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南名士|陆润庠:最后的苏州状元

2021-10-18 15: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陆润庠七十五岁时,为自己的人生作了一副对联:“杜老乾坤谢公山水,右军翰墨吏部文章。”以名人典故自然形成对仗,又暗喻人生的高光部分

——

 “杜老”即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不计生死追随在灵武登基的唐肃宗,就像他在庚子国变时追随西逃的慈禧。

 

(元)佚名《杜甫像》,故宫博物院藏

“谢公”是“谢公屐”的“谢公”,也就是山水诗人谢灵运,热爱畅游山水与园林,陆润庠的故乡苏州的园林冠绝天下,陆润庠闲来也爱与同好同游,流连期间还留下不少墨宝。

 

(清)上官周《庐山观莲图》(局部),图中丰颐长髯者为谢灵运,中国美术馆藏

“右军”指的是“王右军”,也就是书圣王羲之,其书法的造诣无须赘述,而陆润庠的书法学欧虞两体,归根到底是宗法书圣,水平也不俗。

 

(明)陈洪绶《羲之笼鹅图》,浙江省博物馆藏

“吏部”则是韩愈,因其晚年当过一段时间的吏部侍郎而得名,韩愈的文章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堪称文坛宗师,身为清末状元并且官运亨通直至帝师的陆润庠,文章无疑出类拔萃,难逢敌手。

陆润庠以此概括自己的人生,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们最理想的状态:满腹诗书可惊艳世人,入朝为官则忠君爱国、官运亨通,出世闲居也格调不凡,如果就这么顺遂且安定地走到人生的终点,最后那闭上双眼的一刻都是欣慰而满足的。

 

作为传统文人士大夫中的佼佼者,陆润庠或许也如此期望过完美的人生结局,只是,时代已不再给予这样的机会。这副八言对联的落款是“七十五叟陆润庠”,并简单钤有两枚“陆润庠印”“太傅衔太保”印章,太子太傅与太子太保皆是明清皇帝能给予亲近重臣的最高头衔之一,然而此时已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并且他也不再是什么太子太傅或太子太保,就连皇帝,此时也再没有赐下殊荣的至高权力。

 

(清)“陆润庠印”木戳,故宫博物院藏
图源:故宫博物院

不是他不够出色,也不是统治者不够钟爱,封建时代价值观下的“完美”人生到底没有等来一个善终,是因为时代已经终结。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宣告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土崩瓦解。退位诏书上的朱印,是清帝权威最后一次生效,此后“共和”之下,再无皇帝,自拥自立者必遭全国声讨,不得好死,而陆润庠为维护大清皇权兢兢业业的一生,大概可以用那句话来概括——“终究是错付了”。

 

清朝宣统皇帝溥仪退位诏书,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但陆润庠丝毫不会认为自己与“错付”这个词有关。陆家从先祖开始就以效忠皇权为立身之本,甚至在清初“奏销案”后,为了不让皇帝起疑心,陆氏先祖、清代第十八位状元陆肯堂给祖孙留下告诫:不置田产,忠于朝廷,为人处世小心谨慎为上。

据传陆润庠出生时,祖父陆嵩正在镇江任训导,镇江古称润州,地方学校古称“庠”,因此他被起名“润庠”,又据传母亲梦凤凰落在园中大石上,于是他以“凤石”为字。陆润庠四岁能辨声,七八为韵语,十岁读完儒家《九经》,也对医学“俗所谙习”——这是因为陆家自陆肯堂中状元后,连续四代无显宦,陆润庠的祖父陆嵩与父亲陆懋修都精通医术,这成了陆家的另一样家学,太平军攻占苏州后,陆懋修带家人逃难至上海,上海霍乱横行,他以家传医术治病救人,卓有成效,广受赞誉。不过对于致力角逐科场的陆家来说,还得是一朝金榜题名,方能光耀门楣。

 

陆润庠书法作品[传]
图片来源网络

陆懋修虽医术高超,但科举不顺,仕途无望,陆嵩实在对他无法指望,便把家族的希望都寄托在孙子陆润庠身上。陆润庠也不负所望,少时就以温文尔雅,聪颖过人著称,因有“弱不胜衣”之貌,曾被人追着喊“凤姐”,但陆润庠不羞不怒,坦然应之,直到成年后,《清史稿》称他“性和易,接物无崖岸”

 

同治九年,陆润庠被选为元和县学优贡生,经朝考录用为知县。同治十二年,他考中癸酉科顺天府乡试举人。翌年,联捷中进士,胪传一甲一名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消息传到苏州,举城欢腾,为了区别于在康熙年间中状元的“老状元”陆肯堂,苏州人将他的七世孙陆润庠称作“新状元”。然而,这却是苏州最后一次为状元喝彩,陆润庠也不知道,自己已是苏州的最后一个状元。大概也正因这个特殊的结果,坊间又附会出一个传说:陆润庠少时当夜经桥畔,忽闻有人低语曰:“陆状元来,速避速避!”当时四下寂静,陆润庠知道这或许是鬼怪作祟,但却是极好的兆头,从此下帏苦功,后竟大魁天下。

 

状元的起点,本就比其他举人进士来得高,再加上陆润庠为人谦虚谨慎,博学多识,办事高效妥当,很快就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他历同治、光绪、宣统三朝,任国子监祭酒、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弼德院院长等职,到了宣统朝,他已是无可争议的帝师,甚至他的家学医术,可为皇帝与太后诊治,并担任了清末国家医药局的常务副局长。

众所周知,清末最高实权者是慈禧太后,她喜怒无常,陆润庠更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殷勤侍候,后来庚子国变,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逃,陆润庠就如他在对联中所写的那样,千里迢迢赶往西安,以示对慈禧绝对的忠诚和追随。慈禧太后很是满意,先后授予他礼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这让陆润庠更加感恩戴德。

 

(清光绪)慈禧印松鹤图轴,陆润庠题,故宫博物院藏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清光绪)慈禧印松鹤图轴,陆润庠题,故宫博物院藏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甲午战争后,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下,苏州也被迫开放成为商埠。举国上下一片哗然,持续了数百年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局面与观念终于被现实打破。

 

苏州是陆润庠的家乡,很早就以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闻名于世,在明清两朝贡献了数量最多的状元和进士,“四方万里,海外异域珍奇怪伟、希世难得之宝,罔不毕集,诚宇宙间一大都会也。”但到了清朝的末路时分,苏州也再不复昔日的荣光——太平天国起义后,太平军占领了苏州,打击与破坏都是毁灭性的,自此东南经济中心的地位旁落上海,“苏州商市行情涨落悉依上海为准”,直到今天仍是如此。

 

梁启超曾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乾隆皇帝还可以把马戛尔尼使团当作理所当然的朝贺,但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终于让无数中国人如梦初醒——就是这么一个弹丸小国,曾经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向中国学习的国家,早已通过明治维新摆脱落后,船坚炮利之下,天朝上国的尊严与北洋水师一同被葬送。便是不革命,改革也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虽然不平等条约已成定局,但统治者也无法坐视列强资本横行。两江总督张之洞与江苏巡抚两次奏请光绪皇帝,要求“振兴苏州商务,开办丝、纱两厂”。光绪皇帝在第二道奏折上朱批赞同。在具体的执行人员上,君臣都不约而同地认可了出身苏州,才学、资历与忠诚都可靠的陆润庠,正好此时陆润庠因母亲病故,在家丁忧,就地即可上任。

 

陆润庠书法扇面[传]
图片来源网络

陆润庠接到任命,“一力肩承,不辞劳怨”,开始亲力亲为地敲定各项制度和细节。他选择了苏州盘门外吴门桥以东青旸地上建厂,这里原是荒郊坟地,但胜在交通便利,面积不小,日后发展也大有可为。但办厂还是遇到了最大的难题——资金。朝廷为了甲午战争,已向苏州等五府数十家典当行借用了有息商款,共计白银54万两,此时正要清还,可办厂又遇资金短缺,挪用这笔款项不失为解决之道,结果却导致一场苏州商务局与典当业主之间的股权之争。陆润庠在行书作文上的潇洒自如完全不能在这种场合游刃有余,只得焦头烂额地四处奔走,最后还是两江总督刘坤一和光绪皇帝为代表的官方势力介入才最终化解矛盾。

 

苏纶纱厂旧址
图片来源网络

两座纱厂落成,陆润庠亲题“苏经”“苏纶”二名,“经纶”出自《周易·屯》:“《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经纶本义是整理过的蚕丝,后引申为治理国家,“有为之时,以经纶天下”,对于这两座为救清朝国运而生的纱厂来说,可以说是再贴切不过了。光绪二十三年七月初四,两厂终于竣工,无数达官显贵不顾炎热前来一睹为快。纱厂引进英国道勃生厂制造的世界最先进的设备,让在场的人无不大开眼界——“西人所为机器,夙仅闻之,今始之见,其用之神而器之伟,实所未见……”也因此所产出的丝、纱在当时的市场上声誉不错,甚至不输上海的产品,然而随着洋纱的进口激增,工价上升,两座纱厂受到冲击,盈利减少,股东们纷纷失去投资信心,招募新股又困难重重,这让年近花甲的陆润庠更是心力交瘁。

 

他并不像另一位办厂的状元张謇,决然告别官场,全身心致力实业救国,陆润庠是再传统不过的文人,经商对他来说如同赶鸭子上架,不过为着回报张之洞的赏识重托并报效朝廷、拯救国运——他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说清朝之所以在对外战争中占下风,无非是没有先进的技术,那么只要相应地引入西方科技,发展产业,就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清朝的统治也就能长久存续。所以他始终警惕甚至可以说是敌视除实业科技之外的一切外来文化成果。宣统元年,充当协办大学士,因“皇帝典学,继充毓庆宫授读,兼顾问大臣”,作为帝师,他利用向皇帝讲经机会,“参以时事”,不断劝谏:“旧章未可骤更,新法宜防流弊”

 

陆润庠书法作品[传]
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且不说世人皆知的结果,便是在当时,原本浸淫传统的文人们也开始与延续千年的理念背道而驰。

 

甲午战败的消息,同样打破了苏州城的安宁。虽然自明代起,江南地区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新经济形态,但19世纪初的苏州人对待西方新事物的态度与后来陆润庠的“中体西用”高度一致——“仅苏州一地,洋货、皮货、细缎、衣饰、金玉、珠宝、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不知其几千万人”,苏州人享受着“洋货”的优越,却对先进的制度和进步的思想没有多少兴趣,办报学外语的寥寥无几,文人士大夫的最大理想还是通过金榜题名来成为人生赢家,然而“长于持论,短于有为;勇于发端,怯于临事”,整个苏州社会沉浸在一种不切实际的奢靡享乐风气中。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苏州秀才包天笑说:

“一般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小小的日本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他应该研究的学问呢!”

 

在“洋货”之外,苏州士绅们到底看到了彼时世界远胜于清朝的真相,于是,“开眼看世界”就成了必然。1905年,清政府在大势所趋下废除了科举制,并以《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考核选出部分留日归来的毕业生,授予举人、进士并实授官职,等于是为失去了传统路线的读书人提供了另一种出路。相对欧洲诸国,日本有成功的革新经验,离得近,日语也相对好学,再加上朝廷有支持,这就更激发了苏州士人赴日求学的意愿。然而这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清朝最终的催命符之一——在日本求学的留学生并全如清政府所愿,纯粹学习军事、经济方面的实业知识与技术,回来巩固清朝的统治,反而是在充实见闻后,直接思考起了传统的存续与更迭问题。

 

这些人成了陆润庠极力厌恶否定的对象,他不止一次表明自己对留学的否定的态度:

“游学诸生,于实业等事学成而归者,寥寥可数,而又用非所学。”“今诸生根柢未深,前古圣贤经传曾未诵习,道德风尚概未闻知,袭人皮毛,妄言改革;甚且包藏祸心,倡民权革命之说,判国家与君主为两途,布其党徒,潜为谋主。”“久必致根本动摇,民生涂炭。”

诚然,留学归国确实不等于尽善尽美,改革执行过程中也多有弊端,但一味否定,不思变通,才是真正的灭亡之道。

 

甚至,他为了维护传统与皇权,显得毫无人情——他要求停办镇兵,是因为其规定有“不击同胞之谬说”,不攻击同胞,竟然是谬论?无非是这不能成为维护清朝统治的工具罢了。他的亲家洪钧,娶了花船上的妓女赛金花为妾,本是既情投意合,又救人出苦海的一桩好事,陆润庠却深以此为耻。后来洪钧去世,赛金花被洪家拒之门外,洪钧留给赛金花的钱款也被洪家扣下,赛金花无以为生,只得在上海重操旧业,一下就成为名妓,陆润庠听闻,又觉得自己真的面上挂不住了,联合上海士绅势力将赛金花赶出了上海。后来赛金花北上,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凭昔日与洪钧出国时学会的德语,与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极力斡旋,让八国联军不要滥杀无辜,得她庇护的北京市民敬称她为“赛二爷”。平心而论,这不比一味追随“跪舔”慈禧的陆润庠更显忧国忧民的风骨气节?

然而时代更迭已不可避免,有识之士只会越来越多,搞出了“皇族内阁”的清末立宪,更是加速了清朝败亡的进程。同为望族陆氏的陆鸿仪,光绪二十九年中进士,后留学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抗战时拒绝为汉奸辩护,并积极营救共产党,建国后赴京任职;潘祖谦官至内阁中书,清亡后归隐苏州,曾为苏州商会会董,商团公会会长,并创办苏州职业女子中学,筹资修治金鸡湖堤岸,以积德行善著称;贝寿同曾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并加入同盟会,归国后从事建筑,成为我国最早建筑师……1911年,为响应武昌起义,苏州绅商民团总董潘祖谦、商会总理尤先甲、自治所议董江衡、孔昭晋等士绅分两批进见巡抚程德全,请求反正以保全地方,巡抚程德全眼见大局已定,只得应允,于是“商民安堵如常”,苏州和平光复。

 

陆鸿仪考取司法官后留念,前排中为陆鸿仪
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即便出现了如此正面积极的革新风貌,苏州所残余的保守势力也不容小觑。有清一代,从顺治到光绪,114位状元中苏州就独占了28人,因此墨守成规、保守封建依然不能从苏州民风中被根除,甚至苏州已然光复后,当局强令剪发,有被剪而哭泣者,还有不服争辩、闭门潜匿者。虽然没有人去剪陆润庠的辫子,但他眼见清帝逊位,家乡也迅速背弃了败落的朝廷,心中便已有决心,这从他的先祖开始,就已经深深种下,代代相传,他便是这残存的民风中最倔强的一部分。

 

辛亥革命后,两宫退位,陆润庠仍奉懿旨照料毓庆宫。当众人聚在一起商议今后立身处世之法时,陆润庠自嘲般地说道:“有何身份?亡国大夫也。”

隆裕太后晏驾,他不吃不喝数天哀悼。民国三年,赏加“太傅”衔,但他面对时代变局深受刺激,《清史稿》说他是“遇变忧郁,内结于胸而外不露”,所以他深以未能殉清为耻。民国五年他面见溥仪,临行时说:“臣病矣,明天不能上来了。”时年尚幼的溥仪说:“噫!师傅何为出此言也,竟忍舍我去耶?”陆润庠只得流着泪离开。随后即上疏请了病假。

 

溥仪照片
图片来源网络

他有多年的哮喘病症,家学医术并不肤浅,足以让他知晓如何调养。但他下定决心后,就每日都瞒着家人,服下大量猛药,有朋友前来探视发现了,惊讶地问他天天喝这样的药病怎么能好呢?他苦笑着反问:“若服此药,吾疾果可不瘳乎?”

 

民国五年年八月二十日,时年七十五岁的陆润庠终于与世长辞。沧海桑田,日新月异,时代的巨变从来都是必然的,不迎向新生的朝阳,便只能与黎明前的黑暗一同消散了。

原作者:沈渊

参考文献:

[1]李阳. 清末民初苏州士绅的转变与坚守[D]. 上海师范大学, 2011.

[2]李海珉, 吴正明. 苏州状元陆润庠的绝笔联[J]. 紫禁城, 2006(Z2):198-201.

[3]高小平. 东吴讲堂——苏州最后一位状元——晚清宰相陆润庠的学与术[J]. 东吴学术, 2015.

[4]闻慧.《陆润庠:下塘街上走出的状元宰相》.苏州档案,2019.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