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凤阳花鼓》:热爱家乡的朱元璋,何以遭至老乡们的集体嘲讽

2021-11-03 14: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凤阳花鼓》:热爱家乡的朱元璋 何以遭至老乡们的集体嘲讽 原创 和瑞宝 历史心发现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花鼓》

迄今为止,《凤阳花鼓》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不仅让学习人教版课本的学生感到十分亲切,甚至金庸都将其写进大作《鹿鼎记》。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小曲中讽刺的洪武皇帝朱元璋,自己明明就是凤阳人。为什么老乡不以其上位感到自豪,反倒把自己的悲惨处境都甩锅到名人头上。

这就必须从朱元璋当上皇帝后的所作所为来探析究竟......

明朝建立后 凤阳就被划入南直隶省

事实上,与小调中的说辞相反,凤阳自古就不是什么好地方。由于地处江淮之间,所以水灾频频发生。加上自身位置比较要紧,也就容易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常为天灾人祸的大洪水祸患,出现10年就有9年荒的常态。

但既然朱元璋成为天子,就不能忍受这样的惨状持续下去。为了让龙兴之地摆脱贫困落后面貌,证明自己的王朝足以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就必须以一揽子计划提升地方形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龙兴之地改名,并重新规定行政区域。所以,当年濠州就被皇帝赐名凤阳,并被顺理成章的钦定为中都。周遭府县自然要一并划入,使其总体面积直逼同样被大幅扩张的南京。

多得天下的朱元璋 很乐意在家乡大兴土木

其次,当地人将享受许多优惠待遇,包括永不课征和永免徭役。免得老家居民在遭受天灾之余,还要为自己的高压强权去额外买单。何况大明天子已富甲天下,并不缺少凤阳一隅的有限岁入。

此外,朱元璋还为凤阳大力引进人力资源。先是下令从苏、杭等州府,将无田业者调入当地垦种,并并拨给牛、种、车、粮等物质,享受前三年的免税优惠。接着,又把5万多罢免官吏及流罪百姓发配过去。甚至发展到强制迁徙江南富民,用残酷的“洪武赶散”,硬是给老家凭空增加了14万户外来居民。希望以完全降低的劳动力,促进家乡的长治久安。

中都凤阳的考古遗址现场

最后,朱皇帝还不忘展现王朝的基建狂魔实力。为了营建理想的中都,让朝廷调动百万工匠、民夫和军士,在自己亲手提携的特区内挥汗如雨。准备用这套组合拳去改变历史进程,为凤阳摘除贫困帽子,走上人人富足的康庄大道。

然而,朱元璋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的大包大揽计划,竟然会引起家乡父老的一致不满。进而发展出《凤阳花鼓》这类靡靡之音,让后人一听就明白其中酸楚。

一度破落到无人问津的凤阳城墙

首先便是那些被迫参与新凤阳新城建设的江南富户们。过去的他们,无论在蒙元治下或臣服于张士诚统治,都能享受轻徭薄赋、管制宽松和鱼米之乡的幸福生活。等到朱元璋上位,不仅失去不折腾待遇,还要被发配去鸟不拉屎的洼地做工。结果,还要遭本地人白眼,被逆向歧视为“蛮子”。就连自己居住过的一些地方,也纷纷被冠之以“野”字命名。最后,连因罪过发配至此的其他江南移民,也跟着这群土豪一起抱怨了起来。

大明王朝的人口控制政策,也让移民们很少有机会云游故土。但通过学习朱皇帝的个人事迹与先进思想,还是利用管制略微放松的机会,迈出了实现“苏州梦”的第一步。他们开始把自己打扮成皇帝创业前的寒酸模样,以沿途乞讨的方式回江南老家探亲扫墓。久而久之,竟然形成每年时间固定的特色民俗。

朱元璋的早年经历 成为后人模仿的不二对象

很快,随着朱棣篡位与都城迁往北京,南京的地位不若以往。至于本来就是妆点作用的凤阳,就更是顺着局势发展而一落千丈。这不仅让当年被派到凤阳做工的苦力们怨声载道,也使超量的工程对地方水土造成更大范围破坏。于是,反应饥馑岁月的歌词便流行起来: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肩背花鼓走四方!

虽然流民们的黑屁不足以撼动大明江山,但有别有用心者不断将小调拿出来自行发挥。例如明末的头号反贼李自成,就用自己并不算高的知识水平,认定《凤阳花鼓》有很大价值。恰逢来自河南杞县人的李岩,因政治站队失误而被迫参加农民军,就利用自己的艺术细胞为反贼们提升文宣效果。除了发明出“闯王来了不纳粮”等振奋人心的口号,还在听到《凤阳花鼓》后有感而发,亲自编写“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歌词而,让义军在经过的地方大肆传唱。

凤阳花鼓最后靠着李自成的士兵传唱四方

虽然闯军最后没能坐稳江山,但南下清军也依葫芦画瓢的唱起了凤阳花鼓。在围攻南明唐王盘踞的福州时,就动用花鼓队上演了“四面楚歌”好戏,成功瓦解了前朝余孽的军心。正所谓凡事都要有始有终,大明王朝自乞讨与起义始,又以乞讨与起义结束。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循环。

不过,大明的灭亡并没有终止凤阳人讨饭逃难步伐。新建的清朝,依然坚定不移的执行大明路线。那些坐镇京师的八旗大佬与跪拜士大夫,依旧要依靠大运河输送的江南物资度日。好在随长期战乱结束,南方的鱼米之乡也得以恢复经济生产,并成为凤阳饥民眼中的风水宝地。于是,不再有皇帝龙兴之地庇护的当地人,便络绎不绝的将这首负能量小曲继续传唱下去。

原标题:《《凤阳花鼓》:热爱家乡的朱元璋 何以遭至老乡们的集体嘲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