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控诉“爹味”是为了自立,不是“啃老”借口

澎湃首席评论员 沈彬
2021-10-19 12:2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之前,我是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事情。一个23岁的成年女子,可以用“人渣” “母猪”等极其龌龊的言辞、长篇累牍地攻击自己的父母亲,甚至一些网传图片显示,当事人以发自己的裸照为“报酬”号召网友网暴自己的父亲。

事件的起因是,当事女生先是留学澳大利亚一年,再回国上了一年大专,再去西班牙申请了一所大学,在西班牙一个月的花费高达1万元人民币(据当地留学生称,这足够在当地生活得不错),父亲觉得承担不起,因为几十欧元的打车费,双方矛盾爆发,女子肆意辱骂父亲,然后列出一堆“心理创伤”,包括几番留学受挫是因为父亲的操纵,“北大毕业的父亲不供养女儿”“不帮她拎包,让她手受伤”“自私恶魔”。几段视频显示,女儿一直在训斥父亲,而父亲一直在退让。

网传的聊天截图

这里面的家庭是非矛盾、来龙去脉,外人也不方便做判断,但是,基本事实是:23岁的成年子女还在向父亲讨钱,而且以恶毒辱骂父母,号召网暴为手段,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跳出家庭矛盾本身,近年来在舆论场里,很多年轻网友颇中意这种“代际矛盾”的发酵,父母不让养猫、不给买JK、砸了自己的手办、老父亲哭穷等都是一篇篇字字血、点点泪的“伤痕文学”,动不动就是心灵创伤、童年阴影、原生家庭伤害,动辄感染一大片,各种深切共情,赛博空间里抱头痛哭。

相对十多年前“父母皆祸害”的豆瓣文青小圈子,“代际矛盾”俨然成了舆论场里“性别冲突”之后的新撕点。经过“后现代主义”的肥皂泡式的话语转换,两代人冲突的话题不再是粉色的亲子教育话题,而变成北欧风的、高冷的准政治话题,和父亲拧着来就是“反父权压迫”、“反代际剥削”,一句“爹味十足”就足以站在道德高地上封杀对方所有的正当性。

当父亲不再属于“父爱如山”的修辞,而是变成了油腻味十足的“爹味”,变成了管教、束缚、古板、落伍、居高临下、不尊重个性,成了彻底的贬义词,那么“爹”本身是不是成了贬义词?是不是“爹”就是意味着不平等?

虽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到“在能力范围之内永远给孩子最好的”,虽然一些父母的教育手段粗暴,甚至本身也难言道德品质优秀,但是,子女要做的不是抱怨、仇怼,生活在自己构建出来的“原生家庭阴影”当中,而是学会自立、自强,而不是控诉完了父母的操纵之后,继续要求打钱,把“爹味控诉”当成自己的道义优势、“啃老”资本。

在社交媒体的“沉默螺旋”中,很多年轻人莫明产生了“代际仇恨”,将自己的工作压力、内卷归结为上一代的“剥削”,认为是XX后、XX后,霸占了社会资源、房屋资源,导致自己找不到好工作、买不起房子,自己就是要“干翻”这样的XX后打造的秩序。这本身就是向壁虚造出一种社会对立、仇恨、撕裂。

中国当下的一些结构性矛盾有其发展路径,不应归咎为某一代人或某几代人的“阴谋”。事实上,中国高速发展有赖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50后、60后杀出一条改革开放的血路,摆摊、下海、闯海外,也承受了当年国企改革的时代阵痛;70后、80后乘着中国加入WTO、互联网的东风,将中国开上了发展快车道。没有哪一代人的人生是容易的,没有哪一代是躺赢的。

以中国百年的现代化进程来说,为斩断封建的羁绊,势必将矛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的上层建筑——父权、夫权,但是,现在,再拿着时髦的词汇来“反父权”“反爹味”则是一种网络戾气,“啃老”的借口。

父母也是人,他们并不完美,拎出他们身上的缺点晒到网上,也可能让同龄人讪笑一番,但却不会让人自立和进步。成年人学会自立,是第一要务,别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为代际矛盾,那只会发酵不幸。

102年前,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幸福度日、合理做人”这话,到现在还是适用的。

    责任编辑:沈关哲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