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许昕奥运之困背后,是乒乓直拍打法的告别?

路云亭
2016-08-19 18:23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家 >
字号

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乒决赛,中国以3:1击败日本男乒蝉联冠军,其中直拍选手许昕(中)以2:3输给了日本的水谷隼

中国男乒赢了。

按理说,获得冠军只能高兴,不应悲哀,但许多中国观众看完比赛后立即就萌生出几分忧虑。

理由极其简单,直拍选手许昕以2比3输给了日本的水谷隼,而且是在决胜局10比7领先的情况下又以10:12告负的。

老实说,许昕在本场比赛中也发挥出了水平,只是未能超水平发挥而已。

中远台反手乏力暴露无遗

许昕输球并不冤枉,因为在男单半决赛中马龙也一度输给水谷隼2分。马龙是凭借全面扎实的实力最终击败水谷隼的。其实,水谷隼赢马龙2分已经说明很多问题。它至少说明水谷长球了。

水谷在从前一直是中国各位选手的口中菜,中国队中无论谁都能击败他,原因是水谷隼的球仅仅是有点黏,防守很好,但球风不硬,缺乏穿透力,中国选手但凡用上点狠劲,都能击败他。

但是,为了里约奥运会,水谷学习了中国选手的打法,不再轻易退台,而是尽量坚持近台击球,借以加快回球的速度。仅此一项变革,就让马龙、许昕感到极不适应。

日本人一直信奉中国人常说的“师夷之长计而制夷”之语,这次日本人真的是虚心学习了一把中国,结果将中国男乒搞得极其狼狈。

除了水谷隼长球一事外,直拍打法的局限性也在里约再度暴露。许昕输就输在中远台反手乏力方面。许昕的直拍横打技术本来就属于半路出家,和王皓无法相提并论。

许昕凭借苦练,在对付一般性的赛事时,反手不太吃亏,但在重大或超级重大的比赛中,反手中远台的弱点就暴露无遗了。

直板选手许昕。

乒协曾要求全运会各队带直拍选手

早在3年前,一位前上海女乒教练就对笔者说过:“许昕绝对没戏,直拍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一面打两面,等于是一个人打两个人。对手差点还能赢,对手跟你水平相当,就非败不可。”

这位乒乓行家的话提前3年就言中了许昕的败局。

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后,刘国梁的直拍横打技术受到制约,直接导致刘国梁的退役,然而,包括杨影在内的央视评球员都依然迷恋直拍打法,中国乒协还要求参加国内的全运会乒乓球比赛的每个队里一定要带上一个直拍选手。

这次更绝,刘国梁非要在奥运会男乒团体赛中安插一个直拍选手,从而险些造成惨剧。

平心而论,许昕的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对乒乓球的贡献体现在直拍选手也能像横拍选手一样,在中远台展开对拉。但那仅仅局限于正手,许昕在退台后的反手拉球从来就不是得分的主要手段。

如果以世界顶级选手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许昕的反手技术只能算作是一流好手,但绝非超一流好手。许昕一旦遇到高水平运动员或者打起奥运会决赛这样的重大赛事,就会出现反手短路现象。

里约奥运会上的许昕是否为世界高水平乒乓球赛事中最后一次直拍选手的亮相,人们不得而知,或许直拍选手还有绝处逢生的转机。

直拍打法将从此告别?

多少年来,直拍选手想了很多的方法解决“反手难”的问题,先是刘国梁的直拍横打,其继任者王皓再度完善直拍横打技术,将反手技术推高到中远台可以与横拍选手对拉之高度。

王皓之弱点在于正手退化了,三届奥运会男单决赛都输在正手攻击力缺乏的老问题上。王皓之弊在于失去了直拍选手的看家本领;

再是韩国流派,以金择洙、柳承敏为代表的韩国直拍选手采用了高频率的步法移动法,实行满场正手抽杀。

许昕其实走出了第三条道路,许昕的步法不输给韩国选手,正手攻击力更是世界一流,但在中远台的反手弧圈球技术仍未达到完善之地步。

许昕带给了世界乒坛很多思考的余地。

里约奥运会上的许昕是否为世界高水平乒乓球赛事中最后一次直拍选手的亮相,人们不得而知,或许直拍选手还有绝处逢生的转机。但是,直拍打法的美好前景仍旧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具体如何改进?人们还在观望。

横直之争更像爪牙和鸟喙的较量

从专业的角度看,横拍选手在解决了台内小球和正反手衔接处的接球短板后,几乎将乒乓球技术推到了极致,相反,直拍选手的发展空间就十分狭小。

反手弱的问题至今未能见到完全的改观,更看不到清晰改善或发展之前景。

坊间都在传说,直拍法得灵感于东亚人握筷子的手法,它直接来自鸟类以喙啄食的动作;而横拍的握法来自西方人使用刀叉的惯性,其灵感来自兽类以爪牙取食的流程。

直拍与横拍的较量就变成了爪牙和鸟喙的较量。那都是一些文化学的大话题,可以权且不论。还应回到乒乓球赛事的轨道。

由于人类手臂、手指和身体动能的极限性作用,横拍打法还在不断完善,而直拍打法则了无发展的空间。

体育竞赛一直是人体科学的产物,中国人对直拍的怀念与感恩乃之情,大体也只应托付给历史记忆与虚拟想象的世界,而不应再作为一种先进的打法来祭拜了。

(本文作者为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媒介与文化研究中心 教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