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年初心奋斗者|在武汉,他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深静脉置管

澎湃新闻记者 邓玲玮
2021-11-22 07:42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编者按】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建党百年,一代又一代奋斗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们的精神激励更多人砥砺前行。上海这座城市不断地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3月1日起,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推出“百年初心奋斗者”系列稿件,记录幸福生活背后,奋斗者们的身影。

急诊,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的一线部门,病人多,工作强度高,压力大。

作为一名急诊科副主任,施巍在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碰到过太多令人难忘的事情。他秉持一颗柔软仁厚之心,坚守一名医生的职责救死扶伤,一到关键时刻,他脑海浮现的就是“一定要救他”。

施巍医生日常坐诊 本文图片均由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提供

陪同患者做CT,一切以病人至上

施巍至今仍记得一个场景:上午抢救室送来了一个40岁的男性危重患者,是一名出租车司机,送来的时候已经深度昏迷,呼吸微弱,随时有生命危险。施巍立即予以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患者的父母和妻子在抢救室门口痛哭流涕,患者父母不停地问:“医生,他还有救吗,求求你们想想办法啊!没有他我们该怎么办啊!”

“一定要救他,一定要全力以赴!”施巍不停地提醒自己。

施巍送急诊病员

当时情况紧急,为尽早明确病因,施巍一路捏着球囊护送患者去做脑CT,平车在路上走得很快。病情很急,但此刻还是要冷静,施巍脑海里把患者可能出现的结果和下一步的处理方案都过了一遍,力争做到最好,把患者性命先保住,为下一步治疗争取时间。

到了CT室,由于担心在做检查的过程中患者出现危险,施巍主动留在CT室,一边捏球囊,一边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直到患者顺利完成了检查。患者最终明确是脑干大面积出血,这个部位脑出血的患者预后极差,病死率极高,但是这个病人在急诊科ICU住了两个多月,经过施巍及全科室的努力,最后活了下来。

施巍在急诊抢救室

考虑到患者的经济负担,施巍利用休息时间,上门手把手教会老人一些基本的护理手法,经常上门给患者更换胃管和导尿管。同时施巍还义务承担了两位老人的慢性病调理。他想的是:“老人照顾儿子已经太辛苦了,我一定不能让老人再倒下,不能让这个不幸的家庭再受伤。”

另一天,施巍值班,在办公室整理病案的他,突然听到走廊里传来砸墙的声响,赶紧冲了出去,看到当天正准备出院的脑干梗塞患者正在用头拼命撞击走廊的墙壁。他的脸色已经发紫,不停挣扎,无法言语。

施巍在ICU查房

看到散落在地上的碗盆和半个馒头,施巍的第一反应就是患者出现了窒息。此时患者已经因为缺氧渐渐失去了意识,情急之下,施巍一边呼叫护士过来帮忙,一边赶紧用手去尽量抠出患者喉咙口的馒头。过程中,患者因本能反应不断挣扎,施巍手被咬破了,仍忍着疼痛,尽力抠出了大部分馒头,然后立即给患者做了气管插管,心肺复苏,转进了重症监护室。经过两个多礼拜的努力,患者终于再次康复。由于抢救及时,大脑缺氧时间短,没有留下明显的后遗症。

出院那天,患者突然朝着施巍跪下来磕了个响头,流着泪说:“施大夫,在我快失去意识撞墙的时候,我看到你冲了过来,那时你是我的唯一希望……”

疫情期间奔赴武汉

施巍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宝山医院急诊科工作,他一直住在医院附近,别人问到他,他就说:“我是干急诊的,急诊科忙、病种复杂和突发事情较多,并且我们科里几乎承载了医院的所有危重病人,随时可能碰到抢救病人。”抢救往往就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住的太远,好多病人就会错过了抢救的黄金时间。而他每次休息日吃完晚饭总会有个习惯就是散步到医院,能随时随地能把自己的重病人再看一遍,心里更踏实。

施巍是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成员

2020年的春节,当武汉告急“集结号”吹响时,施巍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主动报名驰援武汉。出发前,他给自己的好朋友发了这么一条微信:“姜哥,此去,遥遥无期,若无归期,请照顾好我的父母、妻儿。”

施巍刚到武汉金银潭医院就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手术。为拯救一位命悬一线的患者,需要进行紧急的深静脉穿刺,以达到有效的给药和治疗。“当时隔着眼镜、眼罩、面屏,眼前一片模糊。”但凭借他的穿刺经验最终穿刺成功。

施巍完成了上海医疗队首例临床医生深静脉置管

“正准备缝合之时,患者突发烦躁,瞬间挣脱了管子,鲜血直往外流,我立刻用纱布去按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重症患者的血液。”即使是在巨大感染风险的面前,施巍来不及思考,为抢救生命,马上开展第二次的穿刺,在身后两位护士的辅助下,又一次穿刺成功。施巍说,回头想想有些后怕,如果有“万一”怎么办?但一想到病重的患者能治疗,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他完成了上海医疗队首例临床医生深静脉置管,为患者建立了生命通道。

后来他在日记里回忆道:“在金银潭医院的68天,让我充分感受到从实习医生到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再到急诊科副主任,是国家培养了我,也是医院和科室给了我发展的平台,在关键时刻,我绝不能当逃兵,应该义无反顾地冲向一线,目前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我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但我们绝不能松懈,不打全胜,绝不收兵。”

    责任编辑:陈伊萍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