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华网: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一些高校不是不能查而是不想查

刘硕/新华网
2016-08-31 13:55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新华网长春8月31日新媒体专电,《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以下简称办法)9月1日起在全国各高校正式施行。由规范性文件上升为部门规章,足见教育部对学术不端行为整治的决心。

办法明确,高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作为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的“重灾区”,剽窃、抄袭、伪造等行为严重损害了高校的社会声誉,成为学术界的一颗毒瘤。因此,让高校作为整治主体切实发挥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近段时间以来暴露于公众视野的学术不端案例,大多数都是被外界揭发出来,相比之下,高校在揭发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时,往往都是“被推动”,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在处理阶段甚至不了了之。

学术不端屡禁不止的原因,与各高校片面追求数字指标,疏于对学术行为的监督检查不无关系。高校缺乏对学术不端行为严肃整治的主动性,除制度层面上不完善之外,更多的还是“护犊”心态占了上风。实际上,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一些高校不是不能查,而是不想查、不愿查,对学术不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新的规章能否真正发威,关键在于高校是否拿出决心和魄力“敢于对自己开刀”,在于高校是否对学术不端行为敢打、真打。在具体制度和执行细则设计上,高校应以更为科学、严谨、主动的姿态,与外界的监督形成良好互动,承担起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的主体责任。

(本文原题为《整治学术不端,高校要敢于对自己“开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