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曾国:夹缝里求生存,千年后有余音

2021-11-03 08: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春秋末期,吴国攻打楚国,楚国惨败。当时在位的楚昭王仓皇出逃,由云梦泽逃到郧国再逃到随国。吴人紧跟其后,逼随侯交出昭王。随人拒绝,保护了昭王。

随人为什么会保护楚王?要知道,当初周王室将随国祖先封在汉水之阳,目的正是为了监视和遏制包括楚国在内的南方蛮夷诸国的发展。

0 1

周朝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分给宗室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与诸侯分而治之”。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众星拱月般围守在王畿周围,是保护,是屏障,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抵挡远方蛮夷的侵害。

在历代周王分封的诸侯中,姬姓宗室子弟占了七成以上。据《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许对于周王室来说,土地总是交到自家人手中才算安心。从西周初年分封的政治地理格局中,我们不难窥见周王室的安全感来源于何处。

王土东边的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公何许人也?周武王姬发的亲弟弟——姬旦。最北边的土地,封给了召公建立燕国。召公姓姬,名奭,有说他是文王庶子,有说他是周王室的姬姓宗亲,总之与周王室关系亲密。他与周公两人,是周朝初年稳定政治格局的核心人物,深得周王信任。西土封给了毕公高,他是文王庶子,武王和周公的异母弟弟,同样是西周初年的肱股之臣。

而南方的土地,封给了南宫括。据曾侯舆钟铭文记载:“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此淮夷,临有江夏”。这就是随国,或者说曾国的起源[1]

 

南公簋 西周早期 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M111出土
图片来源:吴中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

南宫括和上面三位诸侯国主一样,姬姓,与周王室血缘亲密,在武王伐纣的战役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政治才干出众,深得周王信任。周王在天下四方安排了自己最信任也最有政治才干的人,实在是用心良苦。

随国位于汉江北岸,这块土地不仅地势开阔平缓,铜矿资源丰富,而且是南方蛮夷小国北上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关键。“汉东诸国,随为大”,西周时期的随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是周天子在南方最重要的屏障。

0 2

天下初定,周天子被尊为天下共主,又得到四方贤臣的辅佐,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到春秋时期,周天子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在南方似乎总有一双虎视眈眈的眼睛,时刻窥视着中原。

这股势力自称颛顼帝的后裔,祖先中曾有一位辅佐文王,因而被周王“封以子男之田封以子男之田”,建立楚国。他们子孙数代在南方荆棘丛生的荒蛮之地上筚路蓝缕,开疆拓土,很快发展壮大,不再满足于自己只是一个小小子爵。

相比之下,拥有侯爵的随国国君毫无野心,国土面积很快被楚国赶超。让人不得不怀疑,在其他国家争夺铜矿锻造兵器的时候,随侯是不是把开采的铜矿多用来铸造礼器了?

 

曾侯犺(kàng) 云纹铜编钟 西周早期 
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M111出土
图片来源:吴中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

楚国问鼎中原的野心日益膨胀,随侯安逸自守的态度像一堵坚实的墙,挡住了楚国窥视中原的目光。两个国家的冲突像瓜熟蒂落般自然而然,不可避免地到来了。楚国国君熊通即位后,他手下的楚国,像一个到处欺负同学的校霸,时不时就要对周边四邻动动手,亮一亮兵器。在先后吞并了几个小国之后,熊通把目标瞄准了随国。

周桓王十四年(公元前706年),熊通带兵攻打随国。随侯安稳平静的小日子被打乱,也很无奈,只好说:“我无罪”,楚国回复曰:“我蛮夷也”[2],这话说的无耻,摆明了不打算要脸,让人没办法跟他讲理。

无辜的随国对上无耻的楚国,军事实力又比不过楚国,便只有挨打的份儿。但事实上楚国此次伐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觊觎的不是随国土地,而是随侯与周王室无比亲近的血缘关系。他希望通过随侯向周王室请求更高的爵位。

随侯认命地去了周王那里,传达熊通的要求。周王还从来没有遇到过主动要求给自己加封爵位的,便没有答应。随侯将周王室的答复告诉熊通,熊通不乐意了,“乃自立,为武王”,还要随侯做见证,才收兵回去了。

周王得知熊通称王的消息,大怒,召来随侯大骂一通。

楚武王得知随侯去了洛邑,大怒,认为随侯背叛自己,再次出兵伐随。最终没打成,是因为楚武王死在了出征的路上。

 

曾侯犺带盖簋 西周早期 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M111出土
图片来源:吴中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

随国夹在周王与楚王之间,很是难办。这时候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周王室越来越衰弱,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力,而楚国却接连不断地吞并周围小国,日渐强大。在这种情况下,随侯如果要将自己惹到麻烦的概率降到最低,如果想继续过自己安稳平静的日子,无疑只有一个策略:绝对不要惹怒楚国。

0 3

春秋后期随国的外交天平,渐渐向楚国倾斜,甚至在楚国国君被敌国追杀的时候,不顾危险救下了他。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唐、蔡两个小国,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溯淮水西进,向楚国都城进发。这一战,吴王阖闾亲率大军出征,他手下带队的两位将领,一个是忠肝义胆、被后世无数戏文拿来做主角的伍子胥,另一个是兵学鼻祖孙武,反观楚国,派去对阵的将领是令尹子常,史书里不为人知的炮灰一枚。

结局可想而知,楚国五战五败,相当之惨。打到最后吴国军队直捣楚国腹地,直接攻入楚国都城。当时在位的楚昭王仓皇出逃。在他出逃的路上,伍子胥正把他父亲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泄愤,给自己的父兄报仇。

楚昭王先逃到了云梦泽,云梦泽中的百姓没认出这是楚王,还拿箭射伤了他。楚昭王又逃到郧国,郧国君臣在是否收留楚昭王这件事上争执很大,一些人想杀他,一些人想救他。

楚昭王只能继续逃亡,最后来到了随国。紧随而至的吴王要求随人交出昭王,想杀掉昭王。吴王提醒随侯说:“周之子孙封于江汉之间者,楚尽灭之”[3],试图打感情牌追忆往昔,希望随人还记得自己是周王室所封,提醒随侯楚国早就把江汉之间的姬姓诸国灭了个干净。

 

吴公子光戟 春秋晚期 湖北省随州市文峰塔墓地M21出土
图片来源:吴中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

在湖北随州市曾侯墓中出土的吴公子光戟,铭文内容为:“吴王子光之用”,表明作器者为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

 

楚昭王的大臣不想让随侯为难,很自觉地建议,由他假扮成昭王的模样,让随人把他交出去。随侯没有同意,面无表情地跟吴国撒了个谎,说楚昭王已经跑了,不在随国。吴国人明显也不信,想进去搜查,被随侯拒绝,只好作罢。

就这样,楚昭王在随国的庇护下,保住了性命,楚国得以东山再起。

 

曾侯舆甬钟 春秋晚期 湖北省随州市文峰塔墓地M1出土
图片来源:网络

钟体铸有铭文169字,表明该钟为曾侯舆自铸,记叙了曾国受封立国、依附于楚及在吴破楚入郢之后援救楚王的历史。

0 4

楚昭王回国后,牢记耻辱,励精图治,楚国渐渐恢复国力,重新成为雄踞南方的大国。而吴国的风头没持续多久,传到下一任吴王夫差手里,就被勾践彻底灭了国。时代进入战国时,吴国已经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当年和吴国一起攻打楚国的唐国,楚人复国后反手就是一个全灭。救下楚王的随国,和楚国维持着友好和睦的关系,继续在乱世纷争中绵延数代,存在了上百年。

公元前432年,随国国君曾侯乙去世,当时在位的楚国国君是楚昭王之子熊章,他赠送了镈钟用于祭祀,不知道是不是感谢当年随国的恩情?

 

楚王熊章镈钟 战国早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吴中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

楚惠王熊章五十六年(公元前432年),楚王以此镈钟送给曾侯乙。镈钟正面铭文释义如下:惟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

以后世诸葛的眼光看过去,随侯的决策无疑十分正确。若要让如今的我们去推测当时在位的随国君主到底怎么想,已经不太可能。但大体思路可以略作猜测。夹缝中生存的小国,要么依附大国寻求保护,要么谨遵礼法,不给别人出兵讨伐的借口。

随国对楚国真有那么情深义重吗?倒也未必。随国君主的眼光和选择,大概都用在如何把麻烦减到最少,努力不让自己沦为大国刀剑下的一缕冤魂吧。

而后世出土的编钟引人遐想:随侯可能也只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研究音乐,在编钟声里悠游度日,维持自己的岁月静好。在那个诸侯争霸的时代,摆出了养老的姿态。

 

盛君瑩(yíng ) 擂鼓墩2号墓编钟 战国中期
图片来源:吴中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

但,谁又能否认,那余音袅袅的编钟声,竟能比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存在得更长久呢?

原作者:山音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注释:

[1]枣树林墓地出土的铜缶上有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表明楚王将自己的女儿芈加嫁给随国;芈加编钟铭文显示芈加为曾侯夫人,本文以为这是曾随一国两名的实锤。这是本文的前提。

[2]司马迁《三家注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五十一年,周召随侯,数以立楚为王。楚怒,以随背己,伐随。武王卒师中而兵罢。

[3]司马迁《三家注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昭王亡也至云梦。云梦不知其王也,射伤王。王走郧。郧公之弟怀曰:“平王杀吾父,今我杀其子,不亦可乎?”郧公止之,然恐其弑昭王,乃与王出奔随。吴王闻昭王往,即进击随,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封於江汉之间者,楚尽灭之。”欲杀昭王。王从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为王,谓随人曰:“以我予吴。”随人卜予吴,不吉,乃谢吴王曰:“昭王亡,不在随。”吴请入自索之,随不听,吴亦罢去。

参考资料:

1.(汉)司马迁《三家注史记》

2. 黄凤春、胡刚《说西周金文中的“南公”——兼论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的族属》

3. 黄凤春、胡刚《再说西周金文中的“南公”——二论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的族属》

4. 陈民镇《新出芈加编钟所见“禹”与“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