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歼8之父”顾诵芬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通讯员 祁洁 江倩倩
2021-11-03 12:43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正式颁布,顾诵芬院士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视频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视频编辑:孙骏(01:21)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正式颁布,顾诵芬院士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1930年出生,著名的飞机设计大师、空气动力学家。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初教-6、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并肩担歼-8和歼-8Ⅱ的总设计师重任,被誉为“歼8之父”。

顾诵芬 资料图

立志航空报国

顾诵芬与飞机的缘分,开始于他的少年时代。

顾诵芬5岁时,父亲应邀去燕京大学任职,全家迁居当时的北平。1937年7月28日,日军轰炸中国二十九军营地,幼时的回忆里,漫天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压得人睁不开眼,“投下的炸弹都看得一清二楚,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那时,顾诵芬便立志要保卫中国的蓝天未来不再受外国侵略,航空报国之梦在他心中埋下了。

青年顾诵芬

小学毕业后,顾诵芬就读于上海的南洋模范中学,高中毕业后,顺利被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录取。最终,顾诵芬选择就读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回忆在交大的岁月,顾诵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大一时物理实验报告一定要按规则办,而且要一丝不苟地用英文书写,有的学生偷懒凑两个数据,被教师发现后要狠狠批评。后来,顾诵芬回忆说:“我在控制有效数字方面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即搞工程量尺寸,能量到多少只能写多少,不能胡乱加减。”

顾诵芬与交大同窗学友合影(前排左三)

1951年8月,顾诵芬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因为抗美援朝,中国急需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上级组织决定,这一年的航空系毕业生要全部分配到国家新组建的航空工业系统。面对家人的不舍,怀揣着航空梦想的顾诵芬踏上了北去的火车。

1950年至1951年,顾诵芬在交大就读期间所作《飞机设计》的实验报告

歼教-1首飞成功

那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仪器设备都处于急缺状态,中国使用的飞机几乎都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制造的,只能原样复制他们的设施,对设计原理一概不知,也无权进行任何改动。

顾诵芬当时意识到,“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根子在人家手里,我们没有任何主动权”。1956年8月,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建立,首项任务是设计中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顾诵芬担任气动组组长。

没有任何指导参考文献,经验技术极其匮乏,在大学里学习螺旋桨飞机的顾诵芬只能从头学起。于是,顾诵芬找到了一篇刊登在英国皇家航空学会会刊上的文章。“当时也没复印机,我就买描图纸、三角板、曲线板,把有关的图都描下来。花了一个星期,把这篇文章基本上看明白了。”

原理解决了,剩下的是设备问题。后来,他们找到医务所的废针管,把上面不锈钢的很细的头焊在铜管上接出来做成一排,然后外面用薄铁皮做个整流罩;没有好的风洞,就到哈尔滨军事工程院一米五口径的小风洞里去做,花一个月的时间拿下实验。描图纸、废针管,就在这样一穷二白的环境下,历时两年时间的研制,歼教-1首飞成功。

三上蓝天研发歼-8战斗机

1961年,国防部第六研究院飞机设计研究所成立,对外简称601所。三年后,601所承担的歼-8战斗机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架双发、高空、高速歼击机。

彼时,时任总设计师的黄志千不幸在执行出国任务时因飞机失事遇难,于是,原任副总设计师的顾诵芬与其他几名骨干临危受命,组成技术办公室接过了总设计师的重担。

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顾诵芬和同事们克服了巨大压力,攻克了无数难关,1969年7月5日,歼8战斗机实现首飞。但在随后的飞行试验中,飞机出现强烈振动。为了搞清楚问题所在,顾诵芬不顾危险,三次乘坐歼教六紧随歼8飞行,直接跟在试验飞机后面观察流动情况。事实上,作为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非专业人员,他在空中飞行时承受的过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但这也帮助团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后期的技术研发和改进,团队成功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时的抖震问题。1985年7月,歼8全天候型设计定型,同年10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了解航空的进展,就是我的晚年之乐。”

1986年之后,离开了飞机设计岗位的顾诵芬将主要的精力转向了飞机的主动控制技术研究,以及推动国产大飞机的发展上,他力主并付出巨大努力促成了新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运-20的立项。2012年底,顾诵芬参加了运-20的试飞评审,虽然那时他已经显现出直肠癌的症状,身体极为虚弱。

在2013年手术住院期间,顾诵芬还叮嘱资料室的工作人员给他送外文书刊,看到有用的文章会嘱咐同事推荐给一线设计人员,一些重要的外文资料他甚至会翻译好提供给学生和年轻技术人员阅读。他说:“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点书,翻译一点资料,尽可能给年轻人一点帮助。”

如今,91岁的诵芬依旧活跃在第一线,时时出现在办公室和会议室里。作为航空工业领域唯一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顾诵芬始终挂念着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航空的进展,就是我的晚年之乐。”顾诵芬说。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