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3亿人在B站看纪录片,为什么?

2021-11-15 12: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牧雨|编辑:小nine|校对:张劳动

一部纪录片、一位创作者、一位观众的当代性来源于朝向他人、其他媒介和历史经验时,一种弹性而非封闭的对话状态。敞开的交流既是当下纪录片鲜活的影像底色,也是谋求发展的必要努力。然而在线下时空日益脆弱的当下,纪录片制作艰辛的同时也难以抵达观众。流媒体借此机会渗入日常生活缝隙,形塑技术与文化的关系的同时,为纪录片和视频平台发展带来巨大的时代机遇。

2021年11月13日,B站以“记录即有光”为主题的纪录片发布会就是一次沟通观众、创作者、投资者与传播者的成功尝试:“暗室灯计划”将大力扶持纪录片行业人才,注重知识内容的21部纪录片即将上线,其中不乏《人生一串》《但是还有书籍》等热门经典作品续集的身影。

网络社群连接创作者与观众

从记录大历史瞬间的《新闻简报》到讲述百姓日常的《生活空间》,纪录片在国人的心中并不陌生,纪录片也以真实性打动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很多由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会在荧幕上呈现,这其中,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播出的《毛毛告状》,下集播出时收视率一度飙升到36%,但随着虚构类型的电视作品层出不穷,观众的选择也变得多样,中国电视纪录片收视率的低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

直到2012年开播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国》的出现,让纪录片重新走进了大众视野和讨论范围。人们在街头巷尾以讨论纪录片为乐,另一方面,《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优秀作品仍是天上偶尔闪现的繁星,只是孤例,难成星空。

互联网在这个十年的介入,为纪录片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同可能,依托新的媒介技术建立的视频网站为中国纪录片开辟了令人兴奋的新场域。网络视频平台不只是电影市场或电视平台的补充,更会反输传统的卫视频道。以2017年的纪录片《寻找手艺》为例,这部素朴却宝贵的纪录片被十几家电视台拒绝后投放在了B站,借助B站的社群互动和话题发酵,引起了广泛关注后又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等电视平台播放。

其实,早在《寻找手艺》前的2016年,央视出品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就出现了“站外开花站内香”的现象。对于纪录片从业者来说,作品是自己辛苦的陈酿,而酒香最怕巷子深。一部纪录片和一本书一样,总在等待观看,渴望交流。如果线下总有距离的障碍,那线上何尝不能作为另一种抵达。

对于传统的纪录片制作而言,哪里有对纪录片的需求,那里就有纪录片的发行市场。对于新兴的网络纪录片制作而言,哪里有对纪录片的需求,那里不仅会有纪录片的发行市场,还有纪录片的放映、传播、互动与再生产。

在B站,看纪录片不单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更是一个持续的事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弹幕。2019年的中国网络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纪录片已经进入了“网生时代”,网络制作和网络播放的形式将会给纪录片带去更多可能。

弹幕就是“网生时代”纪录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即时评论,也是情感交流的副文本,将观影和创作连接成一个完整文本,在此之上建立的情感认同又会影响作品的生产,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反馈与创作回路。B站自制纪录片《人生一串》是B站纪录片榜第一名,前两季播放量双双破亿。其主创团队不仅在视频评论与观众互动,还将弹幕视作了解观众想法的活档案,用于改进后续创作。不仅如此,B站还为纪录片主创团队提供直播交流的机会,依托线上互动打造的广泛口碑,成功在线下开设同名店铺。这些在以前单向的传统放映中都是难以实现和想象的尝试,为难以盈利的纪录片市场化体系提供了参考。

对于纪录片从业者而言,完善的制作发行体系是纪录片面世的重点,但最宝贵的往往还是观众对作品的认同。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的弹幕和评论里有一位让人印象深刻的用户,他在看完第一集之后截了一百多张图,只为整理出主人公身后出现过的所有书的书名,并分享在评论和弹幕里。对于作品而言,没有什么比好好观看,更加重要。

从娱乐化走向知识化的Z时代纪录片

B站与年轻人在互相认同与共同成长中哺育出新的联系——走向知识化的纪录片。从B站在2016年被无数弹幕“刷爆”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看到方向开始,“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纪录片”不仅是内嵌于B站运转轨迹的目标,更是B站带领互联网从娱乐化走向知识化的共舞节奏。

纪录片人文关怀的种子在2017年纪录片“寻找计划”发布后开始在B站生根发芽。2018年,B站自制的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席卷网络味蕾。2019年,B站与国家地理合作的《未至之境》收获国际奖项提名。2020年风起云涌,B站在动荡中挖掘纪录片的魅力和潜能,《人生第一次》和《在武汉》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不平常,《但是还有书籍》用阅读抚慰心灵。其中,《但是还有书籍》上线后第二天就在豆瓣创下“年度国产人文类纪录片最高开分”和“下半年国产纪录片最高开分”,并获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此后,2021年的《小小少年》又创佳绩,获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正如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在此次发布会上的表示,“对于B站来说,纪录片是我们的终身事业。它是B站知识内容的旗帜,是B站内容价值观的体现,更是B站作为文化品牌的核心拼图。”这些纪录片无一例外都是触及人心的诚意之作,而被感动的B站观众,78%都属于互联网浪潮中成长起来的Z时代年轻人。

浪潮奔涌之处,有宝藏,也有迷雾,而学习就是点亮复杂世界的自性之光。Z时代的年轻人尊重知识,并且更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为了满足Z时代多样化的需求和开阔的眼界,B站与BBC Studios、Discovery等海外厂牌的合作也在持续深入,通过项目合作开启内容共制,学习海外纪录片的制作经验。从购买、投资、参与制作的生产环节,到鼓励、培育、大力推广的观看消费,B站正有条不紊地搭建以知识内容为重点,兼具差异化与多样性的纪录片生态社群。

纪录片生态社群的丰富性需要优质内容作为基底。在2021年11月13日的纪录片发布会上,B站以“人间篇章”、“万象篇章”和“烟火篇章”的三幕剧,围绕人文、社会、历史、艺术、自然、科学、探险、犯罪、美食、真人秀、科幻等关键词拉开“纪录片+”的时代帷幕,原创自制和联合出品齐头并进,照顾内容的独特与丰富的同时,不忘开发纪录片形式的多样可能性。

亟待亮相的好戏既有令人期待的人文纪录片续作,也有优秀班底打造的优质科普纪录片。纪录片用知识带领年轻人重新连接碎片化的世界,让人在视角转换中恢复对世界的完整感受。观众可以窥见绿色星球的行星轨迹,参与法医刑侦和心理医生的人性推演,目睹古代瓷器的焕彩生辉,拜访城市动物的生活痕迹,又或是身临其境般跟随镜头去探索人间风味。从市井百态到山川雨露,B站引进和自制的纪录片不仅题材多样,内容更是细分。以美食类纪录片为例,从家常菜到各国佳肴,从千奇百怪的特产小食到陪伴日月劳作的早点夜宵,几乎任何一种类型的美食纪录片都能收获忠实的拥趸,而五湖四海的肠胃也能在这里找到慰藉。

知识生态与纪录片共构新时代

从2018年B站开始出品纪录片以来,B站从纪录片行业的新人,变成了全国最大的纪录片出品方之一。截止2021年9月,B站已经累计上线了3000多部纪录片,出品106部纪录片,获得国内外奖项107个,将有超过15部纪录片登陆海外市场,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国产纪录片在海外发行。纪录片行业的飞速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浪淘沙,唯有精品才能作突围的尖刀。

Z时代的年轻人保持着传统的图文阅读,但也喜好知识视频和纪录片为头部内容的优质信息。截止2021年6月,B站知识内容在PUGV视频总播放量中,占比达到了49%,其中科学科普类内容同比增长达到了1994%。在过去一年,有1.83亿用户在B站学习,是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的近4.5倍。也是在过去一年,B站纪录片累计观看人数已经达到了1.3亿,累计时长超2.5亿小时。

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

互联网的大航海时代,纪录片作为B站知识内容的旗舰,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文载于道”,更在于它是B站知识品类中最受欢迎,品质最高,最有活力的内容,是年轻人获取陌生经验、价值信息和高品质内容的重要渠道。抽象的知识建立在具象的经验之上,要习得知识就要回到概念演绎与逻辑推论无法穷尽的生活本身。纪录片就是知识的血与肉,它是“远方”的“远”,也是“附近”的“近”,沉淀互联网新的知识化地质。

知识生态与纪录片在B站的联合不仅体现在跨媒介渠道的制作发行和效能提升,对上游制片和下游观看的变革,对互联网行业从娱乐化走向知识化的影响,更体现在对纪录片自身叙事方式和美学话语的塑形上。艺术史学者克里斯特勒曾梳理现代美学及其理论的兴起,指出是业余大众的崛起造就了今日的话语体系。与传统纪实频道和其他视频网站相比,B站尤为注重为新人创作者和业余爱好者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鼓励更多内容上传者(UP主)用不同设备记录身边影像。一个作品,从选题到拍摄、再到面世的周期更短,创作自由度也更高。创作者既可以用较短时长的微纪录聚焦生活细节,也可以尝试用虚拟互动、手稿绘画、录像抓拍和档案剪辑等更复杂更花耗时间的实验方法去发展新的纪录片想象。

正如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在2019年的十周年之际提出了两个目标:为用户构建一个好的社区,为优秀的创作者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对于纪录片从业者而言,好的制作环境一定不是封闭和孤立的,而是流动和开明的,既有平台扶持,也能收获观众反馈。在这次纪录片创投会上,B站宣布了“暗室灯计划”,不仅将长期扶持纪录片行业人才,设立“最佳系列纪录片提案”“最佳纪录长片提案”“最佳UP主纪实短片”“最具潜力青年导演”四大奖项,鼓励纪录片爱好者成为纪实UP主,并扶持纪实UP主成长为纪录片创作者。

上一个十年已经过去,这一个十年刚刚开始,新的技术方兴未艾,正是需要影像去感知、触摸、观察、理解和思考世界的时候。创作者、观众和平台可以在纪录片的人文地貌中互相辨认,彼此交流。累积出的市井百态、知识素养和情感共生将滋润纪录片生态里的每一个行动者。

记录是光,豁亮生活,而纪录片不仅来自生活,更通向生活本身。

原标题:《1.3亿人在B站看纪录片,为什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