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年度最佳!这部香港人拍的国产良心,终于爆了

2021-10-21 19: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年度最佳!这部香港人拍的国产良心,终于爆了 原创 书单君 书单 收录于话题 #书单电影院 28个内容

云南,怒江。

自古以来,村民过江的工具只有一种——“溜索”。

所谓“溜索”,就是把一条钢索或粗绳连接在怒江两岸,一头高,一头低,人从高的地方溜到低处。

如果不会滑或者钩子断了,人很容易掉进江里,就此殒命,连尸体也找不到。

57岁的医生邓前堆,为了给对岸的孩子看病,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在怒江上“溜索”四五个来回。

人称“溜索医生”。

有一回快到对岸时,他没刹住,直接撞到对岸石头上,膝盖留了很大一块疤。

这里来过7个村医,跑了5个,现在只剩2个。

而邓医生之所以留下来,只因为一个承诺。

没当村医之前,他得过一场病,差点死了。

他师傅把他治好后,问他:“你想不想当医生,看好我们村的病人?”

邓前堆说,想。

于是,他就被师傅送到乡医院进修,成了邓医生。

邓医生说:“37年前,我承诺了在这里,就一定要做下去。”

而邓医生背后隐藏的故事,早已炸翻了豆瓣评论区:

“热泪盈眶”

“看哭了”

“2021年度最佳纪录片”

开分9.7,目前稳定在9.5。

这赞誉,说的正是香港TVB拍的《无穷之路》。

贫穷,有多穷

四川大凉山,海拔1500多米的悬崖上。

一个村子,在这里建了很久。

由于山体太陡,没有路,很长时间以来,村民上下山的办法就只有一个——

在几乎90度的悬崖上,用藤绳做的一条“藤梯”。

这个村子,人称“悬崖村”;这条随“藤梯”而下的路,人称“悬崖路”。

这是村里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

天还没亮,孩子们就要下山,一直到天黑才能走到学校。

路程很远,而且极其危险,许多将近90度的坡,成年人看着都腿软。一不小心摔倒,可能就会丢了命。

由于上学艰难,“悬崖村”的孩子,大多到十二三岁才上一年级。十七八岁之前,他们都没见过外面的世界。

除了交通不便,村民的生活条件,也极其艰苦。

村里别说手机和网络,就连电、水都没有。

为了生存,每天早上5点,天还没亮,村民就要到另外的村庄去打水。如果去晚了,水就被用完了。

这里的人几乎没有收入,种的一点儿粮食,自己都不够吃。

很多大人不得不长期在外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让他们随意长大·····

2012年,像“悬崖村”这样的贫困村庄,中国一共有12万8千多个,将近一亿人口,还在为生存挣扎。

2021年1月,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目前,全球仍有大约7亿极端贫困人口。

这意味着,直到今天,在这个星球上,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连饭都吃不饱。

然而,在2020年,我国宣布: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

消息传到国外,却引来了一阵质疑声。

《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报道,里面写着:

“中国为消除极端贫困而开销巨大,而这种做法不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难以效仿,甚至中国自身都无法持续······”

这种质疑的根源,除了西方媒体习惯性“质疑中国”外,更是因为扶贫难度很大,大到至今都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山海情》里,村民领到81只扶贫鸡后,很快就偷偷杀着吃了。村子的贫穷不但一点没变,村民还越来越懒。

仅仅给穷人提供物资帮助,是无法帮他们真正走出贫穷的。

那中国究竟是怎么做到全面脱贫的?

又是否真如西方媒体所说,不可持续?

香港人用镜头,狠狠打了西方媒体的脸。

“年年扶贫年年贫”

“年年扶贫年年贫”,世界各国扶贫,历来如此。

杰弗里·萨克斯在《贫穷的终结》一书中指出,面向贫穷地区的援助,绝非富裕群体简单的施舍能做到。

脱贫要花钱,这从来不是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这些钱如何花才有用。

在云南怒江,有这样一所扶贫学校,就巧妙地把钱花出了效果——

“扶贫先扶智”,要想脱贫,离不开教育。

这里很多学生早上起床不洗漱,不叠被子,每天光着脚板到处跑。

他们没有“卫生”的概念,只会喝生水,不会喝开水。头痒了,就自己在太阳底下抓虱子;

他们也没有“时间”的概念,被问到什么时候出生,他们只会回答:“下雨的时候”、“打雷的时候”。

面对如此情况,校长带头,手把手教学生洗头,洗衣服,洗澡。

教学楼的墙上, 写满了“学会刷牙”、“学会洗脸”、“学会洗脚”等条幅。

学生基础差,学不会书本的科目,学校就另辟蹊径,用“职业先修”的方式,改教他们修理汽车、做饭、理发等糊口技能。

很多孩子的父母没有教育意识,拒绝孩子上学。不是让他们在家干农活,就是让他们出去打工。

由于重男轻女的观念太重,很长一段时间,这里还有父母“卖女儿”的事儿发生。

一次,一个六年级的女孩被父母卖到外地,卖了20万。

村主任知道后,就跟女孩父母吵架,结果被女孩父母大骂:“小孩子不是你生的,关你屁事。”

无奈之下,他只好去法院起诉那对父母,这才把女孩接了回来。

他知道,对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一个上学的机会,就是一个新的人生可能。

而这些孩子人生转折的契机,都源于我国2013年的一个政策——“精准扶贫”:

· 对症下药

300多万扶贫专员逐户调研,理清穷根,制定针对性扶贫粗略;

· 短期措施

实行大规模搬迁;以凉山为例,三四年间,2000多个贫困村,总共35万名村民搬进1400个安置社区,医疗、文化设施、学校、交通网络俱全。

· 长远规划

对全国832个贫困县实施特色产业扶贫计划,建立超过30万个现代农业基地。

以上面三点为原则的“精准扶贫”,看似是在不惜成本地投入资金,但本质上,却如一位网友回怼西方媒体的留言:

“他们不懂,或者装作不懂,我们的‘脱贫’,不是予人钱财的脱贫,而是授人以渔的脱贫。”

“人间奇迹”

自“精准扶贫”以来,我国以每年大约1000万人口的速度消灭贫穷。

近年全球每100个脱贫人口中,就有70个来自中国。

八年间,将近一亿人脱贫,这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堪称“人间奇迹”。

今年6月份,微博有这样一条热搜——

#我国仍保留着81对公益慢火车#

和一般的火车不同,这些火车不仅可以搭人,还可以载鸡、鸭、鹅等家禽牲畜。

大多数乘客,都是当地赶去城里售卖自己农产品的老乡。

这些火车票价最低只要2块钱,亏损几十年,价格却始终没有变过。

在出门即高铁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在四川大凉山,在吉林延边,在湘西、云贵等全国21个省市区,这样的小慢车竟然有81对。

而它们的存在,正是让偏远地区的村民能够多卖一点货,多赚一点钱。

对他们来说,这可能就是一个孩子的读书费用,或者一个家庭的收入来源。

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背后,其实都藏着“精准扶贫”的影子。

在《无穷之路》的豆瓣评论里,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扶贫’是个一开始就知道稳亏不赚的买卖,为什么我国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实现全民脱贫,甚至还义无反顾的加大投入?

我想,大概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们从未忘却“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这是我们国家成立之初对人民许下的承诺。”

扶贫书记帕查有格,5年前来到大凉山“悬崖村”,担任一百多户村民的脱贫首领。

他白天走访,调研,晚上就在火堆边思考对策。

5年内,他爬了无数次藤梯、钢梯,一心想要改变这个“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村庄,膝盖都将近报废了。

2013年以来,像帕查有格这样的扶贫书记,中国有300多万人。

眼下,我们一方面身处巨大的物质满足中,厌倦工作,反对996,因找不到合适的消遣而烦恼。

每个人都充满焦虑,自顾不暇,对自身之外的事情,毫无兴趣。

然而另一方面,又有这样一群人,却甘愿放弃安逸的生活,投入到穷乡僻壤,一句又一句地讲解,一天又一天地陪伴,一年又一年地付出,才有了“精准扶贫”的奇迹。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纪录片中,云南怒江那所扶贫学校里,有一个女生让我印象深刻。

以前,被问到毕业之后做什么,她会脱口而出:“嫁人去了,还能做什么。”

后来,她在这所学校学了厨艺,开始想着自己长大了,当一名厨师,开一间饭店。

别人问她:“那你还想不想结婚?”

她想了想,回道:“结婚,以后再说。”

撰稿:笔下长青

编辑:地中海螃蟹

主编:小野

图源:《无穷之路》、部分源于网络

原标题:《年度最佳!这部香港人拍的国产良心,终于爆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