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宝钗的女儿性:从被比做杨妃的怒火说起

2021-11-22 20: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宝钗的女儿性:从被比做杨妃的怒火说起 原创 兰藉文化 红楼梦研究 收录于话题 #杨文娟说红楼 19个内容

作者

杨文娟

都说黛玉爱使小性子,成日里不是与宝玉闹别扭,便是与湘云拌嘴,不时挖苦奚落一下宝钗,朝周瑞家的甩脸子,取笑刘姥姥,还骂过北静王。尖酸刻薄话说过不少。

可细想起来,从未见过黛玉剑拔弩张怒气冲天的样子,也从未见过她对丫头摆小姐款儿。反而温柔可亲的宝钗有过一次颇为骇人的发怒。

清虚观打醮回来,宝玉生气,黛玉中暑,因张道士说亲,两人又生波澜,闹了一场。好不容易和好,双双来到贾母跟前说话儿。

大家坐着,宝玉没甚好说,便问宝钗怎么不看戏去?宝钗说怕热,看了两出,热得很。要走,客又不散。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此言一出,宝钗不由大怒。

“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

宝钗一向恬淡随和,平易近人,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靛儿万万没想到,百年不遇的枪口开火被自己撞上了,一向温和可亲的宝姑娘竟如此雷霆大作,“大怒”、“冷笑”、“指他”,“你要仔细”,与平素判若两人。

这一气非同小可,简直勃然震怒,吓得靛儿像只受惊的兔子一溜烟跑掉了,“靛儿”,垫背者也,心疼这个小丫头一下下。

犹记初读此处,觉得很是奇怪,也很突兀。

前面还好好的,宝玉说因身上不好,大哥哥(薛蟠)过生日也没去道贺。宝钗就笑着说,这有什么,弟兄们天天都在一起的,要存了这个心就生分了。到这里,画风还一切正常,宝钗温柔体贴,事事体谅,一如既往。

接着再聊了两句,骤然就发作了,翻脸比翻书还快。宝玉不就随口说了一句玩笑话吗,为何如此大动肝火?来抠一下那句话的重点:宝姐姐也像杨妃一样,长得胖所以怕热。

难道是气宝玉说她胖?女孩子被别人说体胖,心里自然不舒服,但至多有些不快,宝姐姐“生的肌肤丰泽”,原本就比别的姑娘们要丰满些,胖也是事实,何至于听了怒火中烧以至疾言厉色迁怒于小丫头,连一向大方温和的形象都不顾了?

刘心武先生说宝钗发怒是因为选秀失利。曹公在第四回提及宝钗待选的事,但后面直到八十回都没再提。是写着写着就忘了吗?断然不会。刘心武指出,曹公笔下点墨皆有深意,没有一笔是多余的。前边写了待选,后边必然有交代。

《红楼梦》的背景虽明说无年代可考,实则写的是清代康雍乾年间,以“真事隐”、“假语存”的叙述方式描写诸多真假虚实之事。皇帝选妃是敏感事件,曹公不好明写,只得暗伏。而宝钗因被比作杨妃发怒就是暗写待选失利及落选之后的反应。

宝玉将她比作杨贵妃,正好戳到她的痛处:我都落选了,自然当不成贵妃,你还哪壶不开提哪壶,戳人心窝子。

还有一层,宝钗应当对自己是非常自信的,以她的容貌修养学识气度,哪有不入选的可能?没入选的原因恐怕还是暗箱操作所致。

所以她愤愤地说,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暗指落选不是因为我比不上别人,只是朝中无人,没有强硬的后台。宝玉你还拿我比杨妃,不是在嘲笑我吗?

以上是刘心武先生的分析,他的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读者的看法。

宝钗上京,确实为待选。然而书中写得很明白:

近因今上崇尚诗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世宦名家之女,皆得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满清皇室选拔秀女有两种途径:一是八旗秀女,三年一选,选中者入宫为皇帝嫔妃或备王宫贵族指婚之选,二是内务府所属秀女,一年一选,选中者入宫服役,充当宫女,最好的工种也就是“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了。

薛家“现领内府帑银行商”,说明宝钗待选是属于内务府的引选性质,而并非是作为皇帝嫔妃的人选。元春入宫也是属于此种类别。

“凡世宦名家之女,皆得亲名达部”,宝钗进京待选不过是履行朝廷规定的义务,没选上,就不必进宫服役,不必等到出宫时成为大龄青年才谈婚论嫁,反而是件好事,又怎会因落选而心生不快?

若说宝钗艳羡元春,视元春为榜样,也想走由“女史”而封妃的道路,因落选心生烦闷,所以才被宝玉的话触怒,有无可能呢?我认为这个可能性也不大。

元春“选入宫作女史”,后被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这是不多见的特例,是概率极低的个体事件,须得人力加天缘,可遇不可求。

在竞争激烈的后宫里求生存与发展本就是一条极其崎岖难行的路,元春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是如何杀出一条血路来的,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困顿,也只能从元春省亲回家短短几个时辰内却至少哭了四次的情节中稍加揣度,其余俱无从想象。

以宝钗的思想深度与见识,不会看不透表面的荣宠风光下所掩映的辛酸血泪。当然如果入选了,她也一定会竭尽所能,为挽救没落家族而尽心尽力;没有入选,她就随遇而安,活在当下,不会去强求。

说她为落选而发怒,真是太不了解宝钗了。

对宝钗发怒的原因,刘心武先生什么都分析到了。从薛家上京的缘由,到皇帝选妃的制度,从贾府原型江南织造与皇帝的关系,到宝钗自身的有利不利条件,都予以一一道明。

但他忽略了一点,就是女孩子的女儿性。

书中是这么写的:

“(宝玉)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

一听就“不由大怒”,中间没有太长时间的过渡,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反应。如果说宝钗是因为落选而被戳到了痛处,那么从“听说”到“大怒”之间会有一个过程,让宝钗去接收、消化、联想、转化这个信息,而不是如同本能反应般的立马就“怒”了。

“体丰怯热”这几个字甚为刺眼,也甚不得体。宝玉到底是个青年公子,虽与姐妹们素来亲厚,终究男女有别,况且在稳重的宝钗面前,宝玉对她一向尊敬有加,亲近有度,他们之间是有距离的,不像与黛玉那般亲密无间。

这会子宝玉头脑发热,在众人面前突然迸出评论女人身体的这几个字眼,宝钗“脸红起来”,羞涩难当,这是正常反应。但还不是“大怒”的原因。

怒在“拿姐姐比杨妃”。

杨贵妃是谁?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后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因安禄山叛乱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后人骂她秽乱春宫、狐媚惑主,“致吾君以聚麀之诮”。

宝钗一诗书世族大家闺秀,端庄矜持,珍重芳姿,贞静自爱,清白无暇,如何能被比作奉事过李家父子的杨妃?这难道不是一种亵渎甚至是一种侮辱吗?宝钗是一个冰清玉洁纯净如水的姑娘啊,所以她本能般地雷霆大怒。

这种“大怒”是一个封建淑女感到自尊被侵犯时的正常反应,是宝钗女儿态的一种自然呈现。

曹公给予宝钗的一字定评为“时”,她随分从时,安分随时,是为“时宝钗”。孟子云: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宝钗之“时”正源于此,曹公把宝钗与孔圣人相提,对她的评价高得不能再高了。

她圆融豁达,张弛有度,被称“蘅芜君”,又被誉为“山中高士”,有着君子的修为与高士的智慧;她品格高洁、通达透彻,俯瞰世事,既有入世之进取,又有出世之超脱,其对生命的驾驭力,其人格之高度,无人能及。

然而宝钗并非一拘拘然女夫子,我们常常把视线放在作为智者的她,却忘了她原本也是一个小女儿。女儿的喜怒忧欢,女儿的情思逸志,女儿的娇嗔淘气、童心童趣,她一样不少。

“宝钗扑蝶”是大观园里那个暮春时分最美的画面。玉色蝴蝶,大如团扇,迎风翩跹,忽起忽落,穿花度柳,引得少女取扇欲扑,蹑手蹑脚,身姿曼妙,香汗淋漓,娇喘细细……玉扇与蝴蝶齐飞,衣袂共春光一色。宝钗一时流露的天真女儿之态,不失赤子之心,是多么风流旖旎,美轮美奂啊。

“宝钗送药”则让我们看到了最美的女儿情思。当宝钗去看望挨打后的宝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软言慰语,轻怜痛惜,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又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只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不但宝玉见了心中大畅,感动非常,所见之人也无不对呈现出如此女儿娇态的宝钗怜之惜之,爱之乐之。

宝钗为宝玉刺鸳鸯兜肚,日长昼静,心下安宁,彼时宝钗心中抑或不无岁月静好之感,却听得宝玉梦中喊骂:“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不觉怔了,手里绣着鸳鸯,耳里听着刺耳之语,心中何等滋味,凡经历过情窦初开的女儿们,想必都应该明白吧。

被薛蟠气哭,对薛姨妈撒娇,开黛玉玩笑说哥哥相准了她,戏称湘云、香菱为诗疯子和诗呆子……面对慈母之娇憨,兄妹之情深,闺蜜之亲密,和普通女儿身上的行止特性也并无不同,谁说她生为女儿身,却无多少女儿性?此方大谬。

她哭过笑过,爱过伤过,也嗔也怒,也悲也喜……一如你我的青春。

别忘了,她随身佩戴的金锁上錾着的吉谶语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那是包括宝钗在内天下所有女儿的愿景啊。

原标题:《宝钗的女儿性:从被比做杨妃的怒火说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