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潘基文答澎湃:中美应放下政治问题,在气候危机上更和谐合作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刘栋
2021-10-19 14:46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10月31日起,1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将齐聚英国格拉斯哥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 COP26),这将是自2015年各方签署《巴黎气候协定》以来最关键的一次全球气候峰会。

在COP26开幕不到两周之即,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Ban Ki-moon)等政治家和多位前国家领导人对他们的继任者们发出了强烈的信息,呼吁他们采取紧急、大胆的措施,在格拉斯哥达成一项更具雄心的成果,守住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的一线希望。

10月18日,在一场由“元老会”(The Elders,由各国前政要和重要国际组织前负责人组成)通过网络进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向潘基文提问如何评价《巴黎气候协定》签署后6年来世界的进展,对所取得的成果是否满意。

“我当然不满意。”潘基文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他们已经忘记了所有195个缔约国在巴黎所展现出来的兴奋和强有力的政治承诺。继承者们也不应该就此止步。这只是一个成功的协议。协议转化为行动,这才是更重要的。”

2015年底,经过艰苦和漫长的谈判,195个成员国在法国巴黎通过了《巴黎气候协定》,达成共识,努力把全球相较于工业化之前的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与2010年相比)减少45%。彼时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然而,这一目标很可能无法达成,假使按照目前世界各国的减排计划——全球排放量届时将增加16% 。“6年前,世界各国领导人在巴黎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气候协议,现在我们需要再次看到这种团结精神。我相信,倘若有政治意愿,这是可以实现的。”潘基文说道。

“世界不能再等5年”

“元老会”由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倡议于2007年7月成立,宗旨是推动对话解决冲突、贫困、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曼德拉为元老会设定的目标是,利用其“总共近千岁的集体经验”(编者注:指成员年龄总和近千岁),为气候变化、艾滋病和贫困等全球性难题寻找解决方案,以及“利用他们的政治自主,帮助解决世界上一些最棘手的冲突”。

在今年10月18日的发布会上,“元老会”现任主席、爱尔兰前总统鲁滨逊(Mary Robinson),副主席、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警告称,世界主要经济体目前对减排的承诺不足以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这一警戒线内。为此,在 COP26会议上,各国政治领导人必须达成一项更具雄心和平衡的成果,保留住把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巴黎气候协定》定下的1.5摄氏度以下的可能性,因为一旦升幅超过1.5摄氏度,全球最弱势国家和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群体的生存将受到影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政府,尤其是二十国集团,都必须提出增强国家自主贡献减排(NDCs) ,目前这20个国家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80%。

潘基文和鲁滨逊指出,各国政府需要承担责任,缩小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这要求所有国家,特别是那些尚未提出和加强自主贡献减排的国家返回谈判桌。各国政府需要与排放量最大的行业达成一系列协议,承诺必须转化为行动。

另一方面,“元老会”还呼吁发达国家在格拉斯哥会议前兑现对发展中国家每年1000 亿美元的援助承诺,以建立在格拉斯哥举行关键谈判所需的信任。发达国家自2009年作出这一承诺以来,从未完全兑现过。

潘基文和鲁滨逊呼吁,各国政府应将气候适应作为一个更大的政治优先事项来考虑,并呼吁将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者的声音置于格拉斯哥的中心舞台,让其被全世界听到。

“世界不能再等5年,到那时,任务的规模可能是无法实现的。世界各国领导人承诺并实施未来十年的大幅减排,有机会将我们从气候灾难的悬崖边上拉回来。现在就行动起来,克服政治分歧,达成必要的协议,将气温上升控制在 1.5 摄氏度。现在是采取果断行动的时候,而不是含糊其辞或半途而废的时候。责任应当在这一代人身上中止。”鲁滨逊说。

盼中美如2015年一样合作

在2007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刚担任联合国秘书长不到一年的潘基文曾说:“我们这代人在冷战白热化时期长大,那时最可怕的全球危机是核武危机。现在看来,气候变化给人类和这个星球带来的危险一点也不亚于世界大战。”

在担任联合国秘书长的10年间,潘基文为了气候问题四处奔走。国际社会在历经2010年坎昆大会、2011年德班大会、2012年里约热内卢大会、2014年纽约大会和2015年巴黎大会之后,终于逐步达成了一份气候协定。2016年,在他卸任前一个月,《巴黎气候协定》开始正式生效,“曾经不可想象的,如今变成了不可阻挡的现实。”潘基文彼时感慨道。

潘基文卸任之际,世界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震惊全世界,上任后不久他即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

在今年10月18日的记者会上,他对澎湃新闻说:“在过去的6年里,我作为一个联合国前秘书长一直在观察,也一直在发言,(当年)经过日以继夜的谈判,我们终于有了第一个强大的协议。不过,协议若要升级和增强,各方必须要有政治意愿,由政治领导人和商业领导人来加强。这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这是一个全人类的全球问题。”

他继续说道,“我们只有一个人类共同体,只有一个地球。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支持他们。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调动至少每年1000亿美元,对那些欠发达国家给予援助。(他们对气候变化产生的贡献最少,但受到的影响最大。)而发达国家做出承诺10年来,一直都没有兑现,这已经是道德上的错误了。因此,我真的希望G20国家率先做出表率。”

回答完这个问题后,潘基文停顿了一下,又补充道:“还有一件事,既然这是一个中国记者提的问题,我希望再多说几句,美国和中国应该在这个全球问题上更加和谐地合作。全球问题需要全球伙伴关系,没有全球伙伴关系,全球合作是做不到的。美国和中国之间应抛开一些政治问题。这是我个人的呼吁。”

潘基文回忆了在2015年巴黎气候峰会上他与中美领导人的合作经历。“假使没有这两个国家的合作,就不可能达成巴黎协定。”他说,“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希望中美之间有像2015年那样的合作。”

潘基文语音刚落,鲁滨逊立即补充道:“确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朗普退出巴黎协议的做法,使气候运动失去了重要的动力,一些国家不再像签署协定时那样积极,这带来了相当严重的问题。欧盟也没有履行它对欧盟国家的承诺,各国也没有认真对待他们的承诺。 而现在拜登府开始正确地优先考虑气候问题,我们也呼吁中国继续担当它的责任。”

“考虑到今年以来世界各地发生的极端天气,所有国家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也是我们的恳求——国家元首们必须承担起责任。我们不能在格拉斯哥失败,我们必须从那里继续下去。”鲁滨逊说道。

展望COP26大会

就在此次格拉斯哥气候峰会前,G20国家领导人将于10月30日至31日在意大利罗马举行年度峰会。潘基文指出,此次格拉斯哥气候峰会特意为G20国家领导人调整了时间,以便他们可在G20会议后直接前往英国参加气候峰会。

潘基文特别呼吁美国和中国领导人看到他们的共同利益,觅得合作的方式,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来应对这一人类共同威胁。

据新华网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拜登在9月10日的电话会谈中讨论了气候变化问题。双方都表示愿意在气候问题上继续对话,加强沟通和合作,以形成更多共识。

眼下,中美两国的碳排放总量占全球的42%。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至于美国,该国总统拜登今年4月宣布,美国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将比2005年水平减少50%至52%,2050年实现碳中和。

不过,拜登在峰会前提出的国家减碳发展计划在国会受阻。美媒10月17日报道称,为让3.5万亿一揽子支出法案在国会过关,拜登拟将关键气候政策“清洁电力绩效计划”(CEPP)从中删除。

总计1500亿美元的CEPP被视作民主党籍总统拜登的气候政策核心,其计划对逐步从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厂给予奖励,并惩罚继续使用煤炭和天然气的电厂。由于美国发电厂制造的温室气体占全美四分之一,故有专家预计,若政策获实施,美国将在未来10年内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将成为该国有史以来最强有力的气候变化政策。

不过,CEPP却遭到同属民主党的参议员曼钦坚决反对,对于支出法案可否在国会通过,他握有关键一票。曼钦的家乡西弗吉尼亚州是美国最大煤炭和天然气产地,且他个人与煤炭行业关系密切。专家认为,若CEPP计划搁浅,恐大幅削弱美国在气候大会上的话语权。

假使像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一样,今年的格拉斯哥大会失败了,那么气候、人类和地球本身会发生什么?《巴黎气候协定》制定的在2030年前实现45%的减排可能性在格拉斯哥大会失败后还有多大?

“2009年在哥本哈根的失败是我在公共服务中最糟糕的一次经历。这是我唯一不想记住和再次重复的经历。 我知道,人们的期望值提高了,此次格拉斯哥大会将成为历史上最关键的会议之一,特别是在《巴黎气候协定》之后。我们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潘基文说。

“我们要求所有国家三思而后行,所有G20成员国都需要采取进一步行动。”鲁滨逊说,“我们不会降低标准,我们(的行动)必须与(达成)1.5摄氏度(这一目标)保持一致——我们必须制定一个程序,对那些没有采取行动的国家施加压力。”

不过,鲁滨逊也理性地表示,假使到2030年减排45%的最高目标没有实现,也不应就此认为格拉斯哥大会失败。“保持希望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将在COP26上看到积极的进展。”她说。

    责任编辑:胡甄卿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