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智”连滨湖,“湾”道超越 | 信息更安全,城市更美好

2021-10-21 19: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创新可控智联,共铸网络安全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信息安全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大会”

(VARA)品牌于2016年落户滨湖

此后,滨湖逐渐成为

信息安全领域专家和企业的聚集地

他们在这里集智攻坚、携手前进

他们致力于让城市更智慧

用技术筑起信息安全的“铜墙铁壁”

NO.1

多行业技术布局

蓝深远望致力引领“新型智慧城市”发展

五次亮相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从最初的几位退伍转业军人,发展成300多人的团队,从高端小型机、数据存储等设备的系统集成,到为政府运行、社会服务、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基层治理等领域提供智慧解决方案和服务,荣获两次市级科技进步奖、拥有11项发明专利、115项软件著作权,在滨湖物联网产业版图上,“蓝深远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名字越来越闪亮。

找准发展定位,在技术浪潮里精准布局

“找准自身定位很重要。”提到公司本次物博会参展的最大亮点,蓝深远望总经理顾建龙告诉记者,与往年相比,蓝深远望今年的行业布局更为清晰。

本届物博会,蓝深远望将携数字孪生、大数据、区块链、网络安全等核心技术来到展会,分区呈现政务一体化协同平台“锡心办”、网络安全运维管家、医院后勤智慧综合平台、公安联合指挥实战平台等产品。

顾建龙表示,物联网领域技术更新快、类别多,在物联网这片技术海洋里,找到正确的行驶方向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2012年布局智慧城市领域,2019年涉足网络安全相关业务,2020年进入信息创新领域,蓝深远望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能找到自身发展的重点,逐步形成企业核心技术优势。

“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布局来进行企业技术发展布局。”顾建龙表示,近年来,我国对数字化政府建设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于蓝深远望来说,这既是难逢的机遇,也是需要担当的责任。

2020年,蓝深远望承建的无锡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锡心办”,作为信息技术与应用创新先试先行项目,助力解决政府各部门自建OA系统“兼容性差、协同效率低、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通过建设覆盖全市各委办局的超级OA,创建无锡市各地、各级政务人员“沟通、协同”新工作方式,构建“文电在线、组织在线、沟通在线”一体化数字政府。

该项目获得“2021数字中国创新大赛·鲲鹏赛道”年度总决赛一等奖及最佳实践奖,既是江苏唯一获得该殊荣的项目,也是进入决赛的队伍中唯一同时获得两项荣誉的项目。目前“锡心办”在市本级的覆盖率已达97.5%,成为公务人员政务协同应用的“总入口”,承载着运营政务应用生态圈的建设重任。

运用滨湖优势,构建“智慧生态圈”

“滨湖在物联网和芯片设计方面具有独特产业链优势。”顾建龙说,蓝深远望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优化企业技术布局,将物联网数字生态应用打造成公司四大主营业务之一,致力于以技术赋能智慧医院、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领域。

蓝深远望研发的智慧后勤综合管理平台已于2020年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投入使用,通过建立后勤人员、设备、物资及制度的信息化、一体化管理体系,为医院后勤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撑。“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后勤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顾建龙告诉记者,智慧后勤系统突破了传统后勤管理方式,是未来医院后勤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近年来,蓝深远望为市公安部门搭建的情指勤舆一体化实战平台,以“信息化主导、扁平化指挥、一键式调度、智能化处置、绩效化监督”为指挥调度目标,实现了市局可视化和案事件可视化。平台通过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分析等手段,助力无锡公安实现“市局-区(县)分局-基层所站-基层民警”四级指挥体系情指勤舆一体化展示。

网络安全事关重大,自2019年进军网络安全业务领域,蓝深远望就深深明白自己所承担的责任。30多位网络安全专业人才,70%以上人员持有CISAW、CISP等网络安全相关专业证书,蓝深远望这支网安技术团队,以一个个优秀的项目成果,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也获得了认可,作为无锡市唯一的“江苏省网络安全重点企业”参加了2020江苏省网络安全发展大会,并被授牌为2021年度江苏省网络安全技术支撑机构、无锡市网络空间安全联盟理事长单位、无锡市“网安2020”“网安2021”专项行动优秀支撑机构、2021年度无锡市网络安全技术支撑单位和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支撑单位。

谈到未来发展方向,顾建龙表示,智慧城市仍然是蓝深远望未来发展的重要发力点,“物联网感知端和业务端的融合是未来的一个关键点。”顾建龙说,结合物联网领域、大数据分析、可视化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真正服务好现实场景,这是蓝深远望未来一段时间内要努力的方向。

同时,传统的项目型运营的思路已经无法满足公司发展的需求,“我们希望用自己的核心技术搭建自己的智慧生态圈。”顾建龙告诉记者,核心技术研发是蓝深远望永不停止的追求,蓝深远望将在现有四大业务布局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助力打造创新、绿色、宜居、安全、韧性的“新型智慧城市”,引领“新型智慧城市”发展。

NO.2

“隐形卫士”守护“万家灯火”

航天江南筑起信息安全领域“铜墙铁壁”

“互联网+”时代,吃饭、购物只需掏出手机扫扫码,就能轻松化解不带现金的困扰。然而,网络畅达令生活更加便捷的背后,可能引发的隐私泄露等信息安全问题却不容忽视。

作为一家专注于信息安全领域商用密码产品及应用的公司,无锡航天江南数据系统科技有限公司担当起了“隐形卫士”的重任,在金融、税务、电力、医疗、交通、卫星应用等关乎我们日常生活的领域里,筑起一道道“铜墙铁壁”,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守护工业互联网安全

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为发力点的智能制造正在推动数字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但大部分工业控制系统中都未进行密码安全防护,信息安全隐忧成为其快速前进的“绊脚石”。

针对这一安全隐患,去年10月,无锡航天江南总经理朱兆国在“2020物联网密码应用峰会”上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对工业控制系统中的PLC等关键设备进行国产密码改造和应用,进行内生安全赋能,构造工业互联网安全空间的第一道防线,是解决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问题最有效、最可靠、最经济的手段。

解决方案的背后,是航天江南孜孜不倦捍卫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作为信息安全领域“优等生”的底气:依托航天五院在大系统工程、卫星遥感、导航以及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等领域的优势,航天江南荟萃业界精英,立足于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和物联网密码安全技术,研发自主可控云计算软硬件系统,建立了配套齐全、性能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和技术工具体系。在芯片、操作系统底层等国产化进程中,航天江南在信息安全的供给侧上实现技术、产品的自主、安全、可控,并在量子密码应用领域、卫星通信加密等新的应用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

领跑智慧生活变革

开车要用手机查路线、实时导航;坐公交,要用手机查到站时间,减少等待;就算是骑自行车,也是用手机租共享单车……对于新市民小张来说,每天的生活已离不开智慧出行,“手机导航在手,无锡的城市交通信息尽在掌握。”

这是北斗卫星导航助力智慧生活的众多应用场景之一,目前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里面,已经有70%以上的手机提供了北斗服务,其中浓缩着航天江南的守护信息安全的一份心力。

作为信息安全的“隐形卫士”,航天江南还在金融领域默默深耕,加速赋能智慧化生活。“在金融密码领域,航天江南有着优越的技术优势和深厚的历史发展底蕴。”无锡航天江南副总经理周方介绍,金融是国内最早的商用密码应用领域,密码技术被应用于金融IC卡、ATM终端、网上银行U盾系统、手机银行应用等交易节点,更被应用于银行高性能后台交易服务系统,保障每个节点身份的可信,以及每笔交易的机密性和有效性。

目前,该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金融数据密码机、密码服务平台等金融密码软硬件产品,以及安全网关、移动安全套件等通用密码产品,正致力于与多家银行及分支机构进行合作,实现2022年信息系统的国产密码改造目标,进一步支撑我国数字货币的研究和应用试点。

引领智慧城市建设

万物互联的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不仅包含城市数据的大集中,开放性的公共数据服务,还涵盖城市中各种海量的物联终端设备。大到城市管网体系中的电路、自来水、燃气管网监测,小到窖井、消防、区域监控等,都有航天江南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子。

航天江南发挥物联网密码创新基地的平台优势,开展与各类终端厂商的合作,将轻量级、模块化的密码模块集成到各类终端检测、监控模块中,用于建设城市中海量、安全的感知触点,构建安全的城市感知网络,并以标准化、统一、平台化的策略,面向城市数据集中,提供统一的智慧城市密码基础支撑平台,让城市实现更有效的管理,市民可以享受更便捷的城市公共服务。

未来已来,新征程起航在即。据透露,该公司将深耕高性能、云密码服务领域的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制,为政府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平台化、体系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并且,以轻量级、低功耗为目标,推进密码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保障等应用领域内终端安全保障能力的进一步延伸,为民生安全保障贡献智慧。

信息安全为智慧城市保驾护航

随着信息安全网络在滨湖逐渐织密

滨湖智慧美好生活也将到来

策划:无锡市滨湖区融媒体中心

素材:蓝深远望、航天江南

记者:张强芳、晓倩

原标题:《“智”连滨湖,“湾”道超越 | 信息更安全,城市更美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