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山东农户三代为烈士守墓68年,浙江后人千里寻根欲迁墓回乡

澎湃新闻记者 姚似璐
2016-09-08 19:11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在沂南县大庄镇后土山村,有一座烈士的坟墓,村民刘长涛一家三代人一直守护在这里。

山东临沂市沂南县大庄镇后土山村的50岁农民刘长涛没想到,自己与父亲、奶奶三代人为浙江诸暨籍烈士方学守墓68年后,还能与烈士后人重逢。

“墓地离我们老房子800米。据奶奶回忆,当年那是华东野战医院的驻扎地,方学受伤后被送来救治,但还是因积劳成疾于1947年去世。”9月8日,刘长涛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1948年7月7日,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师为方学立了墓碑,不久其遗孀丁非来墓前祭拜了一次,并委托刘长涛奶奶代劳每年给坟墓除草添土。

“这个承诺一守就是68年,从奶奶到父亲再到我,每年清明和春节,我们家都会有人来墓前祭奠。”刘长涛告诉澎湃新闻,他86岁的父亲刘乃成一直希望能把方学烈士墓迁至烈士陵园,让他与战友安葬在一起,于是刘家人通过当地媒体寻求帮助。

8月中旬,家住浙江绍兴诸暨市浣东街道汤家店村的村民方刚看到了山东一家新闻网站关于方学墓地的报道。

方刚是方学的侄曾孙。他告诉澎湃新闻:“我小太公方学原名方益品,是曾祖父最小的弟弟,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后怕连累家人而改名。”1951年,方家人收到已改嫁的方学遗孀丁非寄来的一本烈士证,该证由浙江省军区颁发,证书上写着“方益品,一九三八年参加革命,于一九四七年元月因积劳成疾,为人民解放事业光荣殉职”等信息。

由于定居宁波的丁非未向任何人提及往事,也未与故人联系,方家人一直不知方学身葬何处。直到2013年底,方学、丁非的女儿从母亲处得知生父的身世后,辗转找到方刚,他才开始留意山东临沂有关墓地的新闻。

通过新闻上提供的联系方式,方刚与方学的女儿女婿联系上了刘长涛。8月31日,一行人驱车9个多小时赶到后土山村,在对比了丁非提供的照片和信息后,两边家属确认墓碑上刻的方学就是方益品。

“我们很想让小太公的遗骸重归故里。”方刚告诉澎湃新闻,但绍兴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若想将墓碑迁回绍兴烈士陵园,必须有确切史料证明方学就是方益品。

从中国抗战史研究学会会员、诸暨市作家协会会员杨福元处,方刚得知,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新四军战史编辑室编写的《新四军英烈志》书中提及了有关方益品的生平,方益品,又名方学,1938年1月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被分配到新四军游击支队工作,任参谋;后又任新四军第6支队第1团特派员、八路军第四纵队第5旅司令部侦察股股长、新四军第4师第11旅第31团第2营政治教导员、第11旅司令部侦察股股长;1945年11月第11旅编入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方学任纵队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47年因积劳成疾在山东病故,年仅31岁。

“目前我们正在联合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搜集更多材料,汇总后将报送沂南县民政局认证,一旦身份确定即可办理烈士迁墓手续。”方刚向澎湃新闻表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