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华网评新城区规划人口34亿:“画大饼”别画出城镇化大坑
尽管鄂尔多斯“鬼城”样本的警示性仍在,中小城镇还是遏制不了大建大扩的“雄心壮志”,其结果是造就更多白天人少车稀、夜间只数点灯光的“空城”。
新华社近日报道称,在特大城市试图“减员”、中小城市扩容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扩张计划。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3500多个,这些新城区的规划人口达到34亿。
34亿,全国人口的2.5倍。这种规划显然脱离实际,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不管城镇化的增量怎么算,也填不满34亿人口的“大坑”。
颇为荒诞的数字背后是城市规划的行政干预色彩过分浓厚,地方官员抵御不了土地财政带来的政绩和GDP诱惑,不切实际地为城市建设“画大饼”。
中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产业发展滞后,在经济上“来快钱”的最便捷方式就是抓住城镇化带来的卖地契机,因为人口、土地、房地产、地方财政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每多一个人进入城镇化序列,与此对应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就多,潜在的土地出让收益就多。
近些年,各地纷纷规划大增城镇人口,一些中小城镇的目标人口甚至超过了当地城镇加农村人口总和。紧随而来的,就是大卖土地和热火朝天的提前建设,平地造新城、四面皆新城因此成了中国城市化中的典型现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城镇建设用地增长速度约为同期城镇人口增幅的180%。
土地是非可再生资源,大肆出售土地是寅吃卯粮、预支未来财政收入的做法。外观靓丽的新城和经济数据或让时下地方官员一日九迁,但遗憾的是,产业还是那个落后产业,并没有同步发展,接任者可能面临土地收入锐减、经济结构继续不科学的困境。
其实产业困局在新城规划中就已非常明显。这类行政造城功能单一,住宅用地比例常常远远超过商业和工业用地总和。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别谈引入人口,单是止住人口流出就是个大问题,房子卖给谁因此成了亟需解决的难题。
数据显示,中国农民工流向地市级以上的占70%以上,流向小城镇的不到10%。即便是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近日也不得不出台“八大措施”降低库存量,中西部的中小城镇和资源型城市,去库存任务无疑更为艰巨。
稳健的城镇化通常与产业化相伴,因为人口流动追逐的是就业机会、是发展前景,而非千万间广厦,这才是一线城市人口聚集、房地产始终高烧不退的根本原因。中小城镇筑巢引凤、以建定需的任性行政规划是倒果为因,不仅导致了严重的资源错配,更造成资源浪费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
中小城镇要完成去库存任务,还得对症下药,短期内当然得制定“应急”政策,如减少建设用地供给、帮助当地农民工进城、鼓励开发商租售并举等降低存量的措施——正如目前多地出台的政策。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要走出观念的误区,地方政府需认识到人口聚集和流动有其自身规律,并突破急功近利的惯性思维来尊重规律。这就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科学持续的城市规划,提供高品质的城市空间,以及更为重要的,形成城镇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在此背景下,地方和中央政府应共同发力发掘出规律的力量,前者需要形成对官员良性的考核机制,如延长地方官员的“土地冲动”追责时间、考核指标多样化等,后者则应通过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地促进各地均衡发展,指导和调控各地的产业升级。毕竟有了不需日日大拆大建的良性产业,民众才能大显身手、才能扎根“安居”,而有了“安居”才会有城镇的熙熙攘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