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聚焦生物多样性金融现状,绿色金融全球瞰第三期成功举办

2021-11-18 10:11
公益湃 >
字号

近日,由雪松控股公益支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生物多样性金融项目学术支持的第三期“绿色金融全球瞰”沙龙成功举办。

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的专家学者以“为大自然融资”为主题,介绍了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现状,并就相关议题展开讨论。

生物多样性金融在转型中实现发展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上海区域主任任文伟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强调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两大生态危机,而且二者之间也相互影响。生物多样性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它的价值在于为未来人类适应地球变化的不确定性提供了保障。对生物多样性的投资也应当以真正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为目标,而非停留在简单的环保行为上”。

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生物多样性金融中国项目负责人冷斐分享了其他国家在生物多样性金融领域所做的一些探索和经验。生物多样性金融需要多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包括财务、规划和生态环境等多部门之间交流合作。此外,还应鼓励私营部门参与,并与决策者积极沟通。最后,她强调,应将可持续能力建设贯穿于整个过程。

来自复旦大学的李志青则从经济学视角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他介绍,许多物种正在不断消失,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供求关系变得不再平衡,资源的稀缺性和背后蕴藏的风险逐渐被感知。李志青认为,生物多样性有较强的外部性和公共属性,同时它非常重要,必须要从制度入手,“我们要构建一个制度框架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供给不足的问题”。

线上参与活动的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以“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与未来”为主题。她表示,目前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资金仍有较大缺口,全世界每年为维护生物多样性需要8240亿美元资金,目前资金缺口比较大,每年有7000亿美元缺口,而且随着生态环境的加剧变化,缺口还在增加。她还强调,只有自然资源中的生态系统,比如说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才具有吸纳碳汇、吸纳二氧化碳的作用,因此,国家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一定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作用,应将生物多样性的融资更多纳入到碳减排支持工具中。

生物多样性投融资领域的挑战与解决

圆桌论坛环节,四位嘉宾围绕“生物多样性投融资领域的挑战与解决”等话题展开交流。

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区域主任任文伟认为,生物多样性投融资领域的挑战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评估是技术难点,当前对生物多样性的估值还停留在学术参照层面,在市场上被经济和金融体系接纳和融合还有相当距离;二是还没有一套简单易操作的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来评估我们在开发过程中确保生物多样性不减少,确保自然资本在开发中是保值和增值;三是金融机构或经济界对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和价值认识还有很薄弱,金融机构需要提升对绿色金融融合操作的能力。

冷斐女士认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生物多样性金融项目的理念就是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投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也是目前生物多样性投融资领域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应关注生物多样性行为、金融行为、将生物多样性纳入ESG的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以确保生物多样性的目标能够实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包括政策制订、全面的能力建设、激励更多自然向好的投资,以及合理有效的评价和考核,从而吸引更多资金用于生物多样性。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以线上形式参与讨论,她指出,绿色金融本质上是金融行为,存在金融风险,生物多样性的项目无法自动符合绿色金融的对接标准。从项目层面理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金流、设计出市场化模式与绿色金融对接是重点和难点。

李志青最后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融资发展方向总结为三点:

第一是推动创新。传统金融手段根本无法解决新的问题,投融资方式、方法、工具都需要创新。

第二是促进融合。跨界和跨学科融合、跨地区融合乃至全球方面的融合,降低原来各自为政的沟通成本。

第三是形成闭环。从价值实现的角度看,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需要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还要有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黄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