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甲旁亢手术突破2000例 二附院成立一体化治疗中心

2021-11-15 17: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从每年不足10例到每年近300例的手术量,影响范围南至厦门,北至内蒙,辐射全国大部分地区。

11月15日上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CKD-MBD(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及骨代谢紊乱)一体化治疗中心成立并举行揭牌仪式。截至2021年11月,南医大二附院甲旁亢手术突破2000例,当天同时举行瑞华慈善基金“瑞在身旁”活动。

 

成立治疗中心,服务学科模式双创新

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南医大二附院院长顾民教授、二附院肾脏病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杨俊伟教授、江苏省瑞华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张颂杰先后致辞。

顾民院长在致辞中,成立CKD-MBD一体化治疗中心,既是服务模式的创新,也是学科整合模式的创新。慢性肾脏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过去患者需要在不同科室间来回奔波,中心的成立可以让患者“少跑腿”,“在一个地方把病看好”,有利于疾病的早干预早治疗;与此同时,通过学科整合模式的创新,让一类疾病来整合各个医疗资源,最终目的也是造福患者。

顾民院长同时介绍称,二附院肾脏病中心具有“全、精、多”三大特点,“全”在诊疗范围涵盖所有肾脏疾病的早中晚期,从早期的诊断、治疗到后期的透析甚至肾脏移植全链条覆盖;“精”在对并发症的处理富有特色,尤其是血管通路和甲旁亢手术,手术数量为行业翘楚;“多”在透析规模居全省首位,长期维护的病人在千人以上。

 

揭牌仪式上,杨俊伟教授向第2000例甲旁亢手术患者颁发纪念证书,同时送上鲜花。

 

患者代表向医务人员和瑞华慈善基金赠送锦旗,与会嘉宾共同为CKD-MBD一体化治疗中心揭牌。

 

甲旁亢,表现多样危害广泛  

CKD-MBD是慢性肾脏病-矿物质骨代谢紊乱的英文简称,继发性甲旁亢是CKD-MBD的中心环节。据介绍,继发性甲旁亢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危害广泛,临床表现多样,可有严重皮肤瘙痒、骨痛、关节痛、血管钙化及异位钙化、肌无力、营养不良、失眠等表现,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重度骨质疏松、脆性骨折、骨骼变形,甚或出现身高的明显缩短(退缩人综合症)、面部畸形(狮面人综合症)。

据悉,目前的继发性甲旁亢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适用于早期的患者,对于晚期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专家建议采取甲状旁腺切除术。

 

成立专门团队,手术突破2000例

南医大二附院肾脏病中心自2008年开始开展甲状旁腺切除手术,年手术量逐年增加,从最初每年的不到10例到如今每年近300例的手术量,患者来自全国各地。

据介绍,出现严重继发性甲旁亢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基本上都是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尿毒症病人,这些病人一般情况差,并发严重贫血、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营养不良、病理性骨折的比例非常高,给这些病人在全麻下行甲旁亢手术,无疑是刀尖上的舞蹈。

二附院CKD-MBD团队对这些病人在术前进行详细检查,术中精准麻醉,外科侯大卫主任精细手术,术后监测各项生化指标的细微变化,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与此同时,该院肾脏病中心提供强大的血液净化技术支持,使整个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远远低于欧美等国家。

据悉,南医大二附院CKD-MBD治疗团队已成立10余年,对于慢性肾脏病矿物质骨代谢疾病的诊治,尤其是甲状旁腺切除术的开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截至2021年11月手术量突破2000例。

 

病人肌力增加,告别拐杖

医院同时建立完备的术后随访系统,对这些病人进行定期回访,指导患者进行术后恢复锻炼及药物治疗,病人均恢复良好,体现在肌力增加、骨折愈合,逐渐扔掉拐杖和轮椅;难治性贫血得以纠正;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改善;难治性皮肤溃疡完全愈合;狮面人改善,患者可以从生理和心理上做到回归社会甚至回报社会。

从肾病发展到尿毒症,再到甲旁亢等并发症,于患者而言,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还有精神上包括经济的压力。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社会慈善组织对这部分人群伸出了援手,2018年5月8日,江苏省瑞华慈善基金会携手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发展和医疗救助基金会共同设立“瑞华医疗慈善基金”,捐赠1000万元善款救助该院困难患者就医。

瑞华医疗慈善基金主要面向该院肾脏病患者,截至今年11月,江苏省瑞华慈善基金会已救助该院肾脏病患者950余人,包含甲状旁腺切除术患者700人,救助金额超过600万元。

 

科室名片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科是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首批血液净化培训基地和国家临床药物研究基地,南京医科大学慢性肾脏病重点实验室,南京医科大学硕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