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政法公号“长安剑”为何走红:“在大是大非上从不失语”

澎湃新闻记者 邢丙银
2016-09-24 09:58
来源:澎湃新闻
法治中国 >
字号

“长安剑”的语言尊重权利、约束权力,强调“边界”。 东方IC 资料

《雷洋案涉事民警被立案侦查究竟是谁的胜利?》、《跨越这张“废纸”,南海绝不会成为中国崛起的“难海”!》……这些在网上盛传的文章,均来自长期名列时政法治新媒体榜单前列的公号“长安剑”。

9月23日下午,在“长安剑” 微信公众号周年庆座谈会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说,它在具体的司法案件、公安执法、民事纠纷和经济纠纷中,不同社会阶层出现认知差异时,做好了释疑解惑工作,聚同化异,弥合社会撕裂。

“长安剑”成为国内时政自媒体的“爆款”,为多人所知的节点之一是2016年春节香港旺角事件发生时。

“长安剑”编辑王梦婕说,2016年农历年的正月初四,他们的编辑在投稿邮箱里,发现了一封信,题目叫《致香港“回归一代”:请回望这片被你无视的土地》,洋洋洒洒数千字,署名是“四位内地年轻人”。

“近年‘内港摩擦’增多,‘港独’抬头,报道、评论很多,但从来没有一篇文章用两地青年的视角去彼此平视、对话过。发,还是不发?会不会有风险?春节期间谁看?”王梦婕回忆,“也犹豫过,讨论过,但最终决定全文刊发。因为,它说出了我们一直想对香港说的话。”

文章面世后的反响,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公号后台、投稿邮箱,几乎被来信淹没。

“尤其令我们感动的是,里面有近1/3是香港青年的来信,他们用繁体字、不那么流畅的表达,来告诉我们这封信有多重要,他们有多愿意与内地青年携手并进,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新华社对此发文,题为《点赞,为有话好好说》。

“微信公号无一不在追求‘爆款’文章。我们并不刻意追求爆文,但无论“南海仲裁”闹剧还是‘九二共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长安剑’从不失语。”王梦婕说。

座谈会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微信公众号“长安剑”微传播评估报告》。祝华新说:“尊重法治是13亿中国人的共识,不存在有违法治的‘舆论特区’或‘舆论飞地’;但在具体的司法案件、公安执法、民事纠纷和经济纠纷中,不同社会阶层会出现认知差异,需要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寻求‘最大公约数’,聚同化异,弥合社会撕裂。”

祝华新分析,传统政治术语包括权力至上、管制思维,属“深红话语”。基层老百姓的语言是爱憎分明的“黑白话语”,逻辑的优先顺序依次是“情、理、法”,而不是“法、理、情”。

“而‘长安剑’的语言则是尊重权利、约束权力,强调‘边界’——政府公权力的边界,公民私权的边界,官民良性互动。”祝华新将之称为法治思维的“淡蓝话语”,打造开放、包容、克制、自信的“治理者话语”。因而成为法治故事的叙说者、法治信念的播种者、法治中国的一小块基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