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 考古学的真谛

2021-10-19 18: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8

十月

星期一

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

以田野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起源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初期。1760~1840年为其萌芽期;1840~1867年为其形成期;1867~1918年为成熟期;1918~1950年为其发展期。考古学在成熟期从欧洲、北非、西亚传到东亚和美洲,自然科学方法在田野考古中开始被应用。到发展期考古学传入中国,从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仰韶文化,至2021年共经历了100年。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我国考古事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田野调查、发掘工作做得甚少,考古从业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多属于“半路出家”,即由其他学科转入考古研究。所以,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还有学者大力主张:“现在社会工作分工越来越细,考古研究也不会例外。田野考古和资料整理是做‘研究半成品’的工作;著书立说是对‘研究半成品进行再加工’,也就是‘高层次的劳动’。”更有甚者,时至近年还有不少学人(包括个别教授和研究所的所长)认为“田野考古是属于技术性的工作,不属于研究工作”。另外,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多年来人们普遍信奉“写出文章就是成绩”,而轻视田野考古工作,少数人甚至不参加野外工作而等候资料来了著书立说,即“闭门造车”,致使劣质的考古学著作日渐增多。例如:不少遗址的发掘挖乱了地层关系;缺乏证据甚至不做任何说明而任性地把共生一个单元的陶器群肢解为不同时期的标准器;尤为甚者,有人竟在一座被破坏的夯土台下段的夯土内发现“一座形制清楚的西周宏大宫殿建筑基址”,实属一种笑柄(因为夯土基址是从下往上逐层夯筑而成,所以在夯土内是不存在什么建筑基址的,这是考古中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识);等等。我们认为:

(1)符合科学要求的考古著作才算成绩,否则是废品,甚至是有害的——在学术上会产生混乱。

(2)近代考古学是以田野考古工作为基础的,由此说明田野调查、发掘是考古学的生长点和学术生命力所在,而不是什么辅助性、技术性的工作,所以考古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位合格而出色的田野考古学家,这样才有可能在考古实践中有真正的发现和突破,以及在学术上建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理论。

(3)田野考古、室内资料整理、编写报告是考古研究中三个相互联系十分密切的不同工作环节,其中田野考古的工作是“重中之重”,是开展和完成后两项研究工作的前提和基点。如果田野考古工作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失误,后两项研究工作就没有基础,保证科研成果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换一句话来说,考古新发现和成果是通过田野科学实践去完成的,所谓“立说”不过是用文字和图表来表达成果而已。若田野科学实践无收获——没有取得解决问题的证据,著书者即使有李白、杜甫之文采也无济于事。

(4)考古发掘研究应该包括以下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①发掘操作要符合科学考古学研究程序和方法,即根据遗存的地层叠压先后顺序自上往下逐层发掘以及弄清楚各种遗存的面貌特征。绝不允许在发掘中挖乱了地层,使遗存的早、晚相对年代颠倒;或者遗存的层位关系交代不清,使揭露的遗存失去了地层依据。②发掘研究墓葬或遗址必须有全局观点和史学观点,也就是以居址或墓地为单位进行发掘研究,去探讨和解决学术上尚不清楚的历史问题或考古学上的问题。前一个层面的发掘研究工作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田野发掘操作技能和专业基础,以及在工作中做到精神集中和勤奋,态度严肃、认真和细致,发掘工作质量一般都可以接近或达到科学考古的基本要求。至于后一个层面的发掘研究,由于涉及问题多而复杂以及工作面比较广,则要求发掘研究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学养条件,即较深的理论造诣(包括哲学、史学和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其中以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为重要)、丰富的科学实践(田野的和研究整理的)、扎实的专业基础(包括田野考古研究和技能)和广泛的知识面。

综上所述,我便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上阐明了考古学和考古学家的基本特征,这对端正考古研究学风以及提高科研成果质量,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和内涵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我国学术界缺乏共识。有人以遗存第一次发现地点的名称来命名,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也有人以遗存某一特色来命名,如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灰陶文化等。《考古》1959年第4期发表了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一文,十分精辟地论证了不知名的遗存应以初次发现地点的名字来命名。文化命名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①遗存分布有一定的范围地区;②遗存有自具特征的一组陶器。从此,我国考古工作者就有了一个比较科学的考古文化命名准则。

随着中国考古事业不断蓬勃发展,各种不同文化遗址和墓葬的发掘数量迅速增加,有些学人在研究中片面地以居址陶器或墓葬陶器去进行文化命名。针对上述新情况,我对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内涵做了以下分析和说明。

东庄村仰韶彩陶花纹

一种考古学文化是由遗址和墓葬两类不同遗存资料构成的。遗址是先民平日在生产、生活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各种活动的物质文化遗留,是当时社会上活人的活动画面的缩影,所以它应该是反映一种考古学文化面貌的主要和本质的基本资料。而墓葬是先民对死者尸体的处理遗留,属于当时社会上层建筑在思想信仰方面的埋葬习俗和制度,文化内容相对比较单纯而且随葬品更为规范化和制度化。另外,墓葬内的随葬陶器与居址内出土的陶器,二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不尽相同(这里指的是陶器种类及其形式,包括各式陶器的多寡现象),以后一种现象为多见,所以墓葬往往难以代表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全貌。也就是说,我们要客观和准确地去识别和论定一种新发现的文化遗存属性,必须:①搜集和掌握该文化的居址与墓葬两类不同遗存资料;②在考察、分析和研究问题时,既要分清两类不同遗存资料的性质、特征及其使用价值,又要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视为一种考古学文化的整体来对待,这样得出的认识和结论才有坚实的基础。若论者只掌握和根据遗址中的局部资料(即居址和墓葬两类不同遗存资料之一种),尤其是墓葬资料,甚至是仅凭少数器物或个别器物就去断言遗存是新发现的考古学文化,则在理论上、方法上乃至占有材料方面显然都带有片面性,其立说就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例如岐邑刘家村的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7期)以及其他论者根据所谓“墓葬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把刘家村先周墓葬视为一种新发现的文化遗存,并将它命名为“刘家文化”,或称之为“辛店文化的另一种类型遗存”(见《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关中先周青铜文化的类型与周文化的渊源》一文),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错误事例。

寺洼墓葬出土的文字与符号

可以认为,以上所论是对前面文化命名第二个条件的补充说明,也就是夏鼐学说——考古学文化命名定义的补充和完善。

田野考古研究实践要从史学高度做工作

考古新发现及成果是通过田野科学实践来完成的,所谓“立说”不过是用文字和图表来表达研究成果而已。所以,我主张和提倡考古实践要从史学高度做工作,也就是把田野调查、发掘研究工作纳入研究的范畴。有了这种观点和思想境界,看问题自然就站得高、看得远,研究思路起点高而宽广。这样,工作者不论选择研究课题还是选点发掘,都会着眼于探索和解决不清楚的历史问题,或者考古学上的重要问题,尽可能避免学术研究中的盲目性,如从事不应该去做的重复劳动。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的时候,也会努力做到干劲十足,精神集中,工作态度严肃、认真和细致,力求做到和避免不遗漏任何现象,尤其是那些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现象。研究者就会跳出考古学研究停留在低水平的“只做遗存分期断代及遗存分类研究”的怪圈(按:目前我国发表的考古报告,多属于此类著作),并彻底克服和肃清“为考古而考古”以及挖宝思想等错误偏向。

我主张和提倡的考古实践要从史学高度做工作,指的是研究观点和思路,并非认为挖一个探方,或挖一座墓葬,或做一二次发掘工作就能够解决某个历史问题或考古学上的重大问题。无数事例说明,要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成果,哪怕是学术上的小课题,往往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较长的时间以及花费很大的气力才能奏效。而科学研究中的成功和失败,或者是取得成果及其贡献大小,都离不开主观和客观两个条件因素。客观条件指的宽松的研究环境,主观条件是个人学养综合水平及其顽强工作的毅力和意志。不过,只要是工作者的选题得当,研究方法得宜,工作要求和目的性明确,勤于耕耘并持之以恒,在考古实践中取得成果并得到预期的学术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节选自《开创性的中国考古实践与成果》,胡谦盈 著。)

书籍简介

开创性的中国考古实践与成果

胡谦盈 著

2021年9月/198.00元

978-7-5201-8752-7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著名考古学家胡谦盈研究员学术生涯与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总结。全书主要包括作者的成长、治学和考古实践经历,丰硕的创新科研成果,学术思想及其影响等内容,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治学风格和学养水平。其中重点介绍了作者探索丰镐都城遗址、先周文化和先周历史、常山下层文化、仰韶文化东庄村类型以及黄土地区窑洞居室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成果;阐明中国古代墓葬流行人殉是商周奴隶制社会统治阶级的丧葬习俗和制度;进一步推进对寺洼文化的研究。

作者简介

胡谦盈,男,出生于1930年8月,广东恩平人,195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1年至2002年12月在考古研究所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承担研究课题。出版《开创性的中国考古实践与成果》《三代都址考古纪实——丰、镐周都的发掘与研究》《周文化及其相关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等多部专著。

书籍目录

绪章 成长、治学和考古研究实践简介

第一节 家庭出身和学历

第二节 我的考古经历、科学精神及学术贡献简介

第一章 提出仰韶文化东庄村类型

第一节 东庄村类型早期遗存——东庄村仰韶文化

第二节 东庄村类型晚期遗存——碾子坡仰韶文化

第三节 黄河中游晋、豫、陕接壤地区的仰韶文化类型及其演化

第二章 提出常山下层文化

第一节 论常山下层文化

第二节 齐家文化和常山下层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第三章 全面推进丰、镐周都的考古工作

第一节 丰、镐周都故址的确认和重现

第二节 丰、镐都址文化层的分期与年代

第三节 丰、镐二京遗址中的宫室遗存

第四章 迁岐以前的周人遗留及社会史复原

第一节 迁岐以前的周人遗留及社会史复原——南邠碾子坡的先周文化遗存

第二节 南邠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存的性质分析

第三节 碾子坡先周墓葬和西周墓葬——周人的埋葬习俗和制度

第五章 开拓古代窑洞居室文化研究

第一节 文献记载中的窑洞建筑

第二节 西周及以前窑洞居室的考古发现与分布地域

第三节 类型区分与典型遗构复原

第四节 各式窑洞遗构的分布、年代及其演化

第五节 三种不同类型的古文化窑洞聚落遗址

第六节 窑洞居室和村落形态源流

第六章 推进寺洼文化研究

第一节 试论寺洼文化

第二节 甘肃省庄浪县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

第三节 《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的学术意义

第七章 中国古代墓葬流行人殉的性质与年代

第一节 郭沫若论商、周人殉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丰、镐周都西周墓葬的人殉制度和年代

余论 学术思想及其影响

第一节 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二节 考古学的真谛

第三节 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和内涵

第四节 地层学和类型学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功能和范围界定

第五节 田野考古研究实践要从史学高度做工作

附录一 姬周陶鬲研究

附录二 1921~1949年中国考古学发展回顾

附录三 2015年9月16日在庆祝参加考古工作60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附录四 开创性的科学实践和成果——《胡谦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选集》序

附录五 考古学家胡谦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社会名流》系列节目访问纪要

原标题:《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 考古学的真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