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问道长三角·丽水篇②】新时代“富村山居图”,看丽水“山系”品牌如何叫响全国

2021-11-26 00: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七山一水两分田

九山半水半分田

台州和丽水

同是多山的地区

山,是最大的发展瓶颈,也是最大的发展资源。俗话说,靠山吃山。多年来,台州、丽水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积累了农林、文旅、生态工业等多种特色产业。

但同时,两地在探索高质量绿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潜能释放不足、绿色发展不充分等短板。进入新时代,如何让青山绿水成为永续增长点?

11月2日至5日,台报(全媒)采访团走进丽水,看一看他们如何瞄准绿色发展新方位,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并在创建生态经济新体系中,绘出一幅共同富裕的山区新画卷。

现场考察

莲都古村

重焕民宿经济新生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南山村,离长深高速南山出口不到一公里,游客只要开车下高速后再行驶5分钟,就能入住“欢庭·下南山”原生态度假村。

“欢庭·下南山”原生态度假村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被游客称为“惊醒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曾是一个凋敝、破败的古村落。依山而建的下南山,是南山村下属的自然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约400余年。早些年,村民生活条件艰苦。

2005年,下南山村整村搬迁,村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老屋却因无人居住,缺乏日常维护,出现了严重霉烂、坍塌。

2016年,浙江联众集团展开整村改造,通过“古村+众创”模式,打造了全国首个古村落度假综合体——“欢庭·下南山”原生态度假村,形成乡建乡学、民俗文化、艺术创作、餐饮民宿等众多功能的乡村旅游景区。

度假村里上到店长,下到一线服务人员,几乎都是下南山和邻村村民。“一边收租,一边上班,单单工资,村民每月收入差不多在3000元以上。”度假村运营经理陶素慧介绍,集团还为村民的农产品专门创建网购平台,每到6月,当地特色农产品黑炭杨梅的订单量就会暴增。

度假村里的直播基地

同样是在莲都区,距离市区30公里的古堰画乡,是油画爱好者的集聚地。

近年来,景区相继举办中国写生大会古堰画乡小镇艺术节和丽水“巴比松”国际研讨会等颇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中央美院等近300家艺术院校在此建立写生创作基地。

慕名前来写生的美术生

因画打开艺术发展的大门,古堰画乡小镇的发展已不局限于此。随着小镇艺术生活化不断深入,这里成了创作的净土,民宿、手作、咖啡等各种时尚与艺术的元素逐渐沉淀。

眼下,小镇周边有超150家民宿、农家乐,共创造就业岗位2200余个,每到节假日民宿平均入住率达70%。不仅如此,在这些民宿里,印着“丽水山耕”字样的山茶油、土蜂蜜等农副产品摆在了民宿的公共区域,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驻足挑选。

据统计,当地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从2005年的4000余元,增长到2020年的4万余元。

走访权威

“山系”品牌

走出乡村发展的创新之路

丽水生态好不好,瓯江的鱼儿最知道。

地处浙西南的丽水,拥有独一无二的优质生态。但不可否认,“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让它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陷入发展困境。

生态农产品众多却零散,主体普遍偏小,各独立品牌不足以带动全域性的发展……

面对困境如何破局?丽水经过多年探索创新,决定做精“山”文章,在国内率先构建“山系”品牌,让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生态农产品、田园民宿、乡村旅游大放异彩,推动丽水花园乡村“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01

“山耕”产品点绿成金

“过去,丽水农产品品类多但分散,主体虽不少但实力普遍薄弱。”丽水市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品牌部部长孔靖雯说,2014年,丽水在充分认知农业本质的基础上,整合农业文脉符号,创立了全国首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

“丽水山耕”正式亮相后,在政府引导推动下,快速在浙江及周边省市叫响。2017年6月27日,“丽水山耕”注册为全国首个含有地级市名的集体商标,以政府所有、生态农业协会注册、国有公司运营的模式,并结合“三位一体”改革工作,建立以“丽水山耕”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丽水山耕”产品

同时,为配合品牌战略规划,丽水市政府出台了《“丽水山耕”品牌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从品牌培育、推广、质量标准、农产品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举措。

在“丽水山耕”助推下,好产品卖出了好价钱,农民由此增收致富。目前,丽水生态农业协会会员总数达521家,合作基地1122个,覆盖了全市菌、茶、果、蔬、药、畜牧、油茶、笋竹和渔业等丽水九大主导产业。

2018年至2020年,“丽水山耕”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区域农业形象品牌类榜首,成为丽水城市的“金名片”,群众的“摇钱树”。

02

“山居”旅游风生水起

“丽水山耕”的品牌迈上逆袭之路后,给丽水更多“山”系产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从2013年开始,丽水每年投入1000万元,重点用于农家乐和民宿示范项目建设。7年间,丽水累计发展4300多家农家乐、民宿。民宿经济的风生水起,也让丽水乡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2015年,“丽水山居”民宿区域公用品牌正式被提出,2019年4月作为集体商标注册成功,成为全国首创。丽水民宿以“丽水山居”持续推进品牌化发展,并和“丽水山耕”相互植入、相互代言,不断提升综合价值和竞争力。

古堰画乡里的民宿

无数丽水的古村落由此跟上了“丽水山居”的热潮,落寞荒废的古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在丽水,很多民宿成了乡村旅游的吸引物,堪称“网红打卡地”。比如,日均入住率高达95%的松阳过云山居,被游客称为“惊醒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的莲都下南山村,坐拥江南仙境的缙云轻奢美宿“近云·丽舍”……一大批“小而美”乡村特色精品民宿点缀在丽水青山绿水间。

随着乡村旅游热度不断升温,丽水在2019年又顺势谋划乡村旅游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景”,并率全省之先启动谋划花园乡村顶层设计和大推进行动,编制“乡村旅游品牌认定标准”,实施包含乡村文化、民俗文化、特色文化传播以及品牌营销在内的标准化管理。

如今,丽水全市已建成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3家、省级旅游度假区6家。

03

传统IP勃兴百业

在丽水,每隔十里,就能够遇见非遗、遇见传统。全市共有人类非遗3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分别达到21个和104个。

对外地游客而言,这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鲜香满口的缙云烧饼。

“早些年,缙云烧饼尽管在周边地区有一些影响,却一直是小打小闹,难成气候。”丽水市缙云县烧饼协会会长丁兴升说,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山区县,如何打好“烧饼牌”,让缙云烧饼摆脱零散经营的困境,形成规模化,对县域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2013年7月,缙云县委县政府提出把缙云烧饼产业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次年初,缙云专门成立了缙云烧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缙云烧饼产业的整体推进,并且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打造缙云烧饼品牌。之后,缙云烧饼不仅有了自己的专属LOGO,还有了统一的注册商标、门店标准、制作工艺、原料标准、经营标准、培训内容。

眼下,缙云烧饼从年产值不足2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4亿元,烧饼师傅平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烧饼品牌示范店已多达581家,遍及全国各省(区、市)和欧美、东南亚的16个国家和地区。

丁兴升介绍,烧饼产业发展也带动了烧饼桶、炉芯、小麦种植、生猪养殖、缙云菜干及配送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出现了“烧饼兴,百业兴”良好态势。

缙云的发展并非个例。近年来,丽水通过复兴传统文化、传统村落、传统技艺、传统美食,积极探索活化利用的新途径,打造了“乡村春晚”“拯救老屋”“不灭窑火”“缙云烧饼”等特色文化IP,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台州启示

放眼望去,丽水的山还是那些山,但“山”又早已不是那些“山”。当前,丽水集聚耦合效应、乘数效应,“山”字系品牌正以全新的内涵、全新的速度、全新的方式,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台州也提出了创建美丽城镇,从丽水的发展经验中能学什么?

01

推进农业现代化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驱动力。在创建知名品牌中,台州要推动农业“三区一镇”建设,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深化“台九鲜”品牌创建,做强西蓝花等现代种植业,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培育现代乡村产业多元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02

繁荣文体旅游事业

现代旅游看的不单是风景,还有文化,还有故事。在文旅发展中,台州要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弘扬和合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挖掘乡土文化,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同时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并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金名片,推动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创成5A级景区、天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神仙居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海岛公园、名山公园建设,加强章安古镇、下汤遗址保护开发。

03

挖掘消费潜力

今年上半年,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在线服务消费加快恢复,激发了更大消费潜力。在此机遇下,台州要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发展电商网购、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推进省级夜间经济试点;推进特色品牌街区、商业街区、美食街区建设,发展社区商业,努力构建“智慧商圈”体系,提升传统消费。

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台州疾控发布紧急提醒

2021-11-26

原标题:《【问道长三角·丽水篇②】新时代“富村山居图”,看丽水“山系”品牌如何叫响全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