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德仁院士: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正走向大众

2021-10-28 14: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测绘学会2021学术年会现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李德仁院士接受了媒体记者采访,并就时空信息和定位导航服务的发展及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记者: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您认为北斗与其他主流卫星导航系统相比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李德仁院士:

短报文服务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个重要优势,美国的GPS就没有短报文服务。其次,北斗是3个频率,GPS是2个频率,多频率信号结合链路实时增强,将更有利于补偿系统误差,这个技术是国际领先的。

此外,北斗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高,因为北斗导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四星定位原理,向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和导航服务,用户端始终能接收到大于四颗北斗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授时服务是连续且稳定的。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美国GPS起步早,发展历史更久,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很高,中国北斗服务要走向全球还需要依靠高性能优势,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记者:目前,我国的卫星遥感技术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应用案例?

李德仁院士:

2003年,我曾建议,要把中国遥感卫星的分辨率从2米、5米提高到0.1米,这个计划促成了后来的高分对地观测系统。目前,我国“高分”系列一共发射了14颗遥感卫星,有光学、雷达、高光谱。现在,中国遥感卫星已经从原来的5米、2米提高到民用0.5米,并形成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环境灾害卫星和高分卫星多个系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014年,我们向中央建议,让导航、遥感卫星产业对民间资本开放,当年10月9日,国务院就宣布支持民营资本投资运营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我们武汉大学专家团队设计完成的珞珈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珞珈一号主要进行夜光遥感,分辨率达到130米,高于美国500米的分辨率。珞珈二号和三号卫星计划明年发射。

我们用夜光遥感技术给联合国报告叙利亚内战的态势,相关成果被600多家媒体报道。此外,通过夜光遥感技术我们分析得出了“一带一路”区域内近20年来的经济发展变化,用客观数据告诉全世界,“一带一路”确实在发展进步。2020年疫情以来,我们通过夜光遥感技术实时观测全国各地的复工复产情况,给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今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的贺信中指出,当前,全球数字化发展日益加快,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成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在新基建中,以对地观测、导航定位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大有可为,实景三维中国、数字孪生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中,都需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提供时空信息数据底座。

记者:目前,我国的卫星遥感和定位导航领域有没有卡脖子的技术?

李德仁院士:

主要瓶颈还是核心元器件。目前,在导航和遥感卫星方面,我们的核心元器件研制能力已经实现了自主创新,正努力走向世界前沿,我们希望在第二个一百年的时候,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记者:在地理信息应用和数据服务走向大众的过程中,我们如何保证国家地理信息数据的安全可控呢?

李德仁院士:

目前,我国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数据安全和保密制度,比如,国家规定0.5米分辨率的地理信息数据可以向公众发布,但到厘米级就属于保密范畴。

现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交叉融合,地理信息数据广泛接入云端,国家可以在云端管住关键数据,这并不会影响地理信息数据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应用。而且,我们现在已经有各种技术方法,能够保证关键地理信息数据的安全。

总而言之,保密问题是可以通过技术处理和制度规定来解决和规范的,我们要把地理信息数据保护好,也要把它用好,不能因噎废食。无论是国家安全需要还是人民生活需要,都是我们科技工作者需要努力保障的。

原标题:《李德仁院士: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正走向大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