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标杆,上海遴选首批7个市级示范区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2021-10-27 10:33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新闻发布会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今天(10月27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介绍了《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相关情况,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朱宗尧,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数字化转型提出全面推进和新的特征,对上海的意义是什么?上海的基础优势是哪些?

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回答,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事关上海全局和长远发展大事,要说意义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面向国家战略贯彻落实,探索最宝贵的经验。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上海坚持服务全国大局,对标数字中国建设要求,紧密结合上海发展实际,从技术创新、制度突破、底座建设等方面,探索数字化加速发展的新经验。二是面向超大城市运行治理,解决最急迫的问题。大家知道上海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各类资源高度紧张,风险挑战无处不在,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也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三是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数字化正在深刻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重新定义竞争优势和社会规则,上海把全面数字化转型视为塑造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加快完善数字新规则,着力打造数字新生态,充分释放数字新红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上海的数字化建设是持续深化、迭代升级的长期过程,过去的发展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总体上看,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有五大优势:一是底座先行优势,上海有“硬”的支撑,比如率先建成“双千兆宽带城市”,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的上海枢纽节点,试点打造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获批建设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持续推动国际海光缆建设扩容;也有“软”的服务,比如“随申码”正在从市民的“防疫利器”向“数字名片”升级,在医疗领域可以代替社保卡,在交通领域可以代替交通卡,在文旅领域可以扫码入场,加快实现全市“一码通行”。二是数据活力优势,上海公共数据开放利用和数据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获批国家大数据示范综合试验区建设,一方面,公共数据开放综合排名全国领先,累计向社会开放数据资源近5400余项,形成普惠金融等十多个标杆应用(有金融机构依托自身海量数据与工商、税务等数据的融合应用,普惠金融累计放贷逾1000亿,不良贷款率从7%下降到1%以内);另一方面,大数据产业量质同升,2020年上海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达2300亿元,同比增长16.1%,核心企业突破1000家,技术型企业超300家,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数据流通总量超过百亿条。 

三是场景丰富优势,城市是数字化转型的主场,上海超大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为经济、生活、治理等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最丰富的场景,上海历来高度重视场景开放工作。比如,在人工智能高地建设过程中,累计开放3批58个应用场景;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过程中,道路测试测试场景丰富度和示范应用规模均位居全国首位;在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过程中,落地多个数字人民币场景,在白名单客户数、钱包数、钱包交易量等方面均领先全国。四是产业创新引领优势。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全面、深度、持续创新的过程,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强大的生态。科研设施方面,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产业集聚方面,以集成电路为例,上海是国内产业链最全、集聚度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2020年产值超2000亿元,增长超21%;创新生态方面,上海科创中心与金融中心建设相得益彰,吸引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与企业,截至2020年底,上海有37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企业市值全国第一。五是规则高地优势,出台上海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若干举措等等。 

同时,上海将形成“1+1++3+1+1”政策文件体系,1是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还有一个1是今天发布的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3是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的三年行动方案,还有两个1分别是已经发布的若干举措,还有正在制定的数字条例。同时还会有一些规则、指引相关文件、立法,形成制度保障体系,形成比较系统的、全面的、可靠的数字化转型制度体系。当然制度保障的同时,最重要的不断的有新的探索,再进一步的完善,不可能所有的都是顶层设计先行,顶层设计也很重要。 

未来,上海将在现有成效基础上结合《规划》的落实全面构建数字化转型的新优势,努力把数字化打造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新名片,真正建成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对于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目前进展如何?有哪些亮点?下一步还有哪些重点工作? 

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回答,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经过各方努力,全社会的参与,目前主要有三方面的成果:一是顶层设计初步成型,形成“1+1+3+1+1”政策框架体系,包括一个纲领性的《意见》、“十四五”规划、三大领域的“三年行动方案”、若干政策举措以及数据条例等地方法规。包括即将制定颁布的《上海市数据条例》等地方法规支撑,这些顶层架构非常重要,能够防止我们在数字化过程中碎片化重复投入、数据孤岛这些问题的产生。  

二是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数字化办统筹相关委办局建立工作专班,已建立医疗、养老、教育、交通、文旅、工赋上海、国际数据港、五个新城数字化转型8个专班。三是转型举措初见成效,经济领域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比如全面激活在线新经济(上半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6.1%),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已培育26个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全国120多万家企业、820万台设备)。生活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集成创新,比如“便捷就医少等待”(共享就医数据,再造就诊流程,大幅压缩就诊等待时间),“为老服务一键通”(打造一键就医、订车、政策通等高频服务集成,老人可通过家装电话“一键通”功能便捷叫车),“智能出行即服务”(公交到站预报准确率达到97%,新华、瑞金等10家医院上线“停车预约”),“数字酒店智管家”(打通酒店与行业管理平台数据接口,实现30秒办理入住,已打造“数字酒店”700家);在治理数字领域持续深化两张网建设,“一网通办”实际办件网办率达到700%,正式上线城市运行数字提升系统,这些都是列举的目前取得的成果。数字化转型应该说永远在路上,任务很重。 

未来,上海还将推进“20个新”的转型。一是经济数字化转型“七新”,建设科创新生态、金融新科技、商务新业态、航运新枢纽、在线新经济、制造新模式、农业新面貌,打造一批标杆企业(比如,100+示范工厂、100+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贸易企业)。二是生活数字化转型“八新”  。三是治理数字转型“五个新”,主要是围绕构建政务服务新体系、城市运行新韧性、经济监管新能效、社会治理新成效、智慧政法新应用,加快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接下来会在二十个新方面,包括刚才提到六大工程,持续推进上海的城市数字化转型。 

上海正在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标杆,目前建设进展如何? 

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回答,标杆和标杆区域还在创建阶段,我们鼓励打造一区一特色、一区一长板,特别是支持新城数字化转型先行示范,为此专门组织编写了《上海市新城数字化转型规划建设导引》。目前,各区正在着力打造三类标杆区域:一是全域转型先行区,五个新城立足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把数字化转型新理念、新模式融入新城“规建管用”各方面,推动系统集成,在数字底座建设、数据开放利用、数字技术创新、行业转型赋能四个方面先行先试。比如,南汇新城率先探索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目前正在推动国际创新协同区、天文馆、105区域建设者小镇率先打造数字孪生示范区基础平台。 

二是特色转型示范区,全市各区因地制宜,积极创建数字化转型特色示范区域,已遴选出首批7个市级示范区(嘉定未来·智慧出行示范区、市北数智生态园、普陀海纳小镇、杨浦大创智数字创新实践区、张江数字生态园、临港数字孪生城、松江G60数字经济创新产业示范区)。比如,张江数字生态园围绕主导产业关键环节,推动建设三大平台,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大数据平台通过政企数据融合,解构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链,分析预测企业服务和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区域产业链补链固链;集成电路设计赋能平台通过行业龙头带动培育国产自主 EDA及IP 生态,使集成电路产业服务由实体服务转为数字化赋能;医疗医保数据应用平台依托健康医疗公共数据,建立隐私安全计算平台和开放的健康医疗数据生态,赋能商保、医药、医械产业发展。 

三是标杆项目试点区,各区也在谋划打造一批市级示范项目。比如,“黄浦智慧中药云”通过中药饮片智能审方及中药品一物一码,提高处方审核效率,实时监控中药饮片煎制配送全过程,通过统一的中药字典,实现区内18家医院共享7家知名药厂的中药房,使药房供应效率提升10倍以上,大幅降低库存规模。再比如,“徐汇数字体育场馆”通过视觉识别算法和运动追踪技术,对游泳人群的活动区域、轨迹、行为等跟踪监护,针对求救信息或危险状态及时报警并同步给救生人员,大大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还比如,“闵行居家虚拟养老院”通过传感设备、智能产品、AI算法,实现全天候自动化居家看护,支撑1个社区家庭医生服务N个老人,降低养老成本,满足特殊老人居家养老心愿。这些好的项目,下一步将考虑在全市推广复制。 

    责任编辑:朱奕奕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