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女儿一年级,我用这张表,把娃放学后的几个小时安排得妥妥当当

2021-11-01 17: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女儿一年级,我用这张表,把娃放学后的几个小时安排得妥妥当当! 原创 艾小西 o 小花生网

我家有个一年级娃。进入一年级之前,我们用天天练app学完了一年级数学,识字量1800左右,自主阅读没问题。虽然不是牛娃,但我觉得应付一年级,问题不大。

然而,打脸来的太快……除了要跟娃一起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另外一个超级大的问题是,总感觉没时间!

幼儿园没作业,晚上可以自由安排,小学有学习任务,自由时间少了。再加上小学不午休,娃晚上睡觉时间提前了1个多小时。晚上吃完饭,练完琴,好像来不及干点啥就该睡觉了。

焦头烂额了一阵,开始找各种时间管理的书来看,有买的,有借的。就是下面这些书,当然这些书也是良莠不齐,有的书干货满满,个别书通篇废话。通过读书+实践,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我们的节奏终于慢慢回到正轨了。

下面就来分享一下我们的经验。

本文由花友 @艾小西 o 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下面的内容分成四部分,前三个部分,我想分享一下我带娃做好时间管理,参考的那些经典、主流的理论,最后一部分,我会分享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理论1:四象限,抓住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四象限法则,是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在他的《要事第一》这本书中提出的时间管理理论。这个理论对父母把握孩子时间管理的大方向很有帮助。

柯维认为所有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可以划分为四个象限:

重要且紧急的事情,比如每天的作业、即将到来的考试等;

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比如运动、性格、学习习惯、语文能力;

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比如笔坏了、同学打电话来了;

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比如画画、看动画片、玩玩具等。

我们常常花大量时间处理紧急的事情,无论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但其实对我们最有价值的是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它们决定了孩子的长远发展。

如果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得不到好的处理,就会演变成重要且紧急的事。比如暑假作业本来每天完成一部分,保质保量,结果没安排好时间,拖延到开学前狂补,就很难保证完成质量了。再比如一二年级不注重阅读积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到了三年级就会越来越吃力。

所以爸爸妈妈们作为孩子的脚手架,给孩子提供支持和辅助的时候,要先心里有谱,规划好哪些方面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把握住大方向,并且帮助孩子多安排时间和精力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

二、理论2:敢不敢先吃那只最丑陋的青蛙!

这里说的“吃青蛙”,不是真的吃青蛙,哈哈哈。

“吃青蛙理论”是博恩·崔西在《吃掉那只青蛙》一书中提出的,这个理论很适合用来引导孩子学习时间管理策略。我最早是在读《学习的格局》时接触到这个理论的,下面也引用了《学习的格局》中部分内容。

博恩·崔西把一天中需要做的每一件事都定义成一只青蛙,在排列任务清单时,他会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把任务分成大、中、小青蛙,每天最重要、最难的任务,就是“最大、最丑的青蛙”。当孩子在排列青蛙大小时,其实就是在练习为任务排列轻重缓急的顺序。

博恩·崔西建议从最大、最丑的那只青蛙开始,一旦攻克下最难的任务,那么后边的困难就好解决了。特别是娃写作业,刚开始是精力最充沛、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适合先把最重要、最难的任务完成。

什么是最重要最难的任务呢?比如孩子的数学比较好,语文一般,那就先写语文作业,再做数学。

这种“吃青蛙”的练习,给任务排列轻重缓急,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做事的策略眼光,帮助他们评估任务、分配时间、完成任务。所以在梳理学习任务时,让孩子做主导,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我们恰当的提出建议。

三、理论3:你今天种了几个番茄?

看到这个标题就能猜到,这一部分聊的是大名鼎鼎的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创立的一种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风靡全球。这一理论有助于提高孩子专注力和学习效率。

番茄工作法的道理很简单:专注于当下所做的事情,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

做法是:买一个计时器,把计时器设定为25分钟(即一个番茄时间),开始专注学习,中途不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等到计时器响铃,休息5分钟,如此反复进行。

需要注意的几点:

1. 一个番茄时间内,25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除非有天大的事,否则不可打断一个番茄时间内的任务。

孩子的专注力程度低一些,可以根据孩子情况把每个番茄时间定为学习15-20分钟,休息5分钟。这正好也跟20-20-20的护眼法则相配。

2. 大任务分解,小任务合并

如果任务花费时间较长,可以设置为若干个番茄时间,比如练琴40分钟,可以设置为2个番茄时间,中间休息5分钟。

如果一项任务不需要一个番茄时间就能完成,可以将几个小任务合并为一个番茄时间,最好是相关的几个小任务。比如打卡词语有故事7分钟、打卡小古文10分钟,可以把这两个任务合并为一个番茄时间。

3. 完成一个任务,划掉一个,增加成就感

我是用白板和磁贴,完成一项摘掉一个磁贴,非常具象地让孩子体会任务完成的成就感。

所有任务完成后,复盘一下,跟孩子聊聊今天有几个番茄时间是遵守规则完成的,就是种下了几个番茄。

关于计时器,多说两句。我们家用过三种计时器:

第一种是沙漏,不推荐。有20分钟沙漏、30分钟沙漏等,我买的是30分钟沙漏。优点是没声音,能眼睁睁的看着时间流逝,缺点是对具体分钟的概念很模糊,只能猜。后来沙漏就成了摆设。

第二种是机械计时器,不推荐。跟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使用的番茄计时器原理是一样的。优点是便宜,20多块钱,不需要电池。缺点是滴答声比较大,声音急促,听着声音感觉容易焦虑。

后来我又买了第三种计时器,终于满意了。拨盘的颜色随着时间变化会减少,时间流逝肉眼可见,随意选择定时多久,用了多少时间、还剩多少时间一目了然,很适合孩子。走秒的声音很轻,时间到了有叫醒服务,闹铃和亮灯二选一。第三种计时器,我是向日葵买的,69元,比淘宝和京东便宜二三十块钱。

四、融百家之思,做孩子时间管理的助手

了解了前面3个时间管理理论,我整理了一个思路:明确目标—梳理事项—评估任务—任务排序—制定计划表—执行计划—复盘。

1. 明确目标(重要/紧急两维度)

这一项,是要父母来把握的。我把作业列为重要且紧急的事情,户外运动、语文能力、钢琴列为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所以这几项相关的内容会多安排一些。

2. 梳理事项(嗯,梳理完发现,妈妈的欲望是无底洞……)

我们家除了运动、学校作业、练琴,还有妈妈牌作业《53天天练》《实验班》,还有英语刷分级、口语星球、小小优趣,还有天天练、口算大冒险,还有语文预习、练字、泉灵语文、有道乐读、叫叫阅读、小古文……妈妈想要的太多。

3. 评估任务(用时、难度)

对上面那些事项进行评估,记录每项的用时,跟娃讨论一下每项任务的难度和娃的兴趣。比如《实验班》比《53天天练》难一些,《53》一般用时5分钟/页,《实验班》用时10分钟/页。学校作业(除阅读外)一般30分钟左右完成。每天练琴40分钟。那些打卡的线上课程娃都很有兴趣,也比较容易评估时间,基本都是15分钟左右。

4. 任务排序(吃青蛙,先难后易,按颜色区分)

用彩色排序法对任务进行排列:

红色—重要紧急或难度高的任务

黄色—难度略低的任务

绿色—难度低或孩子很有兴趣的任务

我们家目前学校作业、练琴、写字是红色,语文预习、妈妈牌作业、刷分级是黄色,打卡学习的网课比如有道乐读、小古文等是绿色,绿色都是最轻松的。

5. 制定计划表

先发一张我家的计划表:

我制定计划表的时候主要考虑了几点:

a. 根据放学时间和兴趣班,先计算每晚的可规划时间。我们家一三五傍晚有兴趣班,二四有固定的泉灵语文课,周六周日安排也各不相同,所以每天一张计划表。

b. 每天给娃留出1小时自由玩耍安排的时间。这个时间最好是安排在所有任务完成后,不过我家为了防近视,安排在放学后了,趁着有太阳先在小区里玩1小时。

c. 有所取舍,除了户外、作业、练琴、阅读每日必备,有些任务隔天安排,有些任务放在周末。

d. 我一般晚6:30到家,娃可以独立完成的,安排在晚饭前娃自己完成。需要陪的,晚饭后进行。

e. 无论是娃独立完成,还是妈妈陪的,都是先难后易。

f. 一般以20分钟(一个番茄时间)的倍数分配各项时间。

g. 红色任务的时间不死抠,留出余量。比如作业计划用时40分钟,如果娃不磨蹭,一般30分钟以内就能完成,剩余10分钟就是她自己赚取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也可以要求我们陪她玩,我们必须无条件支持。这样能激励孩子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

h. 全家一起配合计划表,各司其职。我们是开家庭会议明确个人责任的。奶奶负责6:30准时开饭,爸爸负责陪娃练琴和运动,我负责作业和其他事情,娃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自己负责。

6. 执行计划

按照番茄工作法的每学习20/25分钟、休息5分钟来执行,把计时器放在学习桌上,让娃随时能看到还剩多少时间。

如果娃在一个番茄时间内提前完成了任务,剩余的时间自由安排。

也可以积攒起来,存到“时间银行”。比如这个番茄时间节约了5分钟,那个番茄时间节约了3分钟,全部完成后,看看自己赚了多少时间。以后可以支取自己积攒的时间。

前面提到,我们家准备了一个白板和磁贴:

磁贴颜色与任务排序、每日计划表的颜色三者保持一致

前一天晚上,根据计划表把任务贴在“任务栏”,这样可以帮助娃对第二天的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我女儿很喜欢这个环节,而且一定要把磁贴摆的整整齐齐。

娃每完成一项,就把磁贴移到“已完成”,可视化的小成功给娃成就感。当天没有安排的任务放在“无”区。

突然想到,应该把“任务栏”改成“大青蛙”,把“已完成”改成“吃掉啦!”娃一定更有成就感。

7. 复盘

计划表中最后一项是实际用时,每天晚上全部任务完成后,跟娃聊一聊,记录下来。数一数今天种了几个番茄,吃了几只青蛙。

如果娃有专注不磨蹭的行为,哪怕只有一次,一定要表扬、鼓励、称赞,强调孩子的主观努力。多给孩子正向激励,能激发孩子的成就感和内驱力。

我们家是用成就罐来正向激励的,彩虹屁写在纸上,写完读给娃听,然后装在玻璃罐里保存。娃特别享受这一刻。

最后说一句,父母是孩子的帮助者,不是绑住者。时间管理的目的,不是给孩子无休止地增加任务,而是让孩子享受学习和写作业的过程。

好了,差不多就是这些内容啦,我们家也还在摸索着前进。大家有什么小妙招,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原标题:《​女儿一年级,我用这张表,把娃放学后的几个小时安排得妥妥当当!》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