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浙江医生参与发现寨卡病毒有效药物,论著被美国媒体专题报道

澎湃新闻记者 陆玫 通讯员 王家铃
2016-09-09 20:06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已在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疫情、但尚未有疫苗和相应治疗药物的寨卡病毒,近日有了重大医疗研究突破。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9日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获悉,该院派遣到美国国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学习的重症医学科医生徐妙,近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全球权威杂志《NatureMedicine》(《自然医学》)发表了一篇论著,称在6000多种备选药物库里找到了三类治疗寨卡病毒的有效药物。

医生徐妙。

今年3月起,徐妙所在的美国国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及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合作,共同研究治疗寨卡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在徐妙等人发表的论著中,阐述了发现的三类治疗寨卡病毒有效药物,包括:Emricasan(一种半胱天冬酶抑制剂),可以有效保护脑神经细胞免受寨卡病毒的损伤;Niclosamide(氯硝柳胺,可抗肠蠕虫)和CDK抑制剂(如PHA-690509),可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而且相互间有协同抗病毒作用。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对非洲型、亚洲型的和波多黎各型的寨卡病毒均有效。

8月29日,徐妙医生和美国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identification of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of Zika virus infection and induced neural cell deathvia a drug repurposing screen”(抗寨卡病毒感染及治疗其引起的神经细胞坏死的小分子药物的研究),以论著的形式在《NatureMedicine》上发表。

当天,《华尔街日报》以“Potential Zika VirusTherapies Identified by Researchers(研究者发现寨卡病毒的新治疗方法)”进行了专题报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也实时发布新闻“NIH collaboration helpsadvance potential Zika treatments(NIH合作研究寨卡病毒治疗新进展)”。同时美国和欧洲一些其它主流媒体也进行了相关报道:研究者不仅首次找到了治疗寨卡病毒的小分子药物,而且将所有的药物筛选结果存入一个开放型的PubChem资料库,与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共享,为寨卡病毒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寨卡病毒(ZikaVirus, ZIKV),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主要由埃及斑蚊传播。首先发现于1947年,原来只在非洲和一些南亚国家流行,引发的病症并不重,80%病毒感染者没有症状。但2015年起,寨卡病毒疫情在南美洲快速扩散,巴西甚至出现超过4100例新生儿小头畸形。

据公开报道,近期寨卡病毒病例在新加坡激增,截至9月7日,病例数达到283例。今年2月,我国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确诊发现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据《钱江晚报》9月9日报道,徐妙在回复记者的电子邮件中表示:“我们的这篇文章只是一个新开端,这些药物还要经过动物和临床试验后,才有可能最终用于寨卡病毒的治疗,所以我们还在继续努力。”三类有效药物中最有可能进入临床的是Niclosamide,这是个老药,FDA批准的,上市已50多年,不存在专利问题。这个药物如果在美国用于临床寨卡病毒治疗,国内也应该很快能用上。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