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双碳”目标下的阿里探索:让绿色消费从主张变成主流

2021-11-01 13:52
10%公司 >
字号

近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政策文件陆续发布,标志着中国“双碳”目标的路线蓝图已经绘制完成。

作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之一,阿里巴巴紧随时代步伐,并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主动扛起了“绿色低碳”这杆大旗,进一步通过自身平台、数字技术、商业创新生态等手段和渠道,把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串联起来,结众人之力助推“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从节能降耗、使用清洁能源的数据中心,到链接每一个个体组成的绿色商家联盟,阿里不断尝试,持续创新,通过搭建更多场景,利用更多科技力量,动员更多资源加入,打造了一种全新的绿色低碳模式。

这种模式,便是将绿色消费从一种趋势变成一种主张和主流。

低碳的目标

10月25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文件,是中国落实“双碳”目标的纲领性文件,重申了中国政府此前承诺的“3060”“双碳”目标,并提出了更为详细的实施路径和阶段目标。

根据《意见》,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 

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最近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指出,主要发达经济体均已实现碳达峰,英、法、德以及欧盟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即实现碳达峰,美、日分别于2007年、2013年实现碳达峰,且都是随着发展阶段演进和高碳产业转移实现“自然达峰”。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人均碳排放不及美国一半,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量更是仅有美国的八分之一。

“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还在深入发展,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重,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刚性增长。”上述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全符合《巴黎协定》目标要求,体现了最大的雄心力度。中国的碳达峰行动,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并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为实现“双碳”目标,《意见》明确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其中一项是,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持续深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提升数据中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水平,同时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

对于企业来说,节能既是践行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就后者来说,这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节能可以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并增加盈利。

而对于个人而言,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低碳生活”具体到生活中,都是些举手之劳的小事。节约一度电,节省一升油,节流一滴水,节用一张纸……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都是在为碳减排做贡献。

阿里的行动

10月26日,在《意见》对外发布的前一天,《方案》发布的当天,一场题为 “双11低碳时间”沟通会在杭州举行。会上,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程立从手中的一瓶水讲起。“即便一瓶水,在线上交易也有碳成本,交易背后是算力,算力背后是能源。”

云计算在本质上是省电的,因为它集中统筹了社会算力,节约了社会资源与成本。但是从绝对值上来说,数据中心向来是耗电大户。来自华北电力大学等机构的报告显示,2018 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为1609 亿千瓦时,约占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的2%,碳排放达到9855 万吨。照此趋势预计,到2023 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将增长66%,碳排放将达到1.63 亿吨。

而绿色低碳,是阿里的最明显的标签。在2020年中国在世界上提出“双碳”目标之前,阿里就已经走过长达12年的绿色低碳之路。

根据《关于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2年,全国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PUE 要达到1.4以下,目前全国数据中心的PUE平均值在2-2.5之间,而阿里云所有自研数据中心平均PUE已经低于1.3,是国内首个达成该目标的公司。

过去多年以来,阿里的数据中心,在通过大量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研发以提高能效、节能降耗的同时,不断使用更多来自新能源的清洁电力:绿电。

比如,今年9月,作为首批全国绿色电力交易主体,阿里率先交易1亿千瓦时绿色电力,成为互联网行业最大的绿色电力交易主体。而在今年双11期间,预计阿里张北数据中心将使用绿电近300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2.6万吨,减碳量预计较去年双11期间增长100%。而未来,阿里的用电将100%来自新能源。

但绿色低碳之路,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程立认为:“平台减碳有‘三个环’:实现企业自身发展中的减排是‘内环’;助力平台企业、行业脱碳为‘中环’;推动消费低碳环保是辐射范围更大的‘外环’。”

阿里在“内环”实现减排,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还通过鼓励商家提报更多绿色商品,并鼓励商家采用绿色物流,以实际行动支持节能减排。也就是说,阿里在“中环”方面帮助行业实现了脱碳。

“这个时代,绿色要真正成为一种发展要素,驱动改变生产和消费的行为。而阿里作为平台在这里的意义,不仅在于用数字技术连接商家和消费者,更是用一种商业创新生态,帮助把所有能力串起来,与全社会的各种伙伴一起前行。”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ESG负责人陈龙说。

长期关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理论与实务、可再生资源领域的中国人民大学靳敏教授则把平台看做联通供给和消费的桥梁:“电商平台因为一端连接消费者,一端连接商家,具备推动绿色消费的天然优势,能有效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供应链”,“12年双11的面前,有一个值得被撬动的规模亿万的绿色消费市场,这是一个很有影响、有很大社会效应的工作。”

在阿里的带动下,“外环”方面的低碳消费正在崛起。作为今年天猫双11的项目负责人,郑黎清在几个月前筹备活动时,就看到了绿色消费在平台上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在今年双11会场设计时,她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能不能将绿色消费从一种趋势变成一种主张,变成一种主流?

答案是能。

比如,举办到第13届的双11,首次上线绿色会场,首次为绿色认证商品打标,首次面向消费者发放总计1亿元的绿色购物券,并成立绿色商家联盟。

在郑黎清看来,平台之所以愿意花两三个月时间,为国家认证的绿色商品在双11会场打上标、人肉筛查,一个重要关注点在于:“希望这些有绿色消费意愿的消费者,能第一时间看到的那些真正在绿色生产上有投入的企业的商品”。

同样,菜鸟副总裁、绿色项目负责人牛智敬也从这几年做快递包装回收观察到一个现象:包装回收,社区里大概是20%左右参与率,而校园群体参与率普遍能达到30%-40%。他觉得,年轻消费者用脚投票,正不断牵引着企业必须去做投入。

据牛智敬介绍,今年,菜鸟为参与绿色回箱的消费者,在6万个驿站准备了750万枚鸡蛋。“以前我们一直说,双11的峰值会变成第二年的常态,我们希望双11后,这样的低碳态势继续保持,继续延续。”他说。

有观点指出,在阿里这种链接千家万户的平台的带动下,绿色消费变成社会主流的将提前到来。

    责任编辑:殷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