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反虐待动物法》呼吁:支持对动物和人生命的关怀

2021-11-23 13: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不断涌现的动物虐待事件令人触目惊心:男子用开水烫流浪猫至四胎儿死亡、活体宠物盲盒、父子用毒镖射杀100多只狗、洗衣机柯基、40元能买100G虐猫视频、外卖骑手当街虐猫……

早在2006年,就有24名全国政协委员签名呼吁颁布《反虐待动物法》。近期,国家司法部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2年度立法项目建议,社会各界再次呼吁《反虐待动物法》立法!

相关微博话题获网友高度关注

我们为什么需要《反虐待动物法》?

有人并不认同《反虐待动物法》的倡议,或认为是“大题小作”。可实际上,阻止虐待和支持善待,不只影响动物本身,也与我们的生活,以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1. 动物和人类一样有感知

多个研究表明,动物和我们一样,有感觉和知觉,能够感受悲伤和痛苦。例如,许多动物体验到疼痛后,会表现出复杂的行为和生理变化,包括吃更少的食物、社交行为受到抑制、发出特有的求救信号,经历呼吸和心血管变化,以及炎症和压力荷尔蒙的释放等。

 

科罗拉州立大学犬猫急性疼痛评分表

当我们想象自己在受到暴力时的疼痛和恐慌,也就能够想象动物面对虐待时同样的感受。

2. 推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

校园霸凌和未成年犯罪事件频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的议题。你是否曾想过动物虐待和暴力犯罪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美国联邦和各州监狱,以及精神病犯罪研究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几乎所有暴力犯罪人在童年都受过虐待,其中60%以上都是从虐待动物开始他们的暴力行为。

同理心的发展,对减少未成年人反社会行为至关重要。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向外部世界模仿和学习的过程。在成长时期,目睹或被允许进行动物虐待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学习模仿并成为施暴者,甚至可能将虐待行为从动物转至其他生命个体,也包括人类。

从法律层面阻止动物虐待,能够为培养儿童的生命关怀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友好的社会环境。

3.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发、大流行病暴发等共同挑战下,我们更加审思人、动物、环境间的关系,保障人、动物、环境的“One Health 同一健康”也成为全球共同奋斗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随着大众对善待动物的呼吁日益强烈,在立法上,我们也见证了许多促进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的积极成果:

2020年5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正式发布,狗被认为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没有被列入。

2020年3月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中,禁食名单也包括”宠物饲养“等非食用利用的动物及其制品。

北京、上海、青岛、长沙、宁波等地皆有相关条例,禁止遗弃和虐待伴侣动物。

因此,我们同样期待《反虐待动物法》的出台,从法律层面保障动物与人类的共同福祉,给予公众尤其未成年人尊重、善待生命的价值引导,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进步至关重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