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封面观点 | 我们要重视的不是产业链安全,而是产业安全

2021-11-15 14: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我们要重视的不是产业链安全,

而是产业安全

前小滩

参加某次内部会议,讨论重点领域产业链安全分析和超前布局。主办方、承办方都做了精心准备,与会专家都是业内资深人士,直奔主题,要言不烦。我有些观点,可能和其他几位不一样,“亮”出来,请大家批评。

今天,我们梳理出来那么多(数据不便细说)被卡脖子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基础工艺、专属装备和共性平台等,确实是关乎产业链、产业安全的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是政府、市场“双失灵”的结果。我们单位的总顾问一直痛心疾首地说,20世纪80、90年代,国内的芯片产业,和国外比,差距是不大的。

但是今天如此被动,为什么?这个行业,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容易过剩,一般的企业不敢投、投不动,政府如果看得不够长远、不能提前布局(真正的下大棋,开新局),那么,类似芯片的伤心故事今后恐怕还会再上演。

这类工作,应该悄悄地研究,小声地说,大力地干。肯定是不能事情还没怎么干,就扯着嗓子吼,生怕别人听不到。众多高校、职能部门一哄而上,都去立项研究,研究来研究去,大多停留在论证伟大意义的层面,没有往实操方向前进半步,却吵醒了竞争对手。这难道不是更致命的“不安全”吗?

我们要梳理下,这么多“不安全”,哪些是阶段性、季节性、周期性的,哪些是地缘政经斗争导致的,哪些是不良商业模式造成的,哪些是供应链反应迟滞的结果;哪些会缓解,哪些会加剧,哪些可能被彻底关门、屏蔽(极端情况)。

要有“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的概念。我看当下在做的,大部分是通过运动式的补课,被动解决安全问题,是为了今天的安全。真正面向明天、后天的,还是想得少、做得少。

很多朋友将此事和“双循环”要求关联起来。其实,关联度不高。任何大国经济体,从来都是“双循环”的耗散结构。我们给周遭的空气(外部环境),取了个名,叫“双循环”。但是不能因此说,之前不存在空气。现在的情况是,“双循环”在寻找新的均衡点,目前的状况让我们有点难受,外部循环不给力,内部循环顶不上,内外循环咬合的“紧致度”不够。对大国经济体来讲,经济安全是压倒性的,可以借助外部循环解决一部分,但不是长远之计,更不能温水煮青蛙——因为有外部供给,而放弃了自主性。归根到底要靠内部循环,但也不能只有内部循环,应该是和外部循环强交互的高质量内部循环。

顺便说一句。我们很擅长的“剪刀差”策略——城乡“剪刀差”、工农“剪刀差”、产业“剪刀差”、内外贸“剪刀差”、内外资“剪刀差”……,正在纠偏矫正中。国民待遇、共同富裕等,都是其中要义。

回到正题。到底是产业链的安全,还是产业的安全?我想表达的是,经济安全的核心内容是产业安全。但是产业的不安全,很大一部分源自于线性的产业链。出现单点故障,是不可避免的。当年我们还是“土八路”的时候,和日本鬼子的坦克干仗,我们专打其履带。履带一断,“铁王八”趴窝。潘云鹤院士提出“组链成群”,很有道理。我们不能只有一条路、一条链。我很反对搞“米字形”交通网络。“米字形”的中心点如果出问题,全网瘫痪啊。所以,要用产业矩阵、产业网络,替代产业链条。要“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能只有一条。但也不能只有一个“罗马”。

美国人搞的就不是产业链条,倒是有点像星云型结构。中间是恒星(其实是强大的创新策源。未来作战孵化出未来技术,未来技术转化为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演化为未来经济和未来社会),外围是无边界、强渗透的星际物质。星云之间的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可贸易性”持续提升,这就是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经济啊。

我们一直说链长、链主(我都是持保留或者反对意见的),谁在策源,谁来担纲!主要经济体的头部地区,就是链长、链主。譬如美国东海岸的纽约、西海岸的硅谷。上海,就应该当仁不让、责无旁贷地,当链长、链主,多做一些在全国乃至全球“唯一”、“唯二”的工作。在美国,这个叫产业和技术创新的“瀑布效应”。

所以说,发现规律,远远比发明政策重要;系统应变,远远比瞬时应激重要。维护经济安全,我们要三“预”齐上——预见、预警、预案。我们不仅仅是强链、固链、补链、延链,最要紧的是造链。不能被别人通过既有的产业链,牵着我们的鼻子。不能一直拿别人的MBA、EMBA、DBA教材,亦步亦趋。“引领区”意见提出“率先构建”,我的理解,是既要对接(别人策源、牵引的既有产业链),对标“两最”(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更要打造自主可控产业新网络。补课、复习和预习,一个都不能少。

还得说一下,产业安全不等于技术安全。在诸多核心技术上,我们是具备能力的,也就是说有可替代性。但是经济性不够(成本刚性),不能广泛地推广到民用领域。还有其他的“不安全”,也是非技术的,譬如大宗生产资料的进口,涉及到国际经贸博弈。如何用好特殊经济功能区,如何发挥我们“最大单一消费市场”的实力和地位,如何建构和新时代相匹配的规则格局,都是我们要思考的内容。科学革命碰到天花板,技术变革在颠覆,商业创新在“破坏”市场……大时代,大文章。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都追求“我的安全”,是否造成“你的不安全”?这是出给全球治理的题目:有竞争、有合作的共同安全。

注:图片来自互联网

采编:陈萌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