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COP15中方宣示解读:向世界发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强音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发自云南昆明
2021-10-13 11:38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12日下午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会场内外,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赞赏中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中发挥的领导作用,以及为推动相关领域多边合作所做的努力。

会后,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永生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说,中国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努力和实践是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方提出的四点倡议,是中国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中国提出生态文明、新发展理念和绿色转型,这是本着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从自身实践和传统智慧中找到了更好的人类发展之路。

“四点倡议是有关发展的最基本问题,”张永生说,“中国过去是传统发展模式最大的受益者,但为什么我们不在继续这种发展模式?因为传统的道路走不通了,需要从传统的智慧中寻找答案,高质量发展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对发展的质量进行重新定义,是视野和价值观的区别,视野和价值观的改变就会带来发展模式的改变。”

中方提出,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李海生解读说,习近平主席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深刻阐释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展现了中国的担当和情怀。“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保护其实就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对于栖息地的保护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向澎湃新闻表示,习近平主席的倡议兼顾各方面的公平正义,包括人与自然的公平、各个国家间的公平、当代与后代的公平,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高吉喜说,习近平主席讲话一是精辟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分享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做法和经验;三是指出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向和路径;四是向全世界宣布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举措。这是向世界发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强音”。

欧洲环保协会中国首席代表龙迪(Dimitri de Boer)也在现场参加观看了领导人峰会,他表示,习近平主席强调生态发展,共享生态文明,把人类一切活动控制在环境容量范围内,它提供了一个高级原则,如果完全实施,它将非常强大。

关于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龙迪认为,习近平主席强调需要平衡雄心和可行性。这并不是要削弱雄心壮志的必要性,而是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希望看到包括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方真正接受新协议,并真正实现到2030年的目标。那将是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成功的最终标志。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