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风景遗产视角进行旅游观察

2021-11-02 13: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风景遗产

在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已进入关键时期,不仅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同时也对承载中国民族共同记忆、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风景遗产“是具备自然和人文内涵高度融合的文化景观范畴,比如我们常说到的 “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等,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核心保护对象。自然生态从供给、调节、支持、文化游憩等方面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在自然与人文互动发展中,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景遗产。

风景遗产体现的是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国家的认识,是炎黄子孙共有的文化记忆和民族认同,见证了中国千百年来自然观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国传统自然观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发展到经济文化繁荣与宗教昌盛时期的山水风景的开发。佛教、道教十分青睐自然山水,知识分子寄情山水之风兴盛。而黄山以优越的景观条件,造就了其文化游憩功能占主导,在历史上,宗教建设、文化创造、景区建设等为主要的人类行为。山水画家们描绘奇松怪石云海之美,文人诗人们记录考证与品评。他们不放弃任何一个细节的观察,勇于突破新的画法。黄山激发了人们创作诗词、绘画的灵感,而文化创造又为黄山赋予最具特色的文化象征。

中国传统自然观下的黄山文化创作(一)

中国传统自然观下的黄山文化创作(二)

      黄山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个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可以饱览大好河山,看前人很难看到的绝地景观。站在黄山上看风景,不禁想象着历代黄山的变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也赞叹人类的神工。徐霞客丈步游山川时,晚上就记录白天的见闻行记,借助寺院禅房,由僧人引路。石涛更是出家为僧,住在黄山之上,屡屡观览各个景点,细细观察寻找作画的素材与灵感。

如今人们登览黄山,摄影爱好者们久久等待以拍摄下最美的瞬间;运动背包客们健步上山,自得地把握节奏;全家出游的互相鼓励,教育着孩子们勇攀高峰;脚夫们一步步肩挑攀爬运送物资。如今人们观览黄山的条件十分便利,缆车、商店、宾馆等服务设施齐备。唯有绝顶之上必须依靠脚夫运输,依然保留了似乎是从人间步入胜境去的仪式,另人不禁驻足想象未通达之前的黄山,僧侣们、旅行家、文人画家们在黄山上的生活。

旅游观察

在如今生态文明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敬畏、喜爱、征服到尊重、关怀与“生命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观,人类对自然山水进行保护、修复以及合理利用,在此基础上让风景遗产更深入、更多元的融入到我们的旅游活动中,更丰富我们的旅行,让风景遗产旅游成为我们热爱生活的灵感源泉!

人们参与到旅游活动中的文化需求越来越高,现代风景区的开发与建设,旅游设施的完备与便利已经让大部分风景遗产与大众的距离极大的拉进。本文主要初步讨论旅游参与者们如何进行旅游观察,拉近与风景遗产的距离,让风景遗产更深入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旅游观察首先基于自然观察与文化体验,进而在自然与人文中形成一种认同感,形成情感联结。比如黄山松,我们观察黄山松的生长环境与姿态,石缝中生、向阳开展的奇特姿态,或团结而生,或密如蒲团,或似迎人姿态,黄山松的奇与千姿百态另人赞叹,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生动地融合,而其生命力与美也与我们产生了情感联结,成为我们的精神伙伴,达到人与自然融合之乐。

风景遗产体现的是中国人对国家的认识,独具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地方特色。以生活为基础,从朴素的自然中的生活出发,能发现最美的风景。现代科学帮助我们更深入的认识,我们得以突破寄情山水的局限,发掘事物更多方面的意义,看到更多方面的美,在科学与艺术之间领略人生。

旅游真正的乐趣与目的在于以求忘其身之所在,忘记从哪里来,变换所处的生活状态,在旅途中,每个人都是寻常人。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无所特善视者,尽善视铺世人也”没有特别的朋友,就是人尽可友,身处其中,领略当地人的可爱和当地的习俗,流浪精神使人能在旅行中与大自然更接近,享受与大自然融合之乐。

风景遗产真正回归生活,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旅行,区别于虚假旅行,最大程度地拉近我们与风景遗产的距离,从天人合一到生命共同体,一脉相承,共同在滋养下自在生长。

附:黄山旅游画报

黄山旅游画报(一)

黄山旅游画报(二)

黄山旅游画报(三)

黄山旅游画报(四)

黄山旅游画报(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