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Exciting!黄浦江苏州河看赛艇,170年前就开始了

2021-11-04 16: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赛艇,是最早出现在上海的

近代体育项目之一

2017年,上海取得了

2021年赛艇世界锦标赛的举办权

然而,受全球疫情影响

原定于10月17日-24日的赛事不得不取消

不过,今年10月23日、24日

在苏州河上举行的

首届上海赛艇公开赛

稍许弥补了这一遗憾

这是上海着眼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

按照“一江一河”发展规划

彰显城市内涵特质的自主品牌赛事

首届“上艇”赛场

图片来源@“上海体育”

其实,上海这座城市和赛艇的缘分

从1852年就开始了……

下文节选自 上海市体育宣传教育中心主编:《艇进上海——上海赛艇运动百年纪事》

本文由上海市体育宣传教育中心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1

第一场有记载的赛艇比赛

1843 年11 月17日,上海开埠。中外官员、外商、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中西文化在此汇流。

上海开埠后的一段时间里,作为外侨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多源自欧洲的现代体育运动相继被引入上海,备受英国人喜爱的赛艇运动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上海纵横交织的河道,无疑为水上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有组织地举行比赛之前,在沪外侨已开始在各处水域尝试“玩”赛艇,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1852年10月29日,一群热爱水上运动的外国商船船员相约黄浦江畔,组织了一场设有赛艇和帆船两个项目的赛船会。这便是我国第一场有正式记载的赛艇比赛。

1852年,黄浦江上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赛船会官方图。

图片来源:@上海体育

《舢板事务》称此次比赛为“一次成功的全新冒险”。作为上海开埠后出现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也是近代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在华英文报纸之一,由在华英国商人奚安门创办的North-China Herald(《北华捷报》)同样对这场比赛进行了详尽报道:

上周五在黄浦江上尝试举行的小规模赛船会,取得了非常值得称道的成功。要感谢工作人员为此付出的努力,让上海的娱乐活动不再如之前那般单洞乏味。下午举行了几场帆船比赛,港口许多船上的船员参加了这一天的娱乐活动。比赛航线是从码头至停泊在下游约3/4英里处的船,再回到裁判所在的船。参加此次比赛的都是业余选手,裁判由桑德森上尉担任。

赛事的成功,在外侨生活圈掀起波澜。此后,类似的赛船会于1857年和1859年也曾举办。清代思想家王韬所著的 《瀛壖杂志》里,曾以 《西人斗舟》一文记录当时外侨赛船的情景:

西人以操舟为能事,虽富商、文士亦喜习之。每于春秋之交,择黄浦空阔处斗舟为乐……斗时,数十舟齐驾并驱,争先竞进,乘风破浪,捷若飞凫。

2

上海划船总会成立

为促进和鼓励上海水上运动的发展,作为“上海划船总会(Shanghai Rowing Club)”前身的“上海赛舟会(Shanghai Regatta Club)”于1859年10月12日成立。当时,外侨们已逐渐适应在上海的生活,经商公务之余开始从事更多的社交、体育、娱乐等活动,并为此成立相关的俱乐部和社团组织。

1863年5月1日,得益于上海运动事业基金会(又称“万国体育会”)的货款支持,上海划船总会正式成立,会址在苏州河石桥西首,首任会长是英国人威廉•斯托特,名誉秘书兼财政主管由美国人海恩斯担任。

1863年,“上海划船总会”成立,选址于苏州河石桥西首。

图片来源:@上海体育

在上海划船总会成立当天,一份由21 条规章制度组成的《上海划船总会章程》(以下简称 《章程》)制定完成,并由海恩斯作为代表于5月27 日对外发表。《章程》中的条款不仅涵盖总会名称、组织构架、资金和设施管理,还对会员的入会资格、申请流程、会费缴纳、设施使用规则等制定了详尽的规定。

《上海划船总会章程》

除通过开展水上运动丰富外侨闲暇生活外,上海划船总会还为会员们提供了一个面对固定圈层的用于沟通情感、资源互通、促成合作的社交平台。1890年 4月25日,由《北华捷报》易名出版的周刊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领事馆杂志》)在报道中引用时任会长韦斯特的话:

人们对划船总会兴趣的增加,只是因为对总会本身更感兴趣。说俱乐部应该只由真正的赛艇运动员组成,这是没有意义的。在现在这样的社会气候下,如果不能从总会得到一些乐趣,人们是不会加人到这项运动的练习中去的。

很明显,与当时上海的许多体育组织一样,上海划船总会是一个举办社交活动的场所,不论是否涉及赛艇。

《舢板事务》对上海划船总会的会员人数做了颇为详尽的记录。从1863年到1932年,会员人数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1867年为68人,1891年为130人,1905年为250人,1921年为290人,1932年为299人。此后,由于贸易萧条和局势动荡加剧,上海划船总会走向衰退,到1937年仅有会员131人。

3

为奥运健儿喝彩

申城河道上的风景线

随着上海划船总会的成立,形式多样的赛艇比赛和活动逐渐形成规模,每年春、秋季各一次的常规赛事,更是成为在沪外侨的盛会。

成立当年的11月10日,上海划船总会就不失时机地举办了一次比赛。据《舢板事务》记载,比赛航道原本定在新闸桥附近的苏州河上,但后来改为在黄浦江举行。虽然受到河道水流影响,开赛时间被迫延迟了一些,部分赛艇在比赛中还出现了未按预定航道行驶而被取消比赛资格的情況,但赛事报告在还原当时场景时仍将这场比赛定义为“—次非常成功的盛会”:

不同赛艇上精力充沛的选手们参与流争,一些热心的选手在他们的船艇上体面地挂起了彩旗。比赛进行得很激烈,对旁观者米说,舵手们在每艘赛艇尾端近乎疯狂的姿势带来极大的乐趣,今天的比赛,是我们在中国所见的最精彩有趣的赛艇比赛。希望它能成为更多出色赛事活动的前身。

正如上述赛事报告中所期望的,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赛艇比赛成为申城河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866年,第一场“国际较量”在上海划船总会举办的秋季赛中上演,一名美国选手击败英国选手赢得奖杯。这场比赛因为打破了仅由英国会员“自娱自乐”的惯例,而被赋予非同一般的意义。当时的报道甚至称“这标志着上海赛艇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此之前,每年春、秋两季的比赛仅由上海划船总会里的英国选手参与,尽管他们热爱赛艇运动,但缺乏有竞争性的赛事让他们没有大多精进战术的动力。

如果一位选手赢得了比赛,他只不过打败了“邻居”,尽管后者可能会为错过奖品而懊悔,但并没有足够的动力为赢得下一场比赛付出非凡的努力。……如果没有牛津与剑桥一年一度的对抗赛,赛艇也不会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占据如此高的地位。

《舢板事务》

从《舢板事务》引用的内容来看,当时的报道对于这场“国际赛事”给予了略显夸张的评价:

想要引入竞争元素,这一点已经实现了。我们称赞这场国际比费,它是英美侨民间一系列赛事的开端,它之于上海的意义,就如同牛津与剑桥赛艇对抗赛之于英格兰的意义一样。

赛事竞争性的提升,激发了会员们的求胜欲。为了竞争比赛席位和更好的成绩,他们开始主动投入艰苦的训练,对于各项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专业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黄浦江和苏州河上,大大小小的赛艇比赛变得频繁起来,作为近代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报纸之一,1872 年的《申报》就曾在创刊当年几度报道赛艇赛事。

1872年5月15日,《申报》以《跑船跑人》为题描绘了外侨在黄浦江上赛艇的场景

1872年5月15日《申报》刊文《跑人跑船》

西人于江面至在浦东祥生码头一带斗驶舢舨。其船身小者仅阔二尺余而花样不同,五彩相杂。有一人打桨者,有四人鼓权者;逐风逐浪,捷如飞凫,出没烟涛,惊心动魄。并有八人共驾一舟者,则旗角骞霞,桨牙激雨,尤为奇变灵幻。视前古之木嬉水操,有过之无不及也。八人者须四点半钟方出江斗驶。

同年10 月28日,《申报》则报道了在苏州河上举行的赛艇比赛:1872年10月28日《申报》刊文《跑船小记》

于苏州河面,在石桥之西,齐集演驶以快夺得锦标之举。一点钟之时,则赛兵船之小者,旌旆飞扬,戈矛照耀,最足骇悦心神。一点半钟,则赛八人打桨之舟,共有两艘,激浪如飞,排桨连击。……两点钟过一刻,赛兵船之小舟。三点钟,赛四人打桨之船。三点三刻,赛一人打桨之船。胜者勇跃奔腾,波骇云诡,西妇顾而乐之,辄多所赏馈,以奖其能。盖即古人水嬉之遗意也。至四点半钟,所赛四人打桨之舟尚留余兴。

《申报》附刊《点石斋画报》也曾图文并茂地记录了外侨赛艇的情景:

《点石斋画报》之《赛船续述》

十六十七两日,在本埠老闸河中西人名之曰苏州河,自东迄西约三五里,赛时自二船以迄于四船六船不等,人则或三五焉或五六焉,以船配人,务求相称,惟并赛之船与人则大小多寡必相埒,无差池。尾随小火轮二艘竭火轮之力不能突过其前,则乱溅欧波处,正轻飞鹢首时,也如弦击剑,若风送鸢,虽曰嬉游,尔极能事。

从上述报道中不难看出,当时外侨在上海举办的赛艇比赛已形成了相对规范的竞赛体系和不俗的社会反响,项目划分、时间安排均井然有序,赛道上竞争激烈,赛场外观者如潮。

4

划船俱乐部亮相苏州河畔

尽管在成立之初,上海划船总会就曾提出应在苏州河或黄浦江边建造船库和码头,但受限于经费,这一想法未能在当时实现。在上海划船总会开展赛艇运动的初期,会员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船库,只能在新闸大王庙西面搭建的木棚里换衣履和休息。庙旁的高地上,还设有一处供外侨使用的观赛棚。

1875年,上游划船总会历经波折,终于在位于恒丰路桥附近的苏州河边建造了一座船库,用于停放、修理船艇。因当时的赛艇如《申报》中描述——“约有二三丈长。首尾锐而腰微阔”,与中国的舢板(木结构船)看上去相似,于是停放赛艇的场地就被上海人叫作“舢板厂”(“厂”字本义为“建有棚舍的空旷之地”),因而恒丰路桥旧时也因此被叫作“舢板厂桥”。1900年,上海划船总会将“舢板厂”转让给公共租界工部局,从对方手中以低价获得位于外白渡桥与乍浦路桥之间苏州河南岸的一块土地。此外,上海划船总会通过贷款获得4000两白银,修建新船库的计划列上了日程。

据《舢板事务》记载,新建的船库起初只是一个“朴实无华的建筑”,很快就跟不上会员们的使用需求。从1903年起,上海划船总会开始着手建造一座有规模的综合性划船俱乐部,担任设计的是当时著名的建筑事务所——英商玛礼逊洋行。

经过两年的筹划和建设,上海划船总会于1905年正式迁至新址,这便是如今依然坐落于南苏州路76号的划船俱乐部。这座建筑依苏州河而建,由船库、码头、健身房等体育设施,以及一幢设有11个房间的会所小楼组成。建筑整体占地约2.173公顷,设计风格折中,顶部为维多利亚风格,局部带巴洛克装饰,内部设有大型宴会厅、前厅,更衣室、盥洗室等功能用房也一应俱全。

20世纪初,苏州河岸的上海划船俱乐部

今天仍矗立在南苏州路76号的划船俱乐部原址大楼

5

“享利”——铁路工程师发现的新天地

尽管新建成的划船俱乐部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但黄浦江和苏州河日益繁忙的交通,使得航道条件越来越不适合比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划船俱乐部对于会员们的吸引力。毕竟,开展赛艇活动、为会员参与赛艇活动提供服务,才是划船俱乐部存在的核心价值。

事实上,在上海划船总会成员之间,关于“究竟应该在何处赛船”的争论由来已久。起初,比赛在黄浦江东岸进行。对于选手而言,河道水深浪急,影响赛艇操控,江面上来往不断的商船不可避免地带来安全隐患。与此同时,远距离观赛也给爱热闹的看客们造成诸多不便。早在1869年,就有上海划船总会委员提出:“应该更多地尝试去苏州河比赛,那将给划船运动带来更多进步。”

然而,当比赛转移至苏州河上进行时,相对平缓的水流的确对竞赛更有利,但狭窄弯曲的航道时常拥挤不堪,同样成了大麻烦。每逢赛事,苏州河的运输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不得不采取临时封闭航道的方式中断其他来往船只的通行。

正因为各有利弊,上海划船总会的办赛地点数次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之问转换。后来基本形成了春季赛在黄浦江举行、秋季赛在苏州河举行的惯例。与此同时,越来越频繁的安全事故引起了上海划船总会成员的重视。

据《舢板事务》记载,1903年,春秋两季比赛均因河道水流汹涌而被“摧毁”,三艘船艇遭遇严重事故。随后两年,日益繁忙的河道交通不时导致大型货轮与赛艇相撞,不幸事件反复重演。在经历种种安全事故之后,人们越来越坚信,如果未来的赛会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找到一条新的、不那么拥挤的航线。而上海划船总会关于依靠铁路另寻新航道的期待,终于在 1906 年成了现实。

《舢板事务》

在修建沪宁铁路的过程中,总工程师柯林森“发现”了位于昆山的青阳港——一个位于上海以西约45英里(1英里≈1.61千米),更适合赛艇和骑马的地方,被誉为 “东方的威尼斯”。铁路的通车,为外侨抵达青阳港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很快,这里便有了一个新名字——“亨利”(取英国著名赛艇活动举办地 Henley镇的谐音“Henli”中文即“亨利”)。

“亨利”的发现,为赛艇爱好者提供了一条更适宜比赛的内河航道,这里没有频繁来往的大型商船,也不易受到变幻莫测的潮汐和风向的影响。1900年,上海划船总会首次在青阳港举办了秋季赛。1913年,春季赛也首度移到这条新航道举行。此后,在“亨利”举办赛艇比赛成为了常态。除常规赛事外,上海划船总会成员还会发起一些从上海划至青阳港的超长距离“马拉松赛”。

《舢板事务》如此评价青阳港的重要性和带来的影响:

“亨利”航道的及时出现,满足了人们的迫切需要,为赛艇提供了很大帮助。如果没有这样的替代场地,当地的赛艇运动水平不可能达到后来的高标准。……这样的赛道,使得早期在上海举办的以“快乐划船”为主基调的赛艇比赛,变得更具有竞争性。甚至可以说,竞争有一点“残酷”了。

不过,外侨们觅得新航道的快乐,没能持续多久便戛然而止。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从那以后,赛艇赛事频繁地因战事和冲突被迫取消,上海划船总会也在硝烟笼罩之下,几度在关闭与重开之间挣扎。

在1941 年之前,部分“夹缝求生”的赛艇赛事仍有被记载。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各项体育活动全面停止,以英美侨民为主要成员的体育组织逐渐在上海消失,直至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部分外国商人回到上海,上海划船总会才又逐渐重新恢复运营。虽然不再如从前那般举办年度大型赛事,但因整体建筑及各项设施在战火中保存完好,上海划船俱乐部依日是外商聚会的重要场所,各类活动仍持续进行。

1949年,上海解放,欧美侨民陆续离沪,到1952年,面对会员人数不断减少的现实,上海划船总会在成立 89年后关闭。

6

从“看客”到“掌舵人”

从1863 年到1952年,在长达89年的历史中,上海划船总会几乎是外侨专享的乐园。不过,既然以“上海”为名而生,自然也对这座城市乃至中国赛艇运动的启蒙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赛艇以一种生活方式随外侨进入上海之初,这项跟中国民俗活动赛龙舟看起来颇为相似的运动,很快收引了中国人的兴趣。新鲜的面孔,热闹的场景,开放的水域,每逢上海划船总会举办赛事,总引得观众如潮。

《点石斋画报》以《西人赛船》描绘了当时外侨举办赛艇比赛的画面,并配文:

西人于春秋佳日,例行赛船之举……然而短棹双飞,疾若穿帘之燕,扁舟一叶,轻如狎水之鸥,出没于洪涛巨浪中,虽濡首沾裾而不悔,个中人固兴高采烈,而旁观者亦夹道欢呼,举国若狂焉。”从画作中可以看到,赛道两旁聚集着不少前来观赛的民众。

《点石斋画报》之《西人赛船》

随着上海划船总会的发展,少数中国船工进入总会工作,职责包括看管船艇、抬放船艇等。他们是最早一批“零距离”接触赛艇运动的中国人,后来也成为这项运动在上海发展的“种子”。1893年,在上海开埠 50 周年之际,一场中国龙舟与西方赛艇的竞渡在黄浦江上举行。这项带有表演性质的比赛后来成为一项传统活动,于每年端午时节上演,直至民国初年才停办。

对于中国赛艇而言,1901年或许是个值得记录的年份。在这一年的“黄浦杯”比赛中,来自上海和宁波的选手亮相四人艇比赛,引起了與论极大的关注。由此,中国赛艇真正从“看客”成为了参与者。

1903 年,上海划船总会的船工与游艇总会的船工进行了一场赛艇比赛。据《舢板事务》记载,其实从 1900 年起,上海划船总会的中国船工们已经开始每天清晨集体荡桨,有规律地组织训练。显然,参与类似的训练和比赛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对赛艇运动和现代体育俱乐部的了解,在推动项目发展和水平提升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1929年竞渡

进人20世纪30年代,上海划船总会进一步向中国人打开大门。1930年至1931 年,上海划船总会向中国的几所大学发出邀请并成立专项委员会,希望鼓励中国人,尤其是来自上海多所学院和圣约翰大学的学生,通过租借船艇和聘请教练的方式参加赛艇运动,并成为正式会员。然而,鉴于当时的动荡局势,学校均表示无法参加,这一提议也被迫搁置。

1932 年,上海划船总会收到了两份有关筹建划船俱乐部的咨询,分别来自闵行和杭州。中美合办的英文报纸《大陆报》(The China Press)在 1932年10月7日对此进行了报道:

如果计划得以实现,上海很快就会成立一个中国划船俱乐部,上海划船总会将会不遗余力地对此进行支持。中国运动员目前正忙着制定方案,希望在中国人中推广这项有益于健康的运动……如果该划船总会能成功建立,将成为中国划船运动的先驱……尽管西方的赛艇运动并不容易,但中国人有能力通过艰苦训练取得明显进步,预计他们将在几年内精通这项体育运动。

自1933 年开始,考虑到船艇进口需要缴纳高昂的运费和关税,上海划船总会在当地招募木匠,根据旧船艇的样式仿制新的船艇。从《舢板事务》中对上海划船总会 1937 年所拥有船艇的统计来看,“中国制造”已占不小比重,这使得中国人对赛艇器材制造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比赛成绩方面,在1935年举行的青阳港赛艇比赛中,来自两江女子体育学校的队伍表现亮眼,夺得双人艇第一名。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划船俱乐部最终未能如愿建成。直到 1953 年,上海军管会全面接管上海划船总会,中国人才真正成为中国赛艇运动发展的“掌舵人”,开启劈波斩浪的漫漫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划船俱乐部”迁址黄浦江西岸、徐浦大桥脚下。俱乐部始建于1956年,1958年5月正式成立。俱乐部现正积极筹备建立水上船艇爱好者俱乐部,开展游艇驾驶员培训,努力使俱乐部成为集训练、竞赛、休闲、培训为一体的体育中心。

原标题:《Exciting!黄浦江苏州河看赛艇,170年前就开始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