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COP26|气候变化夺走家园,世界如何面对“气候移民”?

澎湃新闻记者 喻晓璇
2021-11-03 22:03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在搬到首都达卡的一个贫民窟之前,孟加拉人比比·萨勒玛一家曾三度失去家园。

“我还记得我们的房子是如何完全被洪水淹没的。那是如此之快,屋顶的尖角在几分钟之内就消失了。”萨勒玛近日对法新社回忆起了一次惊心动魄的灾难,“那条河很凶猛,它逐渐吞噬了我们所有的农田,有一天它来到了我们家附近……我们的果园、家园——什么都没留下。”

萨勒玛一家现在住在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棚屋中,房间里仅有一些炊具和睡觉的床垫。他们此前拥有的每一座房子都被洪水淹没,一家人不得不为建新房四处借钱,到了一筹莫展的那天,他们被迫流离至达卡市郊拥挤的贫民窟。

孟加拉国地势低洼,河流纵横交错,长期以来饱受自然灾害之苦。专家认为,由于越来越频繁的热带气旋和洪水及河流的侵蚀,这个拥有1.7亿人口的贫困三角洲国家将面临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流离失所潮。

孟加拉国2020年季风洪水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图

“世界必须分担对‘气候移民’的责任——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事件,如海平面上升、河流侵蚀、洪水和干旱,人们流离失所。”11月3日,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Sheikh Hasina)在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一场名为“呼吁气候繁荣”的活动中说道,“这些损失应当得到妥善解决。”

在导致人类流离失所的原因中,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一群体通常被称为“气候移民”。一些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会有1.5亿至2.5亿“气候移民”,但目前在国际层面对这一群体尚没有明确的界定和保护法则。

一些专家认为,COP26的谈判依然不会在“气候移民”问题上走得太远,但无论如何,国际社会在气候议题上的共同努力也许会大大减少未来这一群体的规模。

“气候流离失所者”数量超“冲突流离失所者”

联合国难民署10月30日发布的报告指出,世界上大约80%的流离失所者来自“气候情况紧急的前线国家”。在COP26峰会召开之际,联合国难民署再次警告,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代价已经显现,这导致更多的人流离失所,也让那些已经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人们生活更加艰难。

彭博社今年5月援引挪威难民理事会下属的内部流离失所检测中心报告报道称,2020年,因气候灾害而被迫在本国内迁移的人口数量上升至十年来的最高水平,是因冲突和暴力而流离失所人口的三倍多。

在COP26峰会召开前,世界气象组织(WMO)及其合作伙伴发布了一份《2020年非洲气候状况》报告,这份报告警告称,由于气候变化,到2040年,肯尼亚山、乞力马扎罗山、鲁文佐利山等山脉的雪峰可能会消失。更严重的警告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每年至少需要300亿美元来制定计划,应对无规则降雨、洪水和其他气象灾害。

“这对非洲的气候适应和恢复行动提出了严峻挑战,不仅物理条件变得更糟,受影响的人数也在增加。”非洲联盟农村经济和农业专员约瑟夫·萨科(Josefa Sacko)在10月26日的一份声明中指出,新的气候变化数据意味着非洲大陆的经济增长可能放缓,在2030年前非洲摆脱贫困的人口也将减少。

毛里塔尼亚的马哈茂达湖不断干涸,牧民在湖水退去的地方放牛。 联合国难民署 图

2030年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最后一年。据泛非通讯社(AllAfrica)的报道,到那一年,估计将有1.19亿非洲人遭遇干旱、洪水等气象灾害的影响,这也意味着他们会进一步陷入极端贫困,因而在各自国内流离失所,甚至选择成为跨国“气候移民”。

10月25日,在美国总统拜登出席COP26峰会之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布了美国政府第一份有关气候对移民影响的报告。根据情报评估,全球变暖可能会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造成更多的人成为移民和难民。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气候移民”更多来自拥有更少资源和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中国家。国际移民组织(IOM)2020年的《世界移民报告》指出,全球变暖的影响对印度、孟加拉国等南亚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令人担忧。“南亚人口特别容易受到与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相关灾害的影响。”报告指出,“除了阿富汗受暴力因素影响较大,2018年南亚大部分移民和难民流离失所的原因是自然灾害。”

2019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全球变暖降低了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GDP,但却让一些富裕国家的经济受益,因此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难以缩小。这项研究称,印度如今的 GDP 比未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情况下低 30%。

在今年4月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出席会议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呼吁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展现更大的决心和行动,切实履行气候变化融资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在资金问题上,最早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方就要求发达国家每年动员1000亿美元援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并将2030年作为制定2025年后新计划的节点。但这一目标在过去从未被完全兑现。在今年的COP26峰会上,发达国家面临着2025年之后提高气候融资的承诺,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愿再相信发达国家的诺言。

国际法的灰色地带

虽然因气候变化而迁徙的移民现在被称作是“气候移民”乃至“气候难民”,但事实上,灾害和气候变化造成的流离失所者尚未被包含在国际法规定的难民定义中,因此对这一群体仍然缺乏提供庇护基础的法律保护。

在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气候变化已经成了威胁人们生存的问题。不断上升的海平面让基里巴斯的陆地面积持续缩小,更加频繁的风暴破坏着作物赖以生长的土地。有预测称,这个由33个小岛组成的国家几十年后可能会被从地图上“完全抹去”。

2015年,由于海水淹没家园,基里巴斯公民爱奥尼·泰蒂奥卡(Ioane Teitiota)和他的家人向新西兰提出庇护申请。新西兰最高法院承认泰蒂奥卡论点的真实性,但这并没有让他获得难民身份,理由是他回到家乡后不会面临迫害。于是,泰蒂奥卡与家人被驱逐回了基里巴斯。

2020年9月,联合国人权事务委员会(OHCHR)做出了对泰蒂奥卡有利的裁决,宣布各国不得驱逐生命权因气候变化而受侵犯的个人——这是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就气候变化相关的庇护问题做出的首个决定。然而,虽然一些人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但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无权裁决难民身份,泰蒂奥卡一家眼下也仍住在基里巴斯。

联合国1951年的《难民地位公约》和其他任何多边条约都没有将因气候环境变化而被迫迁徙的人列入保护范围内。这份公约起初为解决二战后欧洲的难民问题所起草,早在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性问题之前就已经付诸实践。不过,近些年一些专家和气候问题倡导组织认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人口流离失所问题,有必要扩大“难民”的定义。

尽管多次联合国气候会议和移民条约都已经强调需要为因气候变化而流离失所的人提供法律保护,但各国尚未就任何具体或有约束力的措施达成一致。2011年,挪威和瑞士创建了《关于灾害引发的跨境迁移的南森倡议》(Nansen Initiative on Disaster- Induced Cross-Border Displacement),并在2015年得到了109个国家的认可,但该倡议对签署国并没有约束力。

虽然2015年的《巴黎协定》也未对因气候变化而流离失所者提供具体的建议或法律保护,但该协定框架下成立了一个流离失所问题工作组。201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安全、有序和正常移民全球契约》,该契约直接提及了“气候移民”,敦促各国努力减轻造成“气候移民”的因素,并“确定、制定和加强”对于解决“气候移民”问题的法律解决方案。然而,这也是一份不具约束性的协议。

2021年的COP26峰会也不大可能在这一问题上走得太远,一些专家认为,各国对于“气候移民”议题缺乏政治意愿。

“数学很简单,但政治是不可思议的。”哥伦比亚大学萨宾气候变化法律中心主任迈克尔·杰拉德(Michael Gerrard)对美国非营利新闻媒体Inside Climate News表示,“国际移民问题上的政治困难太大,联合国气候谈判无法真正触及这一点。在当前的议程上,气候谈判已经遇到了非常困难的时期,无法再增加更困难的项目。”

“很难想象有一种全球性的手段。那会是怎样的方式?它是否真的可以保护这一群体?”总部位于日内瓦的灾害所致流离失所问题平台(PDD)负责人阿特尔·索尔伯格(Atle Solberg)认为,“目前,只要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会对那些已经流离失所的人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也会降低人们迁徙的需求。”

    责任编辑:胡甄卿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