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光影大师罗杰·迪金斯:拍照时,我脑海中的画面就是黑白的

澎湃新闻记者 程晓筠 编译
2021-10-28 16:19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曾为《肖申克的救赎》《冰血暴》《老无所依》《朗读者》《1917》《银翼杀手2049》等优秀影片掌镜,并两夺奥斯卡小金人的英国人罗杰·迪金斯(Roger Deakins)是享誉国际影坛的摄影指导。今年72岁的他,即将于11月2日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摄影集《小路》(Byways),由意大利Damaini出版社发行。

罗杰·迪金斯摄影集《小路》封面

摄影集《小路》中收录的照片均与迪金斯过往参与的电影无关,而是他日常随手抓拍的一些黑白照。当然,毕竟是靠画面吃饭的光影大师,迪金斯拍摄的生活照,无论在光线还是构图上,都有其独特之处,而每一张照片背后所蕴含的故事,相信也值得细细品味。

为宣传这部新作,迪金斯日前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畅谈自己长期以来对于摄影的兴趣,尤其是对纯黑白摄影的热爱。书中最早的一些照片都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德文郡,那里正是迪金斯的家乡。

迪金斯透露,自己最早接触到摄影,已经是他就读英国巴斯艺术学院之后了。“我可以百分百肯定,在那之前,我连碰都没碰过照相机。我当时被安排在平面设计的科系里,但我其实并不愿意,我的初衷想学画油画。但平面设计的课程就包括了学拍照片,渐渐我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当时,艺术学院的暗房一般不对学生开放,但迪金斯偷到了暗房的钥匙,并复制了一把,之后便可以随时出入了。“白天我就带着相机在外面瞎逛,到了晚上没人的时候就偷偷躲进暗房去冲洗照片。当时觉得洗印彩色照片还挺复杂的,于是就只拍黑白胶片,这样更容易操作一些,而且当时接触到了一些摄影大师的作品,也大都是黑白的。”

罗杰·迪金斯

不过,迪金斯强调说自己在摄影上并未受到前辈大师太多的影响,反倒是一直热衷的油画给了他不少启发。“我最喜欢的画家是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他作品里的那种简约,画面上各个元素之间那种彼此看似突兀的关系都很吸引我,也是我很有意去尝试在自己的照片里实现的效果。”

迪金斯表示,自己拍照片时向来都很挑剔,一般只有在觉得很有信心的时候,才会按下快门。“有时候甚至出去逛了一天,一张照片都没拍,因为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我的关注。”

而且,拍回来的照片,迪金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重新筛选一遍,不满意的就处理掉,因此几十年来积攒下来的存货——不管是胶片还是电脑里的数码文件——其实数量并不算很多,也难怪直到如今年逾古稀才出版第一本摄影集。“但每次如果能拍到哪怕只有一张满意的照片,就会让我很有成就感。这和拍电影倒是同一个道理,我选导演选项目都很挑剔,宁缺毋滥。”

罗杰·迪金斯作品

随着手机摄影越来越方便简单,社交媒体上的摄影比赛时时进行着,摄影的门槛似乎越来越低,但这在迪金斯看来,似乎带来了一种奇怪的悖论。“我也认识这样的人,度假时不干别的,就是拍拍拍。我觉得他们已经赋予照片全新的意义,那就是旅游的时候,他们其实并没有获得真正的体验,直到回到家里,回过头来检阅一路上拍的照片,这时候才真正体验到了这次旅游的过程——从回到家里起,才真正开始这次旅行。”

罗杰·迪金斯作品

被问到为何拍的全都是黑白照片时,迪金斯回答说自己就是不喜欢拍彩照,以往都用黑白胶片来拍照,现在转用数码照相机之后,拍的时候倒是设定为彩色,但事后会用PS软件把照片都转成黑白。“说来奇怪,我脑海中看出去,那些画面就是黑白两色的。拍电影的话,彩色当然是没问题,但拍照的话,我总觉得色彩反而会让人分散注意力。”

罗杰·迪金斯作品

“对我来说,拍照是一种放松的途径。我喜欢去各种地方探索,喜欢观察人。但拍照片和拍电影完全是两回事;我之所以喜欢拍电影,是因为我享受这种与人合作的过程,享受这份同志情谊,但拍照片就是纯属我私人的事情了,因此这本书有点像是我的私人素描本吧。”

被问及厚达168页的整本摄影集中他本人最喜欢的一幅照片,迪金斯指出,“是妇女站在雨中的巴士站的那张。”

摄影集中,迪金斯本人最喜欢的一张。

“那是在滨海韦斯顿(Weston-super-Mare,英国萨默塞特郡海滨城市)拍的。我挺喜欢去那里瞎逛的,在海边走走。那天记得已经是夏末时分了,天降大雨。我注意到巴士站上的海报,后面则是一个卖海产品的摊位。当时就觉得整个构图很棒,但画面里还缺些什么。所以那天我在这个巴士站前面来来回回经过了几十次,每当站前有人候车的时候,都会过去看看,拍几张照片。最终,遇上了这位女士,她聚精会神地看起了海报,而我则看着她。我就拍了她这一张照片,感觉非常耐人寻味,就像是一个谜。她正看着海报上晒太阳的裸女,但你会忍不住去揣测她正在想些什么:她是被裸体冒犯到了?还是希望自己也能身处阳光之下,或是羡慕女孩的青春洋溢呢?”

至于摄影集封面上的那张照片,则是2007年迪金斯在德国拍摄电影《朗读者》期间,他在工作间隙抓拍的。“当时已经收工了,大家都坐在这列回家的火车上,我正好手边有照相机。我向来喜欢这种能让人费心思去猜测的画面,其实我也不知道这双手的主人是谁,可能是剧组里什么人或者哪位群众演员吧。摁下快门的时候,有时我自己都不知道它究竟哪里吸引了我,总之就是心里有所触动吧。这张照片就是这种情况,我也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反正就是那双手的姿态还有背景中火车散发出的烟雾的那种感觉,吸引我摁下了快门。”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