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直觉是信念还是表象

2021-11-14 15: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直觉是信念还是表象

甄晓英 曹剑波

作者简介:甄晓英,甘肃庆阳人,兰州城市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实验哲学;曹剑波,湖南益阳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当代西方知识论、实验哲学等。甄晓英,兰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曹剑波,厦门大学哲学系 福建 厦门 361005

人大复印:《外国哲学》2017 年 07 期

原发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 20172 期 第 146-151 页

关键词: 直觉/ 信念/ 表象/ 耻辱/ 分析哲学/

摘要:直觉信念论主张,直觉是信念或相信的倾向;直觉表象论主张,直觉是理智表象。反信念论者质疑直觉与信念之间的对应性;反表象论者质疑“理智表象”概念的合理性。分析哲学广泛使用直觉作为证据,并自诩概念的清晰性与严密性。然而,这两种相互竞争的直觉理论表明,在直觉本质的问题上,还没有可接受的共识。兼容论主张直觉是相信的倾向与直觉是理智表象可以相互兼容。兼容论可以用来消除分析哲学的这个耻辱。

把直觉作为证据不仅在当代分析哲学中十分普遍,而且在全部哲学,乃至其他所有学科中也十分普遍。自苏格拉底时代起,直觉证据就被作为最常用的一种证据。哲学擅长刨根问底,分析哲学更是标榜自身概念的清晰性与严密性,然而却对直觉的本质是信念、相信的倾向,还是表象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这不能不说是分析哲学的一个耻辱。

一、直觉信念论

根据直觉的本质是否是信念的,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直觉是信念的(doxastic)和直觉是非信念的(non-doxastic)。

以因瓦根(Peter van Inwagen)、刘易斯(David Lewis)、路德维希(Kirk Ludwig)、戈德曼(Alvin Goldman)、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索萨(Ernest Sosa)等为代表的信念论者认为,直觉是一种特殊的信念或相信的倾向。S有直觉p,就相信p,或者倾向于相信p。直觉是一种信念或相信的倾向可表述为:“在哲学的使用中,‘A有p的直觉’是真的,只有在A相信或(有意识地)倾向于相信p。”①信念论者对直觉本质的看法有两种:(1)直觉是信念;(2)直觉是相信的倾向。

1.作为信念的直觉

刘易斯认为直觉就是信念,他说:“我们的‘直觉’只是意见;我们的哲学理论是一样的。有些是常识的,有些是复杂的;有些是特殊的,有些是普遍的;有些被更坚定地持有,有些则不太坚定地持有。然而,它们都是意见……”②

直觉是意见,而意见都是持有者所相信的,因此直觉是信念。刘易斯的观点可以解释为:

I1:S有直觉p,当且仅当S相信p。

为什么要把直觉与信念等同,或者说,为什么要采用I1呢?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出于经济原则。如果直觉是信念,那么就不必接受新的心理状态,不必把直觉当作其他心理状态了。另一种可能的原由是出于日常观察。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认为,直觉与信念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有直觉p,就会相信p。然而,批评者认为,在悖论中,人们通常会有某种直觉,却不会同时相信所有的悖论命题。例如,在米勒·莱尔错觉(Müller-Lyer illusion)中就是如此。人们可能重复量过米勒·莱尔错觉图的上下两条线段,发现它们是一样长的,这使我们不再相信其中的一条比另一条长,然而我们的直觉仍会得出一条比另一条长。批评者因此认为,这表明直觉是独立于信念的,直觉p不是相信p的充分条件。而且,批评者认为,人们常有某种信念,却不一定会有相应的直觉。例如,我们相信某个理论是真的,相信某个数学或逻辑命题是一个定理,相信某人饿了或者某人正在说话,却不拥有任何直觉。这表明相信p不是直觉p的充分条件。

很多心理学家和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哲学家提出了一种有限制的直觉信念论,他们主张,直觉是无意识或无反省的非推理的信念。这种直觉观可以解释为:

I2:S有直觉p,当且仅当S形成信念p不是有意识地从其他信念中推出来的。

在I2看来,通过有意识的推理获得的信念不是直觉。批评者认为,按照这种直觉信念论,一方面,非推理的知觉信念、记忆信念和内省信念都是直觉。另一方面,这种理论仍存在有像I1一样的理论困境,即有直觉p却不相信p。虽然可能通过进一步限制来规避前一个问题,但是后一个问题却不那么容易规避。

路德维希(Kirk Ludwig)提出了另一种信念论直觉定义:

I3:S有直觉p,当且仅当S形成信念p完全建立在与p相关的概念能力上。③

的确,对I1和I2的批评,不能用到I3,而且反省、记忆或知觉也没有被当作直觉。这表明,路德维希的直觉定义更加合理。然而,如果所谈论的问题的概念不是矛盾的,这种直觉定义可能意味着直觉是不可错的,这与直觉是可错的事实矛盾。即使直觉是不可错的,如果S错误地拒绝构成悖论中的一个命题p,似乎仍与I3矛盾,因为S仍有直觉p。此外,只有少部分直觉基于概念能力,“存在有许多典范的直觉不是概念能力的产物”④,例如,道德直觉(以及其他规范直觉)、语言直觉、现象学直觉、本体论直觉、模态直觉、数学直觉等,都不是概念的,都不来源于概念能力(conceptual competence)。

2.作为相信倾向的直觉

因瓦根认为,直觉是一种相信的倾向。他说:“我们的直觉只是我们的信念——在某些案例中或许是使某些信念吸引我们的倾向,是‘促使’我们朝向接受某些命题而不使我们完全接受它们的倾向。”⑤戈德曼也说:“我把直觉——即直觉状态——看作是认知的、自发的判断。它们要么是信念,要么在没有其他独立信息否决它们的情况下能够产生信念。我认为是后者,即推动信念产生的状态。”⑥威廉姆森虽然主张直觉信念论,但是仅仅把直觉当作一种潜在的相信倾向,而非实现了的信念。他以米勒·莱尔错觉为例加以说明。乍看起来,在米勒·莱尔错觉图中,上方线段比下方线段长,然而实际上却相等,只是箭头方向不同而已。这个错觉图会使人倾向于去相信“上方线段比下方线段长”,不过,相关的知识会帮助人们拒绝相信这个错觉。威廉姆森因此说:“尽管我们被诱惑相信米勒·莱尔错觉图中一条线段比另一条长,但是当我们知道更好的答案时,我们会拒绝这个诱惑。”⑦威廉姆森还说,直觉会使他对天真的完备性公理(the naive comprehension axiom)产生相信的倾向,但他会抵制这一倾向,他说:“……我有意识地倾向于相信天真的完备性公理,但是我抵制这一倾向,因为我知道更好的。”⑧他们的观点可以解释为:

I4:S有直觉p,当且仅当S倾向于相信p。

如果相信的倾向是一种命题的态度,那么这种定义将允许直觉是命题态度。与把直觉当作信念不同,它允许存在没有信念的直觉。然而,由于它没有限制倾向的性质或来源,因此太宽泛了。而且由于倾向是一种潜能,任何可形成信念的方式都可能产生相信的倾向。通过感官,就可能相信感觉到的东西;通过内省,就可能相信内在的感受;通过推理,就可能相信推理的结果。形成这些相信倾向的东西,都不是来自直觉。此外,I4蕴涵某人相信p无法用有直觉p来解释,甚至暗示直觉无法作为证据,因为相信的倾向不是信念。

为此,索萨提出了限制版的相信倾向的直觉观。他认为,直觉是认知主体单纯基于理解能力而产生的信念或相信的倾向,是不依赖任何推论、知觉、记忆、证词、内省的。他说:“在理性上,S直觉到p,当且仅当S的直觉被吸引同意p可以被S辨别能力中的一种(认知能力或德性)所解释。这种辨别能力不依赖内省、感知、记忆、证词或推理(总之,不会依赖超过理解给定命题所需的任何东西),却能把他理解得足够好的内容区分开来,能把模态上强的(必然真的或必然假的)某个分支上的真从假中区分开来。”⑨他还曾给直觉下了一个定义:“在t时,S有p的直觉,当且仅当:(a)在t时,如果S仅仅足够充分地理解了命题p(没有相关的知觉、内省和推理),那么S就会相信p;(b)在t时,S确实理解了命题p;(c)命题p是一个抽象的命题;(d)在t时,S正在思考命题p(亲自的而不只是通过描述获得的)。”⑩虽然索萨既赞同直觉是一种信念,也赞同直觉是一种相信的倾向,但是从他的思想发展及他强调的观点看,他更赞同直觉是一种基于理解的相信倾向。索萨的观点可以解释为:

I5:S有直觉p,当且仅当S仅仅基于理解p而倾向于相信p。

批评者认为,这种直觉的定义表明,直觉发生在相关的有意识的心理状态中,这会导致很大的矛盾性。某人可能有直接的内省知识即某人有直觉p,然而此人却没有这种直接的内省知识,即关于某人基于纯粹理解而去相信的知识,尤其是此人处于非活动的倾向时。这与人们通常对直觉的理解或心理学家对直觉的理解不同,因为后者强调直觉的非意识性。

在最短时间内

饱览人类知识精华

最新106册

《牛津通识读本》

长按二维码了解

二、直觉表象论

以比勒(George Bealer)、普斯特(Joel Pust)、胡莫(Michael Huemer)、丘德诺夫(Elijah Chudnoff)、丹西(Jonathan Dancy)等为代表的直觉表象论是非信念直觉论的主要表现形式。表象论者认为,直觉是非信念的,是一种先于信念的表象;直觉是事物向认知者的呈现,S有直觉p,就是p对S来说看上去是p;人们可以有某种表象(即直觉),却不相信或不倾向于相信它。表象论者强调直觉是一种不能还原为其他精神态度的特殊的精神状态(sui generis mental states),是一种理智表象(intellectual seemings或appearances),具有特殊的现象学特征。作为表象论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代表,比勒对直觉表象论作了系统的论述。在比勒看来,直觉不是信念,而是一种理智表象,一种理智上“看上去如此”的经验,具有必然性,“在t时,S理性地直觉到p,当且仅当在t时,必然的p向S理智地呈现”(11)。比勒认为,作为特殊精神状态的直觉,其基本特征有(12):

首先,直觉是一种不可还原的精神状态,“直觉是一种特殊的、不可还原的、自然的命题态度。它是短暂发生的,而没有特殊的‘光亮’或其他‘积极的’特质。”

其次,直觉是一种表象,是“看上去如此”的经验,认知主体关于p的直觉就是p向认知主体呈现。当我们说到直觉时,“我们并不是指一种神奇的力量或内在的声音或特殊的灵光或任何其他神秘的才能。当你有A的直觉时,A就对你呈现(seem)。在这里,‘呈现’不是作为一种提醒注意的或‘避免做正面回答(hedging)’的短语使用,而是作为一种真实的意识片段的短语使用。例如,当你第一次考虑德摩根定律时,通常它看起来既不真也不假;然而,经过片刻沉思后,会出现:它现在看起来为真。”(13)直觉与猜测和预感这些精神状态不同,猜测和预感都不是表象。“在现象学上,猜测更像选择,它们明显不是表象。预感类似于单纯被引起的、无基础的确信或非推理的信念,它们也不是表象。”猜测和预感都可能被有基础的信念所取代,而“表象不是这样,无论是理智表象还是感性表象:它们都不会自动地被有基础的相反的信念所取代。”在这里,比勒强调直觉表象的稳定性和不变性。

最后,直觉所呈现的内容具有必然性,理性直觉表征必然命题。直觉是理性的或先验的,而不是感觉的或物理的,“直觉是一种理智表象(seeming);感官知觉是一种感性表象。”因此,“直觉”更合理地说应该是“理性的直觉”或者“先验的直觉”,而不是物理的直觉。理性的直觉具有必然性,它“作为必然性而呈现出来:它这样呈现而不是那样呈现”,“如果x直觉到P,那么对x来说似乎是P,也必然是P”。像“如果P,那么非非P”这样的理性直觉,本身就是必然的,其他的情况不会向我们呈现,必定是“如果P,那么非非P”。

在《直觉作为证据》一书中,普斯特发展了比勒的直觉理论。在赞同直觉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的基础上,她提出了描述直觉所必备的8个特征(直觉是一种精神状态;与信念不同;是当下(occurrent)的或偶然发生的(episodic);是可错的;不是有意识推理的结果;与知觉和记忆不同;直觉有程度的差异;理性直觉包含了某种程度的必然性)。虽然普斯特与比勒、邦久(Laurence Bon Jour)、索萨等一样,都认为直觉到的内容是必然的真理,但与比勒不同,普斯特反对直觉要求当下就意识到作为其内容的命题必然为真,她说:“S对p有一种理性的直觉,当且仅当(a)在考虑p时,S有一种纯粹的理智经验p;而且(b)在t时,如果S考虑p是否必然为真时,那么S将有必然p的那种纯粹的理智经验。”(14)刘易斯(David K.Lewis)、因瓦根、科恩布里斯(Hilary Kornblith)、温伯格(Jonathan M.Weinberg)、阿姆斯特朗(Walter Sinnott-Armstrong)等人则认为直觉到的内容不必是必然的真理,概念能力也不是定义直觉的必要条件。正如前文所说,只有少部分直觉是基于概念能力的。

比勒和普斯特的直觉表象论可以解释为:

I6:S有直觉p,当且仅当p向S呈现(itseems to S that p)。

这种直觉定义适合心理学的工作,然而却不足以区分有命题内容的记忆或内省的表象,而且,如果知觉经验构成了合适的表象p,那么就有知觉的直觉。一种有限制的说明是:

I7:S有直觉p,当且仅当p向S理智地呈现。

然而,有学者主张哲学直觉与其他学科的直觉不同。例如,比勒认为哲学研究主要依赖“先验的直觉(a priori intuitions)”,而科学思想实验引发的则是“物理的直觉(physical intuitions)”,后者不同于前者在于前者是必然的,而后者不是。(15)为了区分这两种直觉,可加以更强的限制,即:

I8:S有理性的直觉p,当且仅当必然的p向S理智地呈现。

三、直觉兼容论

当代著名知识论学家、德性知识论的开创者索萨教授是方法论哲学直觉主义的坚定捍卫者。从他对直觉的多变看法就可以得知,哲学界对直觉的看法并没有统一。前文已经指出,索萨既赞同直觉是一种信念,又赞同直觉是一种相信的倾向。这表明,他主张直觉信念论。然而,他还认为,直觉是“一种特殊的理智表象”(16),“直觉最好被理解为理智表象或引人注目的东西。”(17)这表明,他也主张直觉表象论。那么,直觉的本质是什么呢?信念论与表象论,谁才是解释直觉本质的更合理的理论?

1.对直觉信念的批驳与辩护

直觉信念论的反对者认为,直觉不同于信念或相信的倾向,理由有二。一是,如果直觉是信念,那么直觉到p就一定会相信p,然而,这与关于悖论的直觉矛盾,因为虽然我们经常能直觉到悖论的相关命题,但是却并不会同时相信这些命题。索萨用沙丘悖论对此作出了说明。在沙丘悖论中,有两个命题:(a)从沙丘上拿走一粒沙子不会影响沙丘的存在;(b)完全没有沙子的地方没有沙丘。这两个抽象命题都是直觉的合适对象,只要理解了它们,就会相信它们中的每一个,而不需借助感知、内省或推理。我们可以直觉到(a)和(b),但是“即便连锁推理迫使我放弃相信(a)或(b),然而每个命题对我而言仍然保持了直觉正确性的理智呈现”(18)。二是,信念具有理由敏感性,而直觉却没有。在反直觉信念论者看来,认知者是否有某个信念,以是否有相信的理由为依据,当理由发生变化,是否相信也可能会变化,因此信念对相信的理由具有敏感性;直觉与知觉则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再现,是认知对象直接呈现在认知主体的头脑中,对证据不具敏感性,比信念要更“顽固”。比勒说:“直觉必定不同于信念,因为信念不是表象,而直觉却是。例如,存在有许多我相信(因为我看到过证明)的数学定理,然而它们没有向我呈现出真,也没有向我呈现出假,我没有关于它们任何一方的直觉。相反,尽管事实上我不相信集合论的天真的完备性公理是真的(因为我知道集合悖论),然而,我却有它是真的直觉,而且这种直觉仍然向我呈现。”对米勒·莱尔错觉图,比勒也是这样看的,他说:“尽管事实上我不相信两条线段的一条比另一条要长(因为我已经量过它们),但是两条线段的一条比另一条要长仍然向我呈现。”对这些案例,在比勒看来,“在每个案例中,尽管信念相反,表象却不变。”与直觉相比,信念的可塑性更强,“信念是高度可塑的,直觉却不如此。对于几乎任一一个你相信的命题,权威、哄骗、恐吓等可能非常容易地巧妙引入某种怀疑,并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可能短暂地降低你相信的程度。然而,纵使有,这些手段也很少降低你直觉的强度……很明显,作为同类,直觉天生比相关的信念更能抵抗这些影响。”(19)这表明,纵使主体S不相信p,S也可能有p的直觉,而且S可能相信p而没有p的直觉。

那么,直觉信念论因此就是错误的吗?我们认为不能,理由是,纵使直觉在悖论中不成立,也只能得出结论说“直觉是一种信念”是错误的,而不能说“直觉是一种信念或相信的倾向”是错误的。况且,以连锁推理迫使我们放弃相信沙丘悖论的某个命题,但并不会因此让我们放弃所有命题,而且不能因此让我们放弃我们相信的命题来自直觉。推理与直觉作为信念的不同来源,都可以产生信念,故而有来自推理的信念和来自直觉的信念。因此,反直觉信念论者主张“直觉不同于信念在于前者对证据不敏感,后者对证据敏感”,其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有来自直觉的信念。再者,即使经过长期的训练,人们的原始认知倾向难以改变,但直觉并非不能改变,只是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规律的环境而已,而且,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压制这些难以改变的原始倾向,形成正确的信念。此外,由于“倾向”可以表示潜能,而对于“倾向”是否存在并没有公认的可靠的评估标准,因此要驳倒“直觉是一种相信的倾向”是很难的,要驳倒“直觉是一种信念或相信的倾向”则更难。以比勒为代表的直觉表象论者虽然主张“直觉不是一种相信的倾向,或者一种伴随‘光亮’或某种其他‘积极的’特质的相信倾向”(20),然而,在批驳“直觉是一种信念或相信的倾向”时,他们通常会犯两个错误:一个是把“直觉是一种信念或相信的倾向”等同于“直觉是一种信念”或“直觉是一种相信的倾向”;另一个是否定“来自直觉的信念”的合法性、独立性,认为当“来自直觉的信念”与“来自推理(或经验、权威、哄骗、恐吓等)的信念”对立时,就应该放弃前者,认为前一种信念必须依赖后一种信念的裁判。

2.直觉表象论的批驳与辩护

威廉姆森和卡普兰(Herman Cappelen)都质疑对照“知觉表象(sensory appearances)”概念而创造的“理智表象(intellectual appearances)”概念提法的合理性。威廉姆森认为,在理智表象中,“任何伴随的意象都是无关的”,“对我自己来说,除了在意识上倾向于相信葛梯尔命题外,我没有意识到任何理智表象。类似地,除了在意识上倾向于相信天真的完备性公理外,我自己没有意识到任何理智表象”(21)。卡普兰也说:“当我把知觉表象中的感觉部分拿走,并用理智代替后,剩下我能理解的就没有什么了。”(22)卡普兰反对直觉表象论,认为直觉表象论会产生两个难解的问题:(1)如何确定哲学家群体在作出哲学直觉主张时伴随有这种表象?(2)纵使的确伴随有这种表象,如何确定这种伴随是有效的还是无意义的?卡普兰诉诸自己对集合论公理和葛梯尔思想实验的经验,认为他从来没有产生过这类特殊的心理现象。(23)通过否认“理智表象”概念提法的合理性,反直觉表象论者因而否认直觉是一种理智表象。

我们反对威廉姆森和卡普兰等人对“理智表象”概念的质疑,赞同丘德诺夫所说的“直觉是经验”,认为直觉虽然类似知觉,但是研究的对象不同,“在使我们意识到它的主题方面,在使我们获得知识的处境上,直觉宣称是、有时的确是与感官知觉类似。”“直觉经验可能包含感官经验,然而它是一种独特的经验”,“直觉的主题不是感官知觉的主题。”(24)直觉不同于知觉在于表象的内容不同。直觉的表象是理智表象,知觉的表象是知觉表象。知觉表象展现的对象是具体事物,理智表象展现的对象是抽象实在,不能混淆。例如,理智表象不能展现“稻花飘香”;知觉表象不能展现“两圆相交,最多有两个交点”(25)。“感官知觉的主题包括具体的实在,不包括抽象的实在。”“直觉的主题包括抽象的实在,不包括具体的实在。”(26)作为直觉认识对象的抽象实在包括共相、命题、数字、功能、集合、自由、正义、美、合理性等。“直觉意识的对象有诸如属性和功能”(27),除了数外,直觉的对象还有“自由、美、合理性、正义等”(28),“直觉是确证的来源,特别是关于诸如数、形、自由、真理和美这类抽象问题的信念的确证来源。”(29)具体事物与抽象实在不同。具体事物包括固体、液体、气体、颗粒、有机体等,有时空位置,处于因果关系中。与此不同,抽象实在没有时空位置,不处于因果关系中。“抽象的实在包含着非时空的和无因果的必要性、规范性、无限性和抽象性。数学、形上学和道德学研究抽象实在。具体的实在中包着时间的和/或空间的和/或在因果上有效的偶然性、非规范性、有限性和具体性。物理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研究具体实在。”(30)

我们赞同直觉是对抽象对象的直接呈现,是直接把握抽象对象的能力,并认为:直觉判断与知觉判断一样,是把认知结果直接呈现在意识中而不呈现其过程,其运行不依赖工作记忆,具有非推论性;直觉过程与知觉过程相似,不需要意识层面的推理;作为理智表象而存在的直觉,既不同于信念,又不同于知觉表象。我们主张直觉兼容论,主张直觉是相信的倾向与直觉是理智表象可以相互兼容,因为“一种直觉的表象p可能成为相信p的证据基础”(31)。然而,由于表象是先于信念的,因此表象论与“直觉是一种信念”相矛盾。直觉兼容论可以消除分析哲学在直觉本质上莫衷一是的这个耻辱。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师生对本文的意见与建议!)

注释:

①Herman Cappelen,Philosophy without Intuitio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84.

②David K.Lewis,Philosophical Papers(Vol.1),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p.x.

③Kirk Ludwig,“The Epistemology of Thought Experiments:First Person Versus Third Person Approaches”,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2007(31):135.

④David J.Chalmers,“Intuitions in Philosophy:A Minimal Defense”,Philosophical Studies,2014(171:3):536.

⑤Peter van Inwagen,“Materialism and the Psychological-Continuity Account of Personal Identity”,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1997(11):309.

⑥Alvin Goldman,“A Priori Warrant and Naturalistic Epistemology”,,1999(33:s13):20.

⑦⑧(21)Timothy Williamson,The Philosophy of Philosophy,New York:Routledge,2007,p.216,p.217,p.217.

⑨(16)Ernest Sosa,A Virtue Epistemology:Apt Belief and Reflective Knowledge(Vol.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61,p60.

⑩Ernest Sosa,“Minimal Intuition”,in Michael R.De Paul and William Ramsey(eds.),Rethinking Intuition: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on and Its Role in Philosophy Inquiry,Lanham/Boulder/New York/Oxford:Rowman & Littlefied Publishers,1998,p.259.

(11)普斯特的概括。Joel Pust,Intuition as Evidence,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2000,p.36.

(12)(19)George Bealer,“Intuition and the Autonomy of Philosophy”,in Michael R.DePaul and William Ramsey(eds.),Rethinking Intuition: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on and Its Role in Philosophy Inquiry,Lanham/Boulder/New York/Oxford:Rowman & Littlefied Publishers,1998,pp.207-210,p.208.

(13)比勒主张,直觉必须“经过片刻沉思后”才会出现,这与“直觉没有有意识的推理”矛盾,因此是我们所反对的。

(14)Joel Pust,Intuition as Evidence,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2000,p.39.普斯特认为,理性直觉必须有“在考虑”这个条件,这也是我们所反对的。

(15)George Bealer,“Intuition and the Autonomy of Philosophy”,in Michael R.DePaul and William Ramsey(eds.),Rethinking Intuition: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on and Its Role in Philosophy Inquiry,Lanham/Boulder/New York/Oxford:Rowman & Littlefied Publishers,1998,p.165.

(17)Ernest Sosa,“Intuitions:Their Nature and Probative Value”,in Anthony Booth and Darrell Rowbottom(eds.),Intuitio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p.47.

(18)Ernest Sosa,“Minimal Intuition”,in Michael R.De Paul and William Ramsey(eds.),Rethinking Intuition: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on and Its Role in Philosophy Inquiry,Lanham/Boulder/New York/Oxford:Rowman & Littlefied Publishers,1998,pp.258-259.

(20)George Bealer,“On the Possibility of Philosophical Knowledge”,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1996(10):28,n.6.

(22)Herman Cappelen,“Replies to Weatherson,Chalmers,Weinberg,and Bengson”,Philosophical Studies,2014(171):595.

(23)Herman Cappelen,Philosophy without Intuitio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117.

(24)(25)(26)(27)(30)Elijah Chudnoff,Intu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pp.226-228,p.50,p.11,p.223,p.11.

(28)Elijah Chudnoff,“Intuitive knowledge”,Philosophical Studies,2013(162):376.

(29)Elijah Chudnoff,“What Intuitions Are Like”,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2011(82:3):625.

(31)Robert Audi,“Intuition,Inference,and Rational Disagreement in Ethics”,Ethic Theory Moral Practice,2008(11):478.

原标题:《直觉是信念还是表象》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