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读图|1900年德国公使镜头中的上海

澎湃讯
2016-06-22 08:0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编者按】1900年7月24日,阿尔方斯·冯·穆默乘坐“普鲁士号”从日内瓦起航前往中国,开始其在中国的“德国驻华大使”使命。穆默是外交官、政治家,来华的主要任务是促成《辛丑条约》签订。同时他也是一名摄影师,在他游历中国上海、天津、北京、广州、澳门、汕头、厦门等地时,他用自己的镜头拍下600多张照片。

1902年穆默回国休假,他在柏林曾自费出版《照片日记》,并在前言中说希望亲友通过这些照片对遥远的中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照片日记》为穆默本人亲自编印,但没有公开发行。今年3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照片日记》,取名《德国公使照片日记(1900-1902)》,其中照片为穆默所摄,底本为旅德作家程玮之收藏,并由中国近代史研究员闵杰选辑与解读。

上海是穆默来华的第一站,他用镜头记录1900年上海的外滩、豫园、苏州河岸、德国总领事馆,甚至有李鸿章来访、德国军队开进上海等一幕幕。本文选自《德国公使照片日记(1900-1902)》中上海部分,澎湃新闻经福建教育出版社授权使用,有删节。

上海外滩。

上海外滩原是一片荒芜的浅滩,沿滩一条狭窄的泥路,供船夫拉纤时行走,阡陌沟渠间散布着星星点点的茅舍。1843年英国划定外滩一带江面为其船只的下锚地段。

两年后,英国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签订《土地章程》,把外滩以西的830亩土地划为英租界。不久,在此地域内建造了英国领事馆,一幢幢两三层洋房沿着黄浦江而起,纤道变成平坦的马路。1865年租界工部局将路拓筑成内侧宽2.44米的人行道和外侧宽9.15米的车行道,车道与江岸间留出开阔的码头装卸作业区,这就是最初的外滩。

穆默的照片上,外滩马路坦荡如砥。马路上行驶着人力车、独轮小车,路边停靠着几辆西洋马车,这三种车是19世纪晚期上海新出现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而当时中国的道路坑洼不平,尘土飞扬,垃圾堆积,租界的道路成为后来中国道路改革的蓝本。

上海豫园。

豫园是著名的明代园林,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始建,万历五年(1577年)完工,由园林名手张南阳设计。潘氏造此园,是为“愉悦老亲”,作为其父晚年游憩之所。“豫”有悦乐之意,故名豫园。豫园以湖心亭、九曲桥、玉玲珑、九狮轩等几处最著名。照片中的景物是湖心亭与九曲桥。

其中,湖心亭坐落在荷池的中央。亭立池中,但并不孤立,其两翼展开两列木质朱栏下铺石板的曲桥,连接池的两边。两桥统称“九曲桥”,桥身整体曲折,每一段却非常规整,造型优美。

苏州河岸。

穆默用了两张照片来表现上海的苏州河。一张是苏州河的河道,静静的河水,中式的小航船和岸上的西洋建筑形成中西对照。另一张是苏州河上的桥,桥的背景是外滩的洋楼。这两处景物都是在苏州河靠近黄浦江的河口拍摄的。

苏州河上的桥。

桥上的景物是清末上海传统交通工具中最有代表性的独轮小车,它在上海开始流行的时间大约是19世纪60年代。这是一种轻便的交通工具,独轮在中,两木在旁,车夫在后推行前进。这种车子比以前任何交通工具都小巧,故无论南北皆称“小车”,或称独轮车。北方多用于载物,而上海则多载人,资费比轿子便宜得多。外国人来华,很喜欢拍摄小车。

海军司令本德曼(Bendemann),总领事克那佩(Knappe)和穆默在总领事馆前。

菲力克斯·冯·本德曼(Felix von Bendemann,1848~1915年),一译裴德满,德国海军将领。1900-1902年任德国东亚巡洋舰队司令官,参与八国联军进攻大沽炮台的行动。1903年晋升海军上将。

威廉·克那佩(Wilhelm Knappe1855~1910年),法学博士,外交官。历任德国驻马绍尔群岛全权代表、驻萨摩亚领事、德国南非国家银行行长等职。1898~1906年调任驻上海总领事。克那佩有半身像,见德国驻上海领事馆编写的《就职德国驻上海领事馆150年掠影》。与那张半身像对照着看,在这张照片中,他应该是三人的中间那位。

德国总领事馆。

1852年德国政府在上海设立汉堡领署,1878年升格为总领事馆。1884年着手建造总领事馆,选址在虹口美租界黄浦路,位于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由贝克·培迪克建筑师设计,1886年3月落成。

领事馆坐西朝东,面向黄浦江畔,高三层,由一幢住宅楼和一幢办公楼相组合,在楼的南立面有通风遮阴的券拱外廊。临江的全部房间都能眺望江面的景色。建筑立面上以券拱外廊为主要处理手法,住宅楼和办公楼风格协调,似一对姐妹楼。

李鸿章来拜访穆默。

穆默于1900年8月下旬抵达上海。当时,两广总督李鸿章受命为议和全权代表,北上赴京途中暂驻上海。他对清廷对外宣战心存异议,故7月21日到达上海后,便称病逗留,驻足观望。闻知德国新任公使穆默到沪,遂前往拜访。这是李鸿章一行抵达德国领事馆时穆默拍摄的。

关于这次会面,除了穆默的照片外,未见其他的记载,无从知道会见的具体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穆默接见李鸿章只是礼节性的。因当时德国政府反对李鸿章任议和代表,一度图谋扣留他以阻止他赴京。9月初,德国外交副大臣李福芬(Reffen)把扣留李鸿章的意图向穆默作了传达,要他与远东舰队司令裴德满及霍夫纳(Hoffner)将军商议具体办法,后怕引起国际纠纷作罢。

1900年9月6日德国军队进入上海。

关于德国军队开进上海,各种记载很少提到。估计德军从欧洲远征中国,先登陆上海,后经海路到天津,进攻北京。

早在1900年6月16日,有报道说北京所有的使馆已被毁,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虽然消息未经证实。德皇已经怒不可遏,命铁毕子将军动员陆战队和一师步兵,准备开赴中国。7月2日,德皇接到外交部电报,证实克林德6月20日被杀,决定派第一舰队第一支队的“勃兰登堡号”等战舰和小巡洋舰“海拉号”从速远征中国。他在向整装待发的德军发表演说时发誓说:“在德国旗帜和他国旗帜一起胜利地飘扬于中国旗帜之上,并插在北京城墙上面以前,我决不罢休。我决不与中国议和!”9月6日,德军在上海登陆,开始了德国对华的军事行动。

1900年9月22日,在去跑马场途中,德国元帅冯·瓦德西伯爵(von Waldersee)阅兵。

这里的一组照片,穆默拟的标题是德国元帅瓦德西在上海阅兵,但并非瓦德西作为联军统帅检阅各国驻沪军队,而是各国出于对瓦德西来沪的敬意,为他举行的一场欢迎仪式。

瓦德西由德皇任命并经各国认可为联军统帅后,即搭乘“萨克森号”军舰赴华。他是一个尚武的军人,1832年出生在普鲁士的波茨坦。1850年加入普鲁士边防炮队,1866年升为陆军少校,1870年普法战争时因战功升任上校,参谋长。1880年晋升少将,两年后升为中将,并担任德军副总参谋长,1883年继毛奇任总参谋长,1900年晋升陆军元帅。德皇选他出任联军总司令,可见德国对侵华之役有多么重视。

1900年9月21日中午11时30分,瓦德西抵达上海吴淞港,受到停泊此处的各国战舰的欢迎和礼遇。他本无逗留上海的计划,为会晤已先到上海的穆默,乃专程前往市区。当天下午,各国在法国租界为他举行了欢迎仪式。英国的克莱格将军指挥上海的法国、日本、英国等国军队,以一场规模宏大的仪仗表演表达了对瓦德西的欢迎,先期到沪的德国第一东亚步兵联队的第一和第三步兵连也参与其间。当日,克莱格将军请瓦德西次日检阅各国驻沪全体官兵,并将英国的印度骑兵卫队供其在上海期间自由支配。22日,瓦德西出席阅兵典礼,他身披黑鹰勋章礼带,手执德皇赐予的元帅指挥笏,身后由德皇派遣的一名侍卫手执帅旗紧随其后,数十位军官簇拥着他缓缓而行,周围奔跑着华丽服装的印度骑兵,他们来来往往地驱散着人头攒动的看热闹的中国人。

侨民盛装前往跑马场。

这是1900年9月22日之事,反映外侨盛装前往跑马场,观看欢迎瓦德西的仪式。画面的主要人物是穿和服的日本侨民、戴西式礼帽的欧洲人,反映了寓沪日本、欧洲的各国人士因北京攻打使馆和教堂而激愤,故对联军统帅瓦德西来沪表现出高度的热情。

跑马场是清末上海租界最大的活动场所,除赛马外,众多的体育、社会、文化活动也在这里举行,租界的武装在这里操练,大型庆典活动也在这里举行。

瓦德西元帅在上海外滩伊尔底斯(Iltis)纪念碑前献花圈。

1896年7月23日,德国炮舰“伊尔底斯”(Iltis)号行驶在黄海海域时,遭遇风暴沉没,舰上人员无一生还。事后,德国人将沉船及遇难者尸体打捞起来。寓沪德侨为这些溺亡的官兵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出资在上海建立了纪念碑。

纪念碑由德国雕塑家赖因霍尔德·贝加斯(Reinhold Begas)与另一艘舰艇艇长格奥尔木·米勒(George Alexander Mnller)合作设计。以沉船上断裂的一根6米的桅杆及轮舵作为主体,以德国军旗及花环为装饰,苍凉古朴而不失典雅。背面为大理石碑,碑文上镌:“纪念1896年7月23日在中国黄海风暴中遇难的伊尔底斯号炮舰全体船员”(德文)。

1898年11月21日,纪念碑落成,普鲁士亨利王子专程来上海参加揭幕仪式。拜谒纪念碑,是瓦德西对牺牲的军人表达的尊重,在他之前到达的德国军队,也在伊尔底斯纪念碑前献了花圈。

瓦德西元帅拜访徐家汇印军驻地。

来华英军大部分为印度士兵。联军统帅瓦德西之所以在各国军队中专门视察印度兵营,是因为英军统帅克莱格将其麾下的印度兵交给瓦德西在沪期间自由支配。瓦德西视察这支印军后发表感想:“我的印象是军事素质高,甚为忠实可靠。他们的服装、军械均极为精良,所设营帐适应各类寒暑天气。”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