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住家教师月薪两三万,该怎么消除这些家长的焦虑

2021-10-16 15: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 和光

近日,“住家教师月薪两三万元”的话题冲上热搜榜。据媒体报道,“双减”之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被严格监管,但披着“马甲”转入地下的学科类培训住家教师、一对一辅导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私教,借以“高端家政”“高级保姆”的形式在市场自由流动,引发舆论热议。

虽然拿着令人咂舌的高薪,为一些相对富裕的家庭提供高质量教育,但这些学科类住家教师其实都有违规之嫌。早在9月8日,教育部发布相关通知就要求对“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7类隐形变异学科类校外培训形态“一经发现,坚决查处”。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明知属于违规行为,存在被监管被查处的风险,这些住家教师为何甘冒此险?“双减”之下,中小学教育不再紧盯分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何还有少数家长愿意付出如此高薪来请住家教师?

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难回答。从供给端来说,“双减”政策落地之后,教培机构面临转型,不少老师被裁员后自然就存在重新就业的问题。从新闻来看,一部分人员就流入了家政行业,而薪酬丰厚的住家教师在就业市场上显然具备相当高的竞争力。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中介机构的推波助澜炒作。

而从家长的角度来说,重视教育一向是中国人的传统,在家庭有条件的前提下,一些家长也抑制不住为孩子提供更优质、更高端教育的冲动。在“双减”政策推出之前,所有家长都在同一个游戏规则内寻求提升成绩的办法,也因此造就了畸形的教培市场,家长付出了大量的金钱,孩子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与提高的分数相比,实际效用相互抵消。但即便如此,依然没有家长敢于随便跳出这套游戏规则。

“双减”政策就是要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还教育本来的面目,还孩子快乐的童年。但是行业可以立竿见影地整顿,然而家长的认识并不能同步地更新。要看到,还有一部分家长对于“双减”政策有疑虑,从思想上没有认识到“双减”的意义,这也是为何会出现“住家教师”这样的家教变种。这既是教培行业被整顿之后推出的新马甲,同时也是少数家长难以转变认识的表现。

从本质上讲,这是规避政策监管的马甲,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加强监管只是一方面,但是如果没有认清楚背后家长焦虑的根源,未来还会出现其他马甲。所以我们该如何看待“住家教师”这个群体呢?

首先得说,我们不应该夸大这部分群体的规模,进而放大了其危害。实际上能够聘请月薪两三万的住家教师毕竟还是极少数群体,而且这部分群体很多针对的科目是英语教育,面向的是出国留学,很有可能是不参与国内考试竞争的。也就是这部分群体对于教育公平的影响是有限的。

当然,现实地看,这个群体还是有违“双减”精神,需求产生的根源固然还是部分家长根深蒂固的焦虑,但如果没有一定的限制,这部分家长的焦虑会有很强的传导性,特别是这部分家长在社会当中经济水平比较优越,更容易激发经济水平相对弱势的家长内心的焦虑。

家长们的焦虑一部分来自于竞争,一部分来自于正统教育的质量。“双减”只不过是大幅度减少了竞争,但是对于正统教育的质量的担忧,依然会让一些家长焦虑,特别是当前普职分流的政策,以及不变的选拔方式。

所以要综合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让学生真正能回归校园,让学校就能承担起提供优质教育的重任。无论是“双减”还是大力整治教培机构,根本目的都应该是更科学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素质,而非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躺平。

这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落实到学校层面,就是要求学校既要做减法,比如不公布排名、减少考试,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又要做加法,用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改革,满足学生家长需求。

家长应该放下焦虑,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把“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生活习惯”这些日常教育都推给住家教师,反映出的也是一些家长缺乏自信、家庭教育理念的缺失。

“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相比老师,家长如果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科学陪伴、启迪孩子教育上,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换言之,肯为孩子付出巨额教育支出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把所有教育责任都推给住家教师 ,失去了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未尝不是一种缺憾。

住家教师意味着孩子在白天接受义务教育之外,回到家里还要继续学习。“白天在校学习,晚上回家学习”,天天如此,月月如此,恐怕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人生是一场长跑,家长们也该少些焦虑,别“抢跑”不成反而伤害孩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