,不留连花丛,不沉迷于玩乐,陆小曼天天躺在烟榻上抽大烟,他丝毫不受其影响。

很多人对诗人的印象都停留在风流放诞上,事实上,徐志摩在绝大多数时候都相当自律。他少年时读书“聪明冠全班”,也曾雄心勃勃,立志要振兴实业,14岁就大发议论,纵谈唐朝哥舒翰潼关之败的原因。

去美国留学后,他一开始学的也是银行学这样经世适用的学科,因为聪明勤奋,仅仅10个月就拿到了学位,后又转学政治经济学,发誓要做中国的“汉密尔顿”。

且看留学生徐志摩一天的日程安排:“六时起身,七时朝会,晚唱国歌,十时半归寝,日间勤学而外,运动跑步阅报。”今天的留学生们,未必能做到像他这样勤勉自律吧?

过于聪慧的人往往被人视为浮躁,唐时的王勃如此,徐志摩也是如此。可他真的浮躁吗?

他一辈子仅仅活了34岁,从发表作品到逝世更是只有短短7年,在这7年间,他创立“新月社”,写新诗、写散文、写小说、编戏剧、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光是诗歌集,就出版了4部。

如此短暂的一生,居然产出了如此多的精品,实在不应该用浮躁来为他定性。

其次,对于生命的看法,他并不是个虚无主义者,而是抱有百分百的热诚和投入。

梁遇春曾在文章中写道:“有一天晚上,他(徐志摩)拿着一根纸烟向一位朋友点燃的纸烟取火,他说道:‘Kissing the fire’。”这句话真可以代表他对于人生的态度。

如梁遇春所言,徐志摩就是这样一个“吻火者”,人世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是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他却肯亲自吻着这团生龙活虎般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臭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难怪他天天惊异着,难怪他的眼睛跟希腊雕像的眼睛相似,希腊人的生活就是像他这样吻着人生的火,歌唱出人生的神奇。

在民国的文艺圈里,徐志摩称得上人见人爱,朋友们这么喜欢他,可能是被他这种“以生命吻火”的热烈和真诚所打动。

林徽因就曾写过:“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他站在雨中等虹,他甘冒社会的大不韪争他的恋爱自由;他坐曲折的火车到乡间去拜哈岱,他抛弃博士一类的引诱卷了书包到英国,只为要拜罗素做老师,他为了一种特异的境遇,一时特异的感动,从此在生命途中冒险,从此抛弃所有的旧业,只是尝试写几行新诗。”

关于雨中等虹,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那是在英国,有一天,温源宁正在宿舍里读书,外边下起了倾盆大雨,这时候门响了,门外站着一个全身都被雨水淋透了的客人,兴致勃勃地拉起他往外面跑,说要去桥上等“雨后的彩虹”。温源宁劝他别犯傻,他不听,一溜烟就跑了。

这位冒雨前来的客人,就是徐志摩。

后来,林徽因问他:“你怎么确定会看到彩虹?”

他笑了笑回答说:“完全诗意的信仰!”

这就是徐志摩,一个纯粹的诗人,对人生对命运完全抱着诗意的信仰。

▲ 徐志摩《再别康桥》节选。

02.

在知乎,关于徐志摩最热门的问题是,他到底是不是渣男?

估计徐志摩的朋友们听了,会感到深深地诧异,在他们心目中,徐志摩简直是天字第一号可爱之人,怎么也不会和“渣男”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

他风度绝佳,从不计较输赢得失,梁实秋对他赞不绝口,称他“有六朝人的潇洒,而无其怪诞”。梁实秋念念不忘这样一件小事:“有一天志摩到我的霞飞路寓所来看我,看到桌上有散乱的围棋残局,便要求和我对弈,他的棋力比我高,下子飞快,撒豆成兵一般,常使我穷于应付,下至中盘,大势已定,他便托故离席,不计胜负。”

他善于照顾人,是朋友中的黏合剂,叶公超就说过,他对于任何人、任何事,从未有过绝对的怨恨,甚至于无意中都没有表现过一丝憎嫉的神气。

他慷慨而富有同情心,年少时,他在雪中读书,见雪地中有一群乞丐衣食无着,他就拿出酒肉和乞丐们同食共饮,还称他们为“丐友”,因此招到父亲的责骂,他也不以为意,照旧我行我素。

不光朋友们爱他,连他遇到的女人们也都个个喜欢他。凌叔华为他保管八宝箱,给他撰写墓志铭,冰心为他抱不平,说“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的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他到底是不是渣男,与他有过情感纠葛的三个女人最有发言权。

第一个女人是张幼仪。

老实说,徐志摩执意要和有孕在身的张幼仪离婚,惹恼了广大女性,她们很生气,张幼仪明明那么好,为什么还是要和她离婚?

▲ 徐志摩与张幼仪。

确实,张幼仪在民国大师们的原配中是很出挑的,论家世,张家的富庶不在徐家之下;论相貌,她长得也挺端庄;论精明能干,她更是相当出色,所以才会在离婚后既当了银行家,又开过时装店。

可张幼仪纵使千好万好,却不是徐志摩喜欢的那一类女子。他追求的是一个能让他燃烧的女子,而不是一个贤妻。他和她,就如“小脚和西服”,确实不搭配,两个好人,不一定有好的婚姻。

对于他的不爱自己,张幼仪是耿耿于怀的,所以才会在自传《小脚和西服》中提到他不爱自己的种种细节。

可除了不爱她,徐志摩并不像某些女性想象的那么十恶不赦。为了闹离婚,他说了些很过火的话,但还是没闹得太难看,两人堪称民国第一对新式离婚的伴侣。离婚之后,他们并没有决裂,反而一直维持着朋友关系,徐志摩去欧洲旅游时,还专门去探望张幼仪,在信中向陆小曼称赞这位前妻说:“C(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

张幼仪一手抚养大了他们共同的儿子阿欢,还策划编撰了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在她晚年,有人问她爱不爱徐志摩,她答道:“我这辈子从来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她还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第二个女人是林徽因。

林徽因和徐志摩曾经有过一段情,尽管这段感情没有结果,但对于他们来说,对方都是彼此生命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 泰戈尔访华期间,林徽因和徐志摩陪同。

林徽因之于徐志摩,可以说无意中充当了他的缪斯。在遇到林徽因之前,徐志摩是不写诗的,到了康桥后,突然诗兴勃发,点燃他诗情的与其说是康桥的柔波,倒不如说是美人的秋波。

徐志摩为林徽因写过不少诗,“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就是为她而写的。

而对于林徽因来说,徐志摩则是她在文艺路上的领路人,引领她进入一个诗意的世界。林徽因的闺密费慰梅曾说:“多年后,听徽因提起徐志摩,我注意到她对徐的回忆总是离不开那些文学大家的名字,如雪莱,济慈拜伦曼殊菲尔等。我猜想,徐志摩在对她的一片深情中,可能已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领她进入英国诗歌和英国戏剧的世界,领略新美感新观念新感觉。”

林徽因曾经是“新月社”里风头最健的女诗人,在她的后半生,她渐渐不写诗了,可是徐志摩对她的影响一直都在,那是一种诗意的信仰,让她的一生至少没有太过堕入凡尘的满足,如她所说志摩警醒了我,变成一种simulant(激励)在我的生命中。

徐志摩去世后,林徽因多次撰文悼念他,梁思成从徐志摩飞机失事处捡回一块木头残骸,她一直挂在卧室里,直到她离世。

她当然不会认为他是渣男。

▲ 徐志摩与林徽因。

第三个女人是陆小曼。

徐志摩一直在寻找一种诗化的爱情,现在流行的灵魂伴侣,正是他创造的。他曾在给恩师梁启超的信中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等遇到陆小曼时,他终于找到了。

▲ 徐志摩与陆小曼订婚照。

他们两个人,都是那种一点就燃的性子,用郁达夫的话来说:“忠厚柔艳的小曼,热情诚挚的徐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藉放火花,烧成一片。”

在精神追求这方面,徐志摩和陆小曼真是志同道合,他们都是天生恋爱狂,他们恋爱的沸点都比较低,都渴望着能有一次倾其所有的恋爱。徐志摩留给后世的头衔是诗人、艺术家,我总觉得,他原本无意做艺术家,他就想做个简简单单的情种。

可他们的爱情并不被人祝福,理由很简单,和徐志摩交往时,陆小曼已有夫君。为了嫁给徐志摩,她不惜和丈夫闹翻,还私自去小诊所堕胎,落下了一身的病痛。

他们排除千辛万苦结婚时,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公然在婚礼上说:“徐志摩,陆小曼,你们听着,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这全是由于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我作为你徐志摩的先生——假如你还认我为你的先生的话——又作为今天这场婚礼的证婚人,我送你们一句话:祝你们这是此生最后一次结婚!”

他们的婚后时光,被形容为一地鸡毛。事实上,他们是有过甜蜜时光的,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热情并未因结婚而冷却,反而日渐深厚。他宠她宠到了极点,在北京任教时常托人带各种时令水果给她,见到什么新鲜好看的玩意儿,总会给她买,往往人还刚离开上海,就惦记着要给陆小曼写信。

这样的纵容,更让爱他的人看不惯陆小曼。等他去世后,几乎所有人都把他的死归因于陆小曼,认为她是“红颜祸水”,是她的奢侈成性导致了徐志摩奔波于京沪两地。人们浑然忘了,他搭乘那班飞机,为的是去听林徽因的讲座。

面对指责,陆小曼从不争辩。在他去世后,从此她半生都身着素衣,且从不出去交际,她的后半辈子,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编徐志摩留下的遗作,卧室里至死都挂着徐的遗照。

对于陆小曼来说,徐志摩当然不是渣男,而是她至死都在怀念的暖男。

▲ 徐志摩与陆小曼。

胡适曾评价好友徐志摩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单纯的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梁实秋则一语道破,志摩的单纯信仰,换个说法,即是“浪漫的爱”。浪漫的爱,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这爱永远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步,永远存在于追求的状态中,永远被视为一种极圣洁极高贵极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旦接触实际,真正的与这样一个心爱的美貌女子自由地结合,幻想立刻破灭。如此周而复始,一直到死。

03.

诗人徐志摩之死相当戏剧化。

1931年11月19日清晨,他搭乘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当飞机飞到济南一带时,突然大雾弥漫,飞机不幸撞到了山头,机身起火,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他的遗体被找到时,身上衣物已全部焚尽,头部有一个大洞,所幸面容仍然安详。

他曾经写过一篇《想飞》的散文,文章中有段令人触目惊心:

飞: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天上那一点子黑的已经迫近在我的头颅,形成了一架鸟形的机器,忽地机沿一侧,一球直往下注,磞的一声炸响——炸碎了我在飞行中的幻想,青天里平添了几堆破碎的浮云!

一语成谶。没想到他真的以这种方式告别了他无比眷恋的人世。

这一回在半空中是他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了。

正如胡适所说:“徐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

关于他的一生,北大校长蔡元培送的挽联最能概括: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所以实在不必因为他的意外身亡,就将他视为悲剧人物,他这一辈子虽然短暂,却活得酣畅淋漓,爱得轰轰烈烈,活出了很多人几辈子的精彩。了解了他的人生,才发现原来世界上真有“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回事。

他被葬在故乡硖石,在他的墓碑上,除了他的名字和生卒年月,只有简简单单的五个字,那是他的红颜知己凌叔华亲手撰写的,这五个字是:

冷月葬诗魂。

本文作者:慕容素衣,作家,著有《时光深处的优雅》、《在最美的时光里,遇见最好的爱情》等。

本文配图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原标题:《若多情即为“渣男”,这世间该少了多少诗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