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分歧中探寻共识,197个国家达成《格拉斯哥气候公约》

2021-11-19 18: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北京时间11月14日,COP26大会在万众瞩目中落下帷幕,主席阿洛克·夏尔马宣告,全球197个国家达成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缔约方通过这份旨在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实现世界免遭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协议。

COP全称为“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缔约方大会)。缔约方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签署国,该公约于1994年达成,拥有197个缔约方(196个国家以及欧盟)。由英国与意大利在格拉斯哥主办的2021年会议将是缔约方的第26次会议。

大会的协议关注了应对气候变化科学与紧迫性、适应资金、减缓、损失损害、政策实施、协作等问题;在此前两届气候变化大会谈判中始终未能取得突破的有关市场机制内容的《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在本届大会最后的冲刺谈判中达成了共识。

这一会议是巴黎气候峰会后全球最大、最重要的气候相关会议,恰逢《巴黎协定》签署后的复盘和更新各国减排计划的节点,被普遍视为“人类免于灾难性气候变化的最后一次机会”。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万名代表齐聚英国格拉斯哥,会议为期两周,自10月31日正式拉开帷幕,原定于持续到11月12日,但因各方分歧巨大,很难达成共识,最后延时一天后达成协议。

11月1日-2日,世界领导人峰会召开,各国领导人纷纷作出雄心勃勃的承诺,如到2030年停止并扭转森林砍伐和土地退化进程,并投入190亿美元的公共和私人资金,以保护和恢复森林。但在领导人峰会结束后的技术新谈判阶段,由于各方分歧严重、谈判艰难,会议不得不延期一天。

直到13日晚,关于淘汰煤炭、向贫困国家提供资金等问题,各方仍然争论不休。当晚19时40分,协定的最后时刻,印度环境和气候部长布平德·亚达夫要求对协定内容作出修改,把“逐步淘汰”煤炭改为“逐步减少”。对于印度的这一做法,一些国家表示不满,但并未投下否决票。紧急修改后,经过每年一次,长达26年的国际磋商后,这一历史性协定终于获得近200个国家的一致通过。

1.5℃

2015年,超过190位国家领导人签署了《巴黎协定》,希望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之内,努力控制在1.5℃之内。但是当时各国承诺的碳减排目标远远没有达到。数据显示,1.5℃的升温幅度在2030年前就会被突破,到本世纪末温度将升高至少3℃。

此次协议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1.5℃的承诺活了下来”。根据《格拉斯哥气候公约》,2022年召开COP27时,各国再将现有的国家自主贡献评估一遍,以使全球努力向1.5℃的温升目标更加靠拢。

为此,很多国家都作出了关于新的减排承诺。尼日利亚也承诺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印度则承诺到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英国承诺“到2030年实现电力系统脱碳,到2050年实现净零”。美国重新加入《巴黎协定》并设定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结束砍伐森林

与会各国承诺在2030年前结束砍伐森林活动,并为相应国家提供190亿美元的公共和私人资金,用于保护和恢复森林。巴西、印尼和刚果在内的国家领导人对此表示支持,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森林总计占世界森林的85%。

主席国英国11月3日表示,目前已经有151个缔约方提交了更新版的国家自主贡献举措;许多经济体已经宣布将于本世纪中叶达到净零排放或碳中和目标,这些经济体的排放量占全球的近90%,其GDP也占全球的90%以上。

逐步减少化石燃料

让各国承诺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也是本届COP26主席夏尔马最主要的目标。虽然有关燃煤使用的规定由“逐渐停止”改为“逐渐减少”,但在外界看来,比起过往规避终结化石燃料这一话题,此次被提到已经算是一种进步。

碳排放新规则

缔约国此次还批准了一项有关《巴黎协定》中全球碳市场实施细则的内容。根据最新协议,国家之间的碳交易有了新的规则,一个国家的政府可通过资助另一个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来实现其排放目标,预计这些规则将为国际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

承诺是有充满雄心的,但是实践之路却未必乐观。主席夏尔马表示,我们让1.5℃的承诺活了下来。但是它的脉搏是微弱的。

而且,1.5℃其实也并非安全值。IPCC研究认为,即使升温1.5℃世界也将面临海平面上升、严峻的热浪、物种损失等问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