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当没收你手机的长辈迷上了手机

2021-10-17 09: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当没收你手机的长辈迷上了手机|热度 原创 新媒体部 新闻周报

今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熬夜写完作业的桃桃瞄了一眼时钟,指针指向凌晨一点。她走到客厅喝水,一抬头,却被猛地吓了一跳——沙发上有个人影,脸被手机屏幕的光照得惨白。原来是爷爷舒克还在看手机,完全没有注意到孙女的出现。“感觉他已经沉溺在那个世界里无法自拔。从我九点回家,一直到我写完作业,他一直是这个状态。”

其实不仅是桃桃的爷爷,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触网”并且出现了“网瘾”现象。《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60岁以上老人日均使用互联网时间居然高达64.8分钟,甚至高于用户平均水平。网络生活的便利化让一大批中老年人逐渐尝到网上冲浪的甜头,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已。

曾经提醒你少玩手机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如今也成天抱着手机,成为了“低头族”的一份子。广场上随着音乐舞动身躯的叔叔阿姨,实际上可能是网络爽文的深度爱好者。网络已经不仅仅是年轻人的天下,“网瘾”一词也逐渐从黑发走向银发。重阳刚过,身为后辈的年轻人不妨停下脚步,重新认识我们身边的“网瘾长辈”和他们的内心世界。

“作为消遣也一定要看一看”

葫晗的姥姥安娜今年已经66岁了,但在葫晗的眼中她完全不像一位老人,甚至比一些年轻人都时髦。“虽然上了初中之后和姥姥一起生活的时间不多,但我姥姥喜欢玩手机这个事我真的深有体会。我姥姥不仅经常玩抖音、看小说,甚至还经常发抖音,每到一个地方,她都要拍视频发在网上。”

安娜姥姥发布的抖音视频

安娜姥姥从2002年就开始了她的网络之旅,从零几年盛行的QQ农场,到如今的抖音、七猫免费小说,她一个都没落下。安娜解释道:“我特别喜欢刷抖音,早上起来一睁眼就要刷一刷,白天空闲时候也会看,晚上睡觉前作为消遣也一定要看一看,但是抖音推送视频都是同一类的,很容易让我失去兴趣,这种时候我就只看半个小时。”

除了喜欢刷抖音,有一段时间,安娜姥姥还沉迷于看小说,葫晗说道:“有一天晚上,家里只有我和我姥姥。我在自己的房间玩手机,突然听到一个女声,是那种人工朗读的声音,语调很奇怪,声音还很大,我现在还能记得其中一句话——‘男人用他修长的手指勾起阮诗诗的下巴……’,我一听就知道姥姥在看霸总文。我当时哭笑不得,火速跑到我姥姥身边,发现她就好像打电话一样把手机举在自己耳朵旁边,但音量已经大到整个屋子都回荡着这个声音。可能是因为盯着屏幕看容易眼花,声音小了又听不到,她才放这么大声。她自己乐在其中,听得入神,但我那天晚上笑得肚子都疼了,因为无论坐在家里哪个地方都能听到男人怎么怎么样、男人嘴角怎么怎么样,而且还是机器朗读的声音,就更好笑了。”

葫晗在QQ空间和朋友分享

能勾起长辈兴趣的不只有关于霸道总裁的小说,还有刻在回忆里的经典名著。手机里免费又方便的电子书软件让振华大叔弥补了小时候没钱看武侠小说的缺憾,也让阅读武侠小说的畅快和激情做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我时常会看看电子书,回顾一下那些年的小说或者看看新颖的小说。小的时候想看金庸的那些武侠小说,那时候得去借或者自己攒很长时间的钱才能买一本,可珍惜看书的机会了。现在多好啊,科技又发达,看书容易多了,网上下载一本就行,拿起手机就能看。以前和现在可是一点都不能比。”

“手机像不吃饭的老师”

社区里有关老年人的活动越来越多,打乒乓球、下象棋、练合唱,还有节日里举办的文艺晚会。“看着别的老头老太太都在舞台上面表演才艺,自己也想学一些秦腔、山歌之类的,说不定哪天就能上台表演了。”舒克爷爷说道。从前他在台下看着台上表演的邻居,心里十分渴望有学习才艺的机会,而现在的他借助手机实现了这一愿望。“虽然去不了云南,也听不了现场的山歌表演,但是通过抖音、快手上的小视频就可以听到很多,从而满足自己对山歌的喜爱。还可以通过小视频学一些山歌和秦腔呢。”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多种知识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芳芳阿姨感兴趣的就是一些和生活技能相关的视频。“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刷社保补贴、房产退税之类的视频。房产退税的视频我不知道是否真实,所以没有去弄。但是社保补贴我按照视频分享的方法让女儿帮忙在手机上操作,最后真的领到了,当时觉得非常开心。之前我也尝试过在小红书上学习做南瓜馒头、淮山馒头,上面的内容写得很详细,人家做出来的馒头样子都很好,但我总是发不好面,做的馒头始终没有外面买的好吃。”

安娜姥姥说:“百度就像是不吃饭的老师,能教给我们很多东西,还不收费!”她经常利用百度搜索学习她不知道的事物,“比如说《民法典》颁布后,像我们这样不上班也不怎么看书的老年人,就能利用百度上的网站来学习法律。”

“看手机方便,也不费体力”

方便、好用、不费事,也是许多中老年人愿意拿起手机并且投入大量精力的原因之一。作为互联网的重要移动终端,手机为中老年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们只需根据指示轻轻滑动屏幕,就能足不出户地办妥许多事情。

“看手机方便,也不费体力,随时随地就能刷一刷,又不费太多时间。头条上看看新闻,刷刷视频,也挺好的。而且那个大数据还能根据喜好推荐东西,一下能刷好多感兴趣的视频,了解许多新东西。”振华大叔这样说道。每天下班休息时,在今日头条上看新闻、在抖音快手上刷视频,成了他打发时间的重要项目。“工作日大概投入四个小时,节假日可能更多,到八小时左右。”

在女儿小月看来,振华大叔对于手机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每次看到下班后的他,不是在玩手机就是在玩手机的路上。吃完饭就会自动消失,躲在卧室里玩手机。我们曾开玩笑说想和他讲话得在微信上发消息。”

墙边沉迷于手机的振华大叔

除了随手可得的信息资讯,依托网络发展的生活服务功能也让忙碌了大半辈子的“大龄人群”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现在时代变了,在微信上就能交水电费、和朋友联系,足不出户就把所有事情都办了。”谈及自己使用手机软件的感受时,安娜姥姥不禁感慨。安娜姥姥平时不仅会使用微信,还能熟练地打开健康码和交纳水电费,她学习新技术的速度快得让葫晗感到惊讶。“我姥姥经常来问我一些新软件、新功能的使用方法,虽然她总说现在脑子不好用了,但我其实觉得她学得特别快。”

“没人陪,没事做”

这四位长辈,有的早已退休,不再每日和同事一起进行忙碌的工作,改变了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有的子女早已外出学习工作,缺少亲人的陪伴和关心。在这样日复一日单调又孤独的日子里,他们心中难免会感到无聊、寂寞,这时,互联网填补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空白,缓解了他们心中的空虚。

芳芳阿姨就是这样,她解释道:“工作日里家人很少聚在一起,多数时间没人陪、没事做,也不可能坐着发呆的嘛,就打开手机和朋友聊聊天,或者刷刷抖音来娱乐一下。”女儿小海能深深体会到母亲心中的孤独:“因为我爸爸在澳门工作,常年都在外地,弟弟现在在外面实习,我又在广州念书,家里面只有我妈,现在她换了工作之后,也要住到别人家里。我们是四个人分别在四个地方,常常见不到面。我觉得我妈是因为孤独吧,平时没什么人陪她,所以她就只能通过手机来打发自己的时间。”

像芳芳阿姨一样独居的中老年人有很多,对于他们来说手机不只是工具一样的存在,也是精神上的慰藉。舒克爷爷的孙女桃桃也说道:“我觉得可能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缺少陪伴吧。如果子女们都能经常回家看望父母的话,他们也许就不用那么费劲地学习使用微信,跟你打视频电话,然后挂断电话之后再偷偷擦眼泪。他们‘沉迷网络’也可能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老年生活不那么无聊,与社会脱节。”

入睡前,芳芳阿姨在家庭群与离家工作的丈夫聊天

曾经,我们拉着父母的衣袖,不停追问汽车的构造或者一颗星星的名字。而如今,长辈们拿着手机,询问我们该如何发送微信信息、如何网上购物。看着身边的“网瘾长辈”,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身份互换”的新鲜感:他们就像兴奋地摆弄新玩具的孩童,在广袤的网络世界中充满好奇,流连忘返。

“网瘾长辈”群体的发展壮大,折射出中老年人触网程度加深的现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进步与人文关怀的体现。信息技术的适老化,以及晚辈对长辈的技术“反哺”,让走在后头的中老年人群被一只手往前拉了一把,和年轻人一同享受技术进步的福利。

但是作为晚辈,难免会为痴迷网络的长辈感到担心。“手机的辐射比较强,而且很多老年人并不能很好地调节手机屏幕的亮度,会很伤害眼睛。”桃桃曾经这样劝阻过舒克爷爷,但效果不佳,对此,桃桃无奈地说道:“老人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上了年龄的人都难免有些小孩子性子,比较固执。我之前给他买过一条小狗让他去遛狗,结果没过几天,遛狗的任务就变成奶奶的了,他又拿起了手机。”

许多长辈拿起手机的原因,其实只是想和年轻人找到共同话题,或者弥补孩子不在身边的孤独与空虚。当生活的重心从柴米油盐、养育儿女,转移到打发时间、安度晚年,他们逐渐离开舞台中央,需要去寻找新的精神依托和陪伴感。而网络,成为了他们的新出口。但是虚幻的网络,真的能够替代现实的亲情吗?

也许,让长辈们避免陷入“网瘾”的方法,不仅仅在于科学引导他们健康合理地使用手机,更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交流与陪伴。正如芳芳阿姨表示,其实比起刷手机,给家里人煮饭、做家务更能让她感到愉快。“这么想想,我应该多花点时间陪陪爸妈搞点家庭活动。”小海说。

(文中舒克、桃桃、安娜、葫晗、振华、小月、芳芳、小海均为化名)

文字:黎原 南迪娜 刘祎博

陶嘉仪 臧梓安 胡康欣 谢婉玲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和网络

头图来源于《北京日报》

原标题:《当没收你手机的长辈迷上了手机|热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