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博史上“最复杂、变数最多的展览”,呈现中欧陶瓷与文化

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 陆林汉
2021-10-28 19:19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展览现场,策展人陈洁讲述外陶瓷的演变,捐赠人倪汉克介绍捐赠的外销瓷。 编辑 陆林汉(02:50)

疫情之下,如何办成一个跨国界的,汇聚全球博物馆馆藏珍品的展览?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在今天的“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一展览上海博物馆展览史上“筹划最复杂、变数最多的展览”

从2019年正式筹备以来,该展比原计划推迟一年,但终于在今天下午(10月28日)对外展出。澎湃新闻获悉,该展由上海博物馆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合作,联合来自7个国家的13家知名博物馆馆藏。展览以206件(组)重量级中外陶瓷与油画作品,讲述早期全球化中的中欧贸易与文化交流。

上海博物馆呈现的展览海报

展览现场

 16世纪开始,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成熟,中西贸易与交流日渐频繁,瓷器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美地区。远渡重洋的中国瓷器对欧美的生活方式、装饰风格、审美趣味,乃至文化风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更直接推动了欧洲陶瓷的发展与创新。展览将通过“中西交通”、“中西交融”、“中西交汇”三个部分详细讲述以瓷器为媒介展开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故事。

展厅外

与以往的贸易瓷展览不同,此次展览有两大新看点。首先,展览将深入呈现中国瓷器融入西方的历史,透过油画原作、宫廷陈设与欧洲镶嵌、加彩瓷器,展示中欧器用、审美和艺术的碰撞与交融。其次,展览将首次系统展现中国器物与欧洲陶瓷的交流与互动,揭示中国技艺对世界物质文明的贡献。

展览现场

变数最多的展览

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宣传片(01:16)
疫情阻隔之下,如何办成一个跨国界的,汇聚全球博物馆馆藏珍品的展览?上海博物馆用将近两年的实践推出了这样一场特展,别具意味。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在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形容其为“筹划最复杂、变数最多的展览”。

据杨志刚介绍,展览缘起始于2015年上海博物馆代表团的一次出访。当时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馆长、策展人向代表团一行介绍了他们举办的一个以展现葡萄牙桑托斯宫为主题展览。

上博展厅里还复原了葡萄牙桑托斯宫这种充满创意的装饰

桑托斯宫在历史上是葡萄牙的一个皇宫,现为法国外交部驻葡萄牙大使馆官邸,官邸里除了收藏精美的瓷器,还有一处镶满中国瓷器的穹顶,这个特殊的穹顶反映了那一时期欧洲人的审美趣味和装饰手法,很长一段时期内在欧洲都很盛行。现在桑托斯宫的穹顶包括穹顶上的瓷器都是作为他们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的。

展厅里还复原了葡萄牙桑托斯宫这种充满创意的装饰

上海博物馆萌生与吉美博物馆合作办展的意向,并借用桑托斯宫“瓷映苍穹”的意象。不过上博并未照搬吉美博物馆的这一展览,而是在这个展览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和策划,加入大约百分之七十的展品,合作规模也更大,借展了十几家全球知名博物馆的展品,最后呈现出今天这样一个兼具学术性与观赏性的展览。

明 青花缠枝牡丹纹碗 上海博物馆藏

类似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威尼斯画派的作品中,说明青花瓷器在当时的珍贵价值。

然而,因为受全球疫情影响,展览的筹划经历了一波三折,展期也是一延再延。从2019年正式筹备以来,展览比原计划推迟一年,期间克服了很大困难。尤其在文物运输方面,由于境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无法入境进行当面文物点交,只能采用变通方式,采取无押运文物运输,“让文物自己飞”。这一设想也“吓退”了4家法国的文化机构,他们的展品退出了展览。而原计划作为亮点展品之一的一批油画真迹,也因为考虑到长距离运输和油画文物的脆弱性,结果只到来了三幅真迹。

展出的油画 可见到中国瓷器在欧洲的使用场景

杨志刚说,这是疫情之下全球博物馆力量与国际合作的精彩案例,以文化冲破阻隔,用艺术联结世界。“所幸伴随着它的开幕,大家的步履都变得轻盈起来。”

西方人如何使用中国瓷器?

据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副研究员陈洁介绍,中国的瓷器在明清时期大量出口和外销到了欧洲,对欧洲的审美,室内装饰和生活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个展览就是以瓷器为媒介,分三个部分去讲述东西交流的故事。

明 嘉靖 青花矾红描金缠枝莲纹碗 镶嵌鎏金银座 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与以往的贸易瓷展览不同,此次展览有两大新看点。首先,展览将深入呈现中国瓷器融入西方的历史,透过油画原作、宫廷陈设与欧洲镶嵌、加彩瓷器,展示中欧器用、审美和艺术的碰撞与交融。其次,展览将首次系统展现中国器物与欧洲陶瓷的交流与互动,精选欧洲各地受中国影响的产品,通过精心组合比对,揭示中国技艺对世界物质文明的贡献。此外,展厅还将再现葡萄牙桑托斯宫镶满中国瓷器的穹顶,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中西文明交融的壮阔历史与瓷映苍穹的恢宏气势。

明永乐 青花缠枝纹牡丹执壶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步入展厅,第一件展品是一件永乐官窑执壶,展览也由这件极具传奇色彩的执壶拉开序幕。据陈洁介绍,这件青花执壶曾在15世纪初随郑和船队远航,是明朝赠予中东的外交礼物,1547年,这件执壶又被法国派驻奥斯曼帝国的大使携回本国。“所以在执壶身上,我们看到它隔着100多年两次作为外交礼物,连接起了中国、中东和欧洲,也可以看到中国器物当时的地位,外交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可以说是王室和权贵之间贵重的外交礼物。”

展览第一部分透物见史,用器物来讲述中西贸易和交流的历史,所以选择了非常特殊的早期定制瓷——纹章瓷来串联起最早的中西贸易的历史,通过外销瓷器面貌的变迁去讲述从16世纪葡萄牙人和中国最早的交往开始,到17世纪成为东印度公司的时代。除了从时间角度,透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海域的7艘沉船材料,在空间维度中铺陈东西航线与交通网络的拓展变迁。

青花葡萄牙王室徽章纹碗

 

展览现场 瓷器与油画对比展出 可见瓷器在欧洲的使用场景

展览现场 瓷器与油画对比展出 可见瓷器在欧洲的使用场景

作为展览的一大亮点,第二板块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做了新的尝试。在以往展示贸易瓷的展览当中,很少展现中国瓷器到了欧洲以后的情况,这些瓷器它是如何被接受使用,对欧洲人的审美趣味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展览的第二部分选用大量油画与瓷器对比展的方式,直观展现中国的瓷器在欧洲的使用场景。

静物画《水果、玻璃杯与瓷盖碗》法国瓦朗谢讷美术馆

比如法国瓦朗谢讷美术馆藏的一副静物画《水果、玻璃杯与瓷盖碗》旁边是一件吉美博物馆藏明景德镇青花贴塑八仙盖碗,细心观察可以发现静物画中的瓷器盖碗与旁边的瓷器盖碗非常相似。“通过将油画和画中的瓷器一并展示,可以了解中国器物在西方的流行与使用,及其对欧洲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吉美博物馆藏明景德镇 青花贴塑八仙盖碗

东西方不同的审美趣味,还体现在很多欧洲再加彩和镶嵌的器物。比如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藏的一件明代景德镇“青花博古图笔筒”,经由欧洲工匠的鬼斧神工改装成了盖杯。“笔筒在中国是用来装毛笔,欧洲人并不使用毛笔,他们就给它加以镶嵌,改装成了一个非常美丽的盖杯;也有工匠比会把中国的两个碗扣合加以镶嵌,变成香薰。”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藏的经改造后的 明代景德镇“青花博古图笔筒盖杯”

也有再加彩的器物,比如一件清康熙的“釉里红加彩剑士狮子图瓶”。“它是中国景德镇制作的用釉里红绘制的三只小狮子,原来比较素淡,欧洲人的审美更喜欢色彩富丽的器物,所以荷兰的工匠为它重新添加了彩绘,绘制了两个非常有趣的剑士在挥剑砍小狮子,而他的绘画风格又模仿了日本的绘画风格。所以在这一件器物上,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国家的技艺和灵感的汇聚,中国的器物,荷兰工匠的彩绘和日本的绘画风格。”

展览现场 清康熙“釉里红加彩剑士狮子图瓶”荷兰加彩 大英博物馆

展览现场

“在这种技艺的碰撞和交融中涌现的趣事和充满创意的用法在展厅中比比皆是。”陈洁说。

根据倪汉克先生家居瓷器展示柜陈列的倪汉克旧藏瓷器

展厅里还复原了葡萄牙桑托斯宫这种充满创意的装饰,同时以一个复原展柜的方式展示了捐赠人倪汉克先生捐赠给上博的瓷器,无论是穹顶还是陈列展柜,他们都喜欢密集陈列的方式展示中国的瓷器,也体现了西方人对瓷器的陈设趣味。这展出方式让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中国瓷器在欧洲的使用方式和接受程度。

彩色釉陶中国与美洲人物图壁

展览第三部分“中西交汇”揭示贸易与交往带来的技艺及观念交汇,展览首次系统呈现明清时期中国陶瓷的传播与影响,精选越南、日本、中东、葡萄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等地模仿中国的产品,通过精心组合比对呈现窑业技术的互鉴,揭示中国技艺对世界物质文明的贡献,也透过陶瓷图像中的异域想象,探究图像背后的观念与思维。

广彩十三行图碗 吉美博物馆藏

 

彩绘中国乐师像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彩绘中国乐师像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将持续至2022年1月16日。

    责任编辑:钱雪儿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