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哭读者的北大博士论文后记,呈现了乡土社会的真实面目

2021-11-04 08: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 叶克飞

日前,一篇十几年前发表的博士论文后记引发舆论关注,作者是北京大学博士肖清和。

引起舆论关注的博士论文后记来自其论文《“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之形成与交往研究(1580-1722)》,在这篇后记中,肖清和讲述了自己作为放牛娃,从安徽潜山一个小山村出发,最后考入北大的经历。

这篇博士论文后记最令人动容的,当然是作者在十几年求学路中遭遇的艰难困苦,母亲为他付出的一切,以及身边人给予他的帮助和温暖。除此之外,作者还用真实的笔触呈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颇为复杂的乡村社会。

中国人重视落叶归根,历来有视乡村为精神家园的传统,在我们的想象里,乡村是美好的。然而,作者笔下的小山村却是 “诡秘、落后、封建”的,那里发生的一切让人感慨万千,而故土曾经加诸于作者身上的伤害和阴影,也让人唏嘘不已。

肖清和的家庭,即使在小山村里也是最窘迫的那一个。奶奶去世早,大叔有腿脚残疾,二叔是盲人且早早去世,父亲也怯懦无主见。爷爷病逝时,家中无一分钱积蓄,丧事全靠医生资助。这些都让肖清和一家常被邻居欺负,生活过得格外艰难、屈辱。他的母亲甚至因为受不了这种压抑而选择离婚。

但是当肖清和考上北大后,村民们变得比谁还快,送礼、请客不在话下,“还张罗了要送我上学”。对于这种变化,作者认为“那种感觉真是太讽刺了”。

这样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人性之恶。在许多人的固有认知中,总将农村等同于“淳朴”,事实上并非如此。乡土中国的传统当然有呈现朴素价值观和田园牧歌的一面,但暗面同样存在,贫困乡村更是如此。

因为物质匮乏,一些贫困的村民们往往将物质的获取置于道德之上,甚至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择手段。很多人更信奉丛林法则,甚至习惯以拳头说话,崇拜强势者,欺凌弱势者,肖清和一家的经历便说明了这一点。

因为村子封闭,人们生活圈子极度狭窄,所以更容易形成熟人社会,进而依靠关系纽带和守旧观念维系日常行为,肖清和母亲的朋友被“捉奸”,便是这种守旧思维的体现。守旧又必然导致各种压抑,所以村民们才会通过“捉奸”过程满足某种窥私欲。

这样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人性之恶,但这并非农村的原罪,而是封闭落后的必然结果。

寒门子弟的博士论文后记看哭众人,肖清和并非第一例。今年4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也曾感动众人。作者黄国平写道:“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许多人热衷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其实,这是对“辛苦”与“苦难”的混淆。

一个人若要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必须要付出巨大努力,比如音乐领域的“一万小时定律”,但这样的辛苦跟社会对个人施加的苦难,完全是两回事。

在现实中,能与命运抗争者永远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则被迫沉沦。苦难对人的尊严与创造力的伤害之大,是许多人一生都无法抹平的痛。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肖清和与黄国平的“寒门贵子”经历才显得那般可贵。他们之所以能战胜命运,正是因为一往无前的坚毅。

无论在哪个时代,这种品质都是成功者必不可少的。同时,他们都遇上了生命中的贵人,包括慷慨解囊的老师和亲友,还有学校与社会的资助。

更重要的是他们始终坚信知识的力量,也正是知识,支撑着他们走出大山。在他们的人生中,有无数次放弃学业的可能,甚至在某些时刻会是看上去的唯一选择,但他们从未屈服。他们的经历也告诉人们,读书仍是一条最直观、最公平、成本代价最小的人生进阶道路。

肖清和、黄国平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离开了小山村,可这种离开绝不是什么“逃离”。因为只有更多的人走出去,更多的人选择尊重知识,农村才会改变。即使是那些藏于大山的村落,也有机会真正告别封闭落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