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是爱还是伤?逗弄方式影响孩子未来

2021-10-30 07: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李颖 上海武志红儿少心理

在有些家庭中,很多孩子都会接受长辈的调侃,被调侃的话题五花八门。而且不管是多大的小孩都会被逗弄,有的孩子只有几岁也会成为大人们玩笑的工具。

广西曾发生一起悲剧事件,二伯在逗弄侄子小思(化名)时,竟然给年仅2岁的小思灌了一两自酿米酒,导致小思呕吐、抽搐、脸色发黑,醒来后变得痴痴呆呆连妈妈都不认识了。医生表示小思变痴呆是因为酒精中毒,继发性脑损伤。

四川攀枝花同样发生了令人唏嘘的悲剧:父亲王某带着2岁的儿子小林(化名)到朋友家赴宴,在用餐过程中,王某的3名朋友逗小林喝酒,结果小林真的喝下了二两白酒,昏睡不醒,最终因急性酒精中毒抢救无效身亡。

不仅如此,在中国的家庭中还有很多逗孩子的把戏,而且这些孩子往往年龄都比较小。“你想娶媳妇吗?”“你妈不要你了。”“把你卖了换馍吃。”等等这样的话,虽然让大人们觉得十分有趣,但这样的话会给孩子的心灵带去很大的伤害。

有25%的受访者表示印象中自己小时候被灌过酒,而另外四分之三中国式逗小孩的受访者则表示小时候不曾被灌过酒。虽然自己小时候被灌过酒的受访者比例不高,但是受访者周围曾被大人灌过酒的小孩比例却有将近一半,具体为48.31%。

“对小孩说‘妈妈不要你了’”以38.14%的高比例成为受访者选出的最常见的“逗小孩”做法。排在第二位的是“不熟悉的人亲小孩或者摸小孩的脸”,比例为16.1%。紧随其后的是“问小孩‘爱爸爸还是爱妈妈’”,比例为14.83%。而“把小孩举起来抛”和“对小孩说‘让妈妈给你生个小弟弟/小妹妹’”也是受访者最常见到的“逗小孩”做法。另外,选择“弹男孩‘小鸡鸡’”和“逗小孩喝酒”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4.66%及4.24%。

不恰当逗弄小孩引发的悲剧并不止步于此,孩子还会厌恶家长或长辈,会觉得这是对他们的恶意抨击。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几乎没有尊重孩子这一说法,大人总会把个人的想法传递给孩子,然后武断的决定孩子的一切事宜,而逗孩子就是他们认为小孩最好玩的地方,殊不知,大人们是在利用孩子的单纯来让自己开心。

逗小孩行为的原因

孩子是最纯真、烂漫而又无畏的生命初始状态,因为他们并没有被社会化,而被社会规则、道德习俗、人情世故制约的成年人在自由天真的孩子面前通常会有两种感觉:既窘迫又有种释放感。

为什么会窘迫呢?我们体会一下:一个平时再高明、社会化再良好的成人,在孩子面前那些伎俩难免都会显得多余,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沟通: 如果用孩童的语言会显得自己愚蠢,而用成人的语言,会和孩子沟通不上,就更显得自己愚蠢……于是大人们就找到了一种中间状态,叫做“逗小孩”: 以一种自以为聪明的姿态,先发制人地将小孩置于一个窘迫的状况,比如:“你喜欢爸爸还是更喜欢妈妈啊”“把你手里好吃的都送给我好吗?” 他们故意给孩子制造一些心理冲突,然后观看孩子在各种冲突之下如何行为,以此为乐……

另一类大人,以逗小孩的方式寻求一种释放感,借着童言无忌来释放他们内心真正想表达而不敢表达的东西。

逗小孩的类型

01

社会化考验类

手上的东西让给我吃好吗?

叫伯伯,我就给你红包

叫我什么?叫我哥哥

你更喜欢我还是更喜欢妈妈?

表演一个给叔叔阿姨好吗?

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孩子过早地接受社会化的教导,比如见风使舵啊、迎合拍马啊,会使孩子学会违心以及对真实的自我产生怀疑和否定,形成假性自我,也就是人格面具。很多现代小孩过早的通达人情世故,像小大人一样,看起来乖巧懂事高情商,但从心理学观点看,不见得是好事。孩子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价值感建立在取悦别人,日后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就会大受打击。

02

欺骗威胁类

突然躲起来,假装走失了,让孩子找

妈妈不要你了,把你送给隔壁阿姨

妈妈要生个弟弟,她不喜欢你了

你是被捡来的/西瓜里刨开找到的

没礼貌的孩子会警察叔叔抓走

不要把泡泡糖吞下去,否则你肠子会被黏住,后果很严重的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就会捡垃圾了

……

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大人很容易利用孩子的天真来编造一些谎言欺骗孩子,引起他们的恐慌,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同时成人会觉得很有趣。但是他们不知道一句不经意的小玩笑,在孩子听来都可以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情,(我遇到一位咨询者从小父母经常拿警察叔叔来抓他逗他玩,现今他已经30多岁,理智上知道那是父母的逗乐,但是一看到警察还是会本能的紧张焦虑。) 经常用欺骗类的小玩笑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甚至心理阴影。他们也可能会变得不敢相信别人,对周围的人也充满提防,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

03

诱导言行类

教孩子成人化的语言

说脏话

孩子并不懂得这些言行真正的意义,当自己效仿着大人言行去做时,总会得到笑声,便觉得自己有趣,误以为这样做可以得到别人的喜欢,而受到了鼓励,很容易有错误的价值观,形成表演型人格。

04

身体接触类

捏鼻子/捏脸蛋

个别宝宝鼻子长得扁些,大人就想逗宝宝笑,常用手捏宝宝鼻子。这么做不利于宝宝健康,因为宝宝的鼻腔黏膜娇嫩,血管丰富,外力作用会引起损伤或出血,甚至并发感染。

转圈圈

大人双手抓住宝宝的两只手腕,飞快地转圈。转得宝宝头晕眼花,甚至放在地上都站立不稳。这种玩法最容易拉伤宝宝的关节,造成肘关节及肩关节脱位或半脱位。

哈痒痒

大人喜欢哈宝宝痒,逗笑孩子,其实身体上的痒是对于不安全信号的一种保护反应,并不是真的会产生愉悦感。

飞高高

飞高高是指大人一手抓住宝宝的脖颈,一手抓住宝宝的脚腕,用力往上一抛,飞快地转圈圈。也有人用手托住宝宝的屁股,向上高抛。宝宝往往因为新鲜、刺激,被这样的游戏逗得哈哈大笑。这种都宝宝方式不仅容易使宝宝跌伤,而且还可能造成“摇晃综合征”,导致脑瘫。

触摸生殖器

爸爸喜欢逗宝宝找自己的“小鸡鸡”,或者用手捏摸宝宝的“小鸡鸡”。这种逗乐方式不但不雅观,还对宝宝的心理健康有不良影响,造成性早熟或者性心理的羞耻感。

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1.自己不要成为孩子的戏弄者

他们虽然是孩子,但是他们首先父母自身要做到不用以上方式逗弄孩子,孩子并不是玩物、动物或者是玩具,他们也需要被平等对待和尊重。

2.及时阻止对方的戏弄行为

无论是谁,如果他们在戏弄孩子时,父母或长辈一定要及时阻止,不要因为碍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赔笑,甚至帮腔伤害。当孩子受到这类伤害时,父母或长辈一定要站出来保护孩子的安全感和对世界的信任感。爸妈可以不斥责对方,而是跟孩子说“大家其实是喜欢你,不过这种方式让你难过了是不是?”一方面让孩子知道大家并没有恶意,另一方面还顺便告诉别人,孩子不喜欢这样的逗弄方式,识趣的大人一定会及时转移话题。

3.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跟孩子站在同一阵线

孩子出现愤怒或悲伤等抗拒行为时,爸妈要成为孩子的支持者,跟孩子说:“他们这样做你肯定很难受!”。跟孩子站在同一战线,孩子会感觉到温暖,他们会感激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并且由于戏弄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因为父母的理解而减少。

4.鼓励孩子勇敢说“不”

要教孩子懂得如何礼貌地回拒,懂得保护自己。人际关系的互相尊重,对他人的文明礼貌,并且用智慧的方式来面对,引导孩子如何去面对发生类似的问题。

如何正确逗小孩

第一、逗小孩,就是要以给孩子快乐为准则,而不是以大人快乐为准则,把孩子弄着急,大人看着觉得有趣。

第二、逗小朋友玩,要出于一种爱护心理,因此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第三、尊重小朋友,每个小朋友都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逗小孩玩不是把小孩当做一个玩具或者玩物,而是让孩子在逗趣中体验到自尊和自我价值。

0-1岁的小宝宝对声音也较为敏感,喜欢鲜亮的颜色,可以用瓶子串成风铃,有响声,能动,或者颜色丰富的玩具,有节奏感的音乐,吸引宝宝,对其产生感官刺激,有利于培养孩子感觉的统合能力。可以用音乐或者儿歌逗他们,自己也可以做一些搞笑的动作,跟他躲猫猫,给他一个小玩具让他拍打这玩,或者把小玩具放到自己头上突然掉下来(配合带有感情色彩的声音容易让他们感兴趣),跟他们抢玩具,但是不要真的抢过来,而给孩子一些成就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很多事情.

2-4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到了第一反抗期,经常不配合,自主感增强,逗孩子时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感。给他自信心最大的满足,在他面前你要表现的很弱势,事事不如他,让他以一个小老师的身份来和自己互动,给他足够的空间让他自己发挥,玩游戏,比如一起手工制作,做风车,做个“东西南北”(小时候都做过的),纸是比较容易找的工具。

4-6这个年龄也会有些逆反心理,自尊心很强,会开始喜欢一些动画中的人物角色,可以模仿孩子喜欢的人物逗孩子与其互动

6-10岁 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谈一些年龄段喜欢的话题,还用逗小孩的方法逗大孩子,不会有效果的,他们还会认为你很幼稚可笑。比较自我、喜欢夸她美丽、帅气、赞美、对音乐敏感,喜欢表演、模仿、运动、跳舞展示自己的才能。对待他们最好的方法是尊重他们,同时要懂的有方法的去赞美他们,让他们和引导师在一种平等的情况下进行的沟通。在交谈中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特长所在,然后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话题或竞技游戏。不管你跟他说什么前提一定是他们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让他们在聊天中占主导地位,我们只需要做一个聆听者适时的给出他们一个很好奇很喜欢的状态,让他自己感到很有成就感,感到自己很受重视,感到我们都很崇拜他,喜欢他。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