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和我的”系列电影连火三年,最好的故事其实是它?

2021-10-22 12: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我和我的”系列电影连火三年,最好的故事其实是它? 原创 小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收录于话题#小北观影 4 个内容 #经济学 2 个内容 #电影 2 个内容

听说《我和我的父辈》票房已经破13亿了?

小北一点儿也不意外,毕竟前两部都是票房大卖,看这导演和演员阵容,也知道差不到哪去。

作为主旋律电影,如何把“命题作文”写得出彩?四位知名大导可谓是各显神通。

吴京和章子怡的办法是——哭!都给我哭!

这招真管用,看到下面这些情节时,小北在电影院确实哭得稀里哗啦。

《乘风》单元中,吴磊饰演的马乘风,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大声呐喊,拍马飞奔,牺牲在战场。

吴京饰演的骑兵团团长,在得知儿子牺牲之后,一个人掩面走进芦苇荡,隐忍着手握拳头,声嘶力竭但又不能哭出声。

《我和我的父辈》电影剧照

《诗》这个单元可太惊喜了!

章子怡饰演的母亲,面对儿子追问父亲的消息,极度难过,但又不得不克制。

哥哥说,我现在的爸爸,和我以前的爸爸一样,都死了……这句话,真把小北给整破防了。

《我和我的父辈》电影海报

正在小北热泪盈眶的时候,画风一转,徐峥和沈腾的两段故事,又充满了幽默诙谐的喜剧风格。

很多观众最喜欢的是《鸭先知》,一篇作文《我的爸爸》,写满了儿子满腔热情的吹捧。

公交车上父子联手,来了一出自导自演的广告。

除了泪点和笑点,这部电影也燃点满满。

“冀中骑兵团”手握武器、身骑战马、冲锋陷阵;卫星成功发射,在天空划出一道美丽的亮光;机器人时空穿越试验圆满成功,举国欢庆……

这些场面,都令人心潮澎湃。

好哭!好笑!好燃!

而这三个词不仅适合《我和我的父辈》,还适合“我和我的”国庆系列三部曲的前两部。

这三部曲,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叙事,而且切入点慢慢变小,讲小人物的生活和大时代叙事紧密连接。

《我和我的祖国》围绕着祖国的历史大事件:1949年开国大典、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80年代中国女排、1997年香港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2016年神舟十一号。

《我和我的家乡》则更加关注普通人实实在在的生活变迁,以北京、贵州、上海、陕西、辽宁五个空间的故事,呈现了小康生活的美好画卷。

原来一说起主旋律电影,很多人都觉得枯燥,且不接地气。

而“我和我的”系列电影出现,让我们的主旋律电影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宏大英雄主义叙事,而是有了更多让普通百姓可知可感的元素。

北漂外卖员、农民发明家、乡村教师、商人、基层干部……不同年龄、不同喜好、不同职业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也能从中感受到时代的浪潮,和社会的巨变。

同时我们这些普通人,又各自见证和参与了中国发展的重要历史坐标。

“我和我的”系列三部曲,你都看了吗?里面的哪些人物和故事,最打动你呢?从这些人物和故事中,你能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么?

不过小北觉得,比电影更精彩的,是真实的“中国发展故事”!

如果从电影碎片的故事中,你对此有了感性认识,不妨基于这些经验和观察,来看看经济学家在《奔小康的故事》一书中,是如何解读背后的发展逻辑的。

01

病有所医

还记得《我和我的家乡》里,葛优饰演的张北京吗?

他本来攒钱多年准备买车,却碰上前来借钱做甲状腺瘤手术的表舅。

张北京虽然不愿意把买车的钱借给表舅,但也不忍心看着表舅没钱就医,便想到了“用自己的医保报销表舅的手术费”这一计策。

心虚的俩人,在抽血的时候碰上了张北京的老同学,不得不上演了一出双簧。

后来,张北京因为高血压被紧急送进了医院,医生表示:这人今天来过,应该是甲状腺疾病引起的高血压,需要尽快手术。

医院外面的表舅想进来,在病床上等待开刀的张北京想出去,一场“伪装者”计划就此展开。

经历了一波三折后,表舅最终还是完成了手术,由张北京陪着一起回了老家。

回到老家,看到舅妈拿出表舅的医保卡,张北京才知道,舅妈偷偷给表舅办了医保,怕表舅说乱花钱,就没告诉他。

原来,是闹了一场乌龙。但这场乌龙从侧面也反映了国家医保政策的完善。

20年前,我们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享有医保。现如今,医保参保率已经稳定在95%以上。

“小病扛、大病等”的情况正在逐步改善,“全民健康”“病有所医”的目标越来越近。

而要全面改善国民健康状况,必然离不开基层医疗卫生体系。

你是否知道,在过去40多年里,有一个群体在基层医疗卫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人均GDP才156美元,但人均预期寿命却达到65.8岁,超过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换言之,当时我们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但平均预期寿命却较高。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中更功不可没的就是——赤脚医生。

所谓赤脚医生,就是农村生产大队“半农半医”的卫生员。他们通过短期速成培训,掌握一些初级医疗卫生知识和技能。平时他们在农村生产大队,一面参加劳动,一面为社员防病治病。

对广大农民来说,赤脚医生是医患之间的第一结点。

在1965—1967年的三年间,赤脚医生队伍成员达16万之多。

在人民公社鼎盛时期,中国共有150多万名赤脚医生服务于农村的最底层,平均每个生产大队都有2—3名赤脚医生。

世界卫生组织曾赞许中国农村医疗体系是“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该模式的三个核心部分就是:赤脚医生、合作医疗、三级医疗卫生体系。

回看过去,经过四十多年改革,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赤脚医生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今天的乡村医生,但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结构仍然存在。

我们期待能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乡村医生,守护基层群众的生命健康,筑起“最后一公里”的健康屏障。

02

绿色增长

说到“沙地苹果”,你是否一下就想到了邓超饰演的老板乔树林?

刚开始看的时候,观众都以为这只是个爱贪小便宜、爱吹牛又没什么本事的商人。

看到后来才知道,他是决心让沙漠长出苹果、让家乡走上致富路的良心老板。

曾经,作为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寸草不生,黄沙漫天。种地的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当地村民不得不离开家乡,另谋生路。

1959年以来,毛乌素沙漠开展了植树造林、改造沙地的巨大工程。经过几代人60余年的不懈努力,这片沙地逐渐出现了林地、草地和良田。

从沙漠到绿洲,陕西榆林的治沙人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令人骄傲的中国奇迹!

而这样的壮举,在中国大地上还有很多很多。

号称“竹乡”的白沙村,地处浙江省的暴雨中心,年降雨量超过3000毫米。

20世纪80年代,由于掠夺性采伐,白沙村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两次大暴雨引发的山洪和泥石流,给白沙村村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在村干部和专家的努力下,村民们逐渐转变了观念。

当时白沙村有个宣传口号是“扔掉斧头也能致富”,就是要让村民们明白,绿色发展才是白沙村的出路。

依靠竹笋、山核桃、茶叶等本土优势,白沙村逐渐摆脱了靠砍伐森林获得经济增长的模式,而是实现了绿色增长。

后来,白沙村还搞起了生态旅游。不仅经济增长了,白沙村的森林覆盖率还在十年之间从60%提高到98%。

03

脱贫奇迹

说到脱贫,有一个群体功不可没——第一书记。

近年来,一位位第一书记深入农村,挑起了扶贫的重任。

在《我和我的家乡》里,沈腾饰演的第一书记马亮,就诠释了基层干部的真心与汗水。

马亮下乡扶贫,却告诉怀孕的老婆去俄罗斯学画画,全村配合马亮各种假扮外国人。

后来,老婆发现了真相,却没有指责,而是认同了老公的梦想和事业,以这样的老公为骄傲。

电影中的马亮,是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中的一个代表。

其实,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减贫扶贫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

乡镇企业的发展,曾经在减贫之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十多年前,中国的经济改革正是从广大农村拉开的序幕。追根溯源,乡镇企业的前身是1978年以前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社队企业”。

随着改革推进,中国农村普遍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解体。替代“公社”的是“乡镇”。

乡镇是连接中国城乡之间的纽带,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今天,中国乡镇级行政区共有41636个,个别大的乡镇人口超过10万。

1984年,全国乡镇企业达到了606万家,是1983年的4.5倍。

1985年进一步猛增到1222.5万家,就业人数达6979万人,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0%以上。

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减贫是息息相关的。

1978—2007年,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创造附加值较高的非农就业机会,乡镇企业可能已使6.7亿多的农村人口摆脱了贫困。

实际上,这个保守的估计还不包括乡镇企业用于农业发展的直接投资及其巨额税收贡献。

2006年,中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与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全国农民共减轻负担约1250亿元。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前二十年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对工业基础做出的贡献,怎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04

深圳崛起

《我和我的父辈》中,“少年行”这一章讲了机器人从2050年穿越回2021年的故事。机器人在深圳遇见怀揣科学梦的少年,并帮助少年追逐梦想。

如此一个充满科幻感的故事,选择深圳这个地点,可谓是别有深意。

深圳的迅速崛起是中国近四十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

40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如今的深圳,到处是让人眼花缭乱的高楼大厦,它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以及规模强大的制造产业、空运能力和集装箱码头,是全球GDP排名前20的特大城市之一。

深圳当地人常自豪地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深圳却是一夜城”。

深圳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深圳是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化大都市的呢?

蛇口工业区可以说是深圳崛起的第一步,被称为“改革开放的试管”。

为了吸引投资、刺激工业增长,蛇口工业区在中国率先推出了一个旨在增强流动性和激励性的“就业市场”,打破了旧的中央计划体制中的“铁饭碗”。

1982年2月,一艘菲律宾货船抵达蛇口港,这是蛇口港历史上迎来的第一艘外国船只。如今,蛇口港已经成为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运输港口之一。

深圳城市风光©摄图网

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是在1980年。这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深圳经济特区有两个边界:位于南边的深圳、香港分界线被成为“一线”,北边的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叫作“二线”。

“一线”是“一国两制”政策的分界线,“二线”把“一国两策”的“试验场”区隔开来。

从战略层面上看,这个举动显然遵循了帕累托改进原则,即“没有输家的改革”。

1984年1月,邓小平在深圳考察期间,目睹了深圳的快速发展:村民的生活改善了;由于就业市场的繁荣,民众不再选择偷渡;外商投资不断加大,工业增长速度极为客观;更为突出的是“三天一层楼”的城市建设速度,被叫作“深圳速度”。

在经济特区这个“试验场”中,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这三组生产要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在土地领域,历史性的突破就是1987年的土地拍卖。

当时,深圳市政府拍卖了一块8588平方米的土地,以50年的租赁期向当地的房地产开发商出租。报道称它敲响了中国历史上土地拍卖的“第一槌”。

在劳动力方面,深圳对外来务工者的权益保护走在了全国前列。

1980—1982年,外来务工人员开始大量涌入深圳。自1987年以来,农民工超过了当地户口居民,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劳动力。

深圳市在改革户口制度、减少制度障碍、方便外来务工人员永久定居等方面做了诸多努力,旨在为居住在同一城市的人们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不仅要照顾当地居民,还要照顾到外来人员。

在资本方面,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深交所通过将A股(面向境内投资者)和B股(面向境外投资者)在主板上市,为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筹集了资金。

随着证券交易市场的发展,深圳经济特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证券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基地。

带着这种“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春天的故事将继续在深圳谱写新篇。

-End-

编辑:国栋,妍书

观点资料参考:

《奔小康的故事: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与辩证》,

傅军 著

图片来源:影视剧截图,摄图网版权图片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箱:

scb01@pup.cn

##20211021

原标题:《“我和我的”系列电影连火三年,最好的故事其实是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