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科学辟谣】到底怎么才能让它们多生小猴子?饲养员们简直操碎了心

2021-11-30 16: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呼和浩特市科协

邀您关注科普知识

以下文章来源于科学辟谣 ,作者李维阳

科学辟谣.

由中国科协、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主办,中央网信办指导,全国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

划重点

★ 由于捕猎和栖息地萎缩,白臀叶猴已经极度濒危,为了保护它们人工繁育势在必行。

★ 人工繁殖野生动物存在诸多困难,既要有合适的生存环境,又要保证营养,还要避免“社交困难”,实在不行只能人工授精。

说到猴子,可能不少人头脑中就会浮现出孙悟空的样貌,而孙悟空在花果山当山大王的时候,自称“齐天大圣美猴王”。这时,一个问题就浮现在我脑中:猴子能有多美?今天的故事说的就是一种珍稀而美丽的猴子:黑腿白臀叶猴。

刚出生没多久的小叶猴。 | 新华社

近日,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还向媒体展示了还在育幼箱中的黑腿白臀叶猴宝宝,这是国内首例人工繁育成功的黑腿白臀叶猴。

01

一起来认识

黑腿白臀叶猴

叶猴,是一类很特别的猴子,它们生活在亚洲东南部热带及亚热带的丛林中,主要以植物的叶、花以及果实等为食,因为叶子占到食物总量的90%以上,故称为叶猴。

白臀叶猴算是叶猴中的颜值担当,它们身上的颜色非常丰富:上身灰色、下身为黑色,膝盖到踝部为栗红色,前臂为白色,面部深黄色,眼帘为粉蓝色,一条又长又白的大尾巴,尾巴基部有一个白色的三角形区域。它们的手脚纤细,胳膊腿特别长,这种特殊的身体结构非常适合它在树冠层活动,而长长的尾巴能让它在树枝之间跳跃的时候保持平衡,一跃可以跳到6米之外的树冠上。

图片来自网络

白臀叶猴以小家庭单位生活,即以一只雄性为首领,由数只雌性及其子女组成,一般群体数量为10只以下,但也有数个小家庭结成几十只大群的记录。它们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雨林中,主食是各种植物的嫩芽、树叶、花朵和果实,这些食物再加上少量露水雨水基本上可以满足白臀叶猴身体所需的水分,所以它们几乎不会到地面饮水。

而白臀叶猴又有三种,分别是灰腿白头叶猴(Pygathrix cinerea)、红腿白臀叶猴(Pygathrix nemaeus)、黑腿白臀叶猴(Pygathrix nigripes),它们腿部毛的颜色有所不同,而这次在广州长隆灵长类研究中心成功人工繁殖的就是黑腿白臀叶猴。

02

别让白臀叶猴消失!

为什么成功人工繁殖白臀叶猴,会让大家这么关注呢?因为白臀叶猴是一种极度濒危的灵长类,目前总数量已仅剩几百只,相比下国宝大熊猫总数量已经接近2000只了。造成白臀叶猴的数量会如此之少的原因,首先就是捕猎。白臀叶猴的皮毛可以加工成皮制品、骨头被作为药物、肉被作为食物,并且一些人还将其作为宠物饲养,这就让不少白臀叶猴被捕杀或捕捉。

不止是狩猎,人类活动正在日益侵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 图虫创意

而对白臀叶猴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栖息地的萎缩。亚洲东南地区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很多森林被变成耕地或种植经济作物,道路建设让它们的栖息地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块。采矿、污染和疾病等因素,让白臀叶猴数量越来越少。

因此,将濒危野生动物,如白臀叶猴,人工饲养并进行繁殖,是野生动保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野外种群状态极度濒危的动物如果能够有稳定的人工种群,并且通过人工繁殖增加种群数量,待寻找到适合生存的区域也可以将人工繁殖个体放归,作为对野生种群的补充。

03

人工繁殖野生动物

道阻且长

然而,野生动物人工繁殖很容易吗?作为一个饲养过300多种动物的人,可以负责任的跟你讲:难。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动物可能长期会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而绝大多数野生动物,都需要在身体状态最好,也是最放松的情况下才会进入发情。但圈养条件下,动物的身体素质比较差,自然交配就成了难题。

在野外,动物每天的运动量是非常大的,为了寻找食物,它们的活动范围可达数十公里。而圈养动物由于笼舍的限制,活动区域非常小,这种环境中的运动量和在野生环境中是无法相比的,也就导致了圈养野生动物的体质、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都比较差。

天天“宅”在园里,体能就不如在野外生存时“凶残”了。 | 图虫创意

游人的干扰可能也是人工繁殖困难的一个原因。生活在动物园的野生动物每天要面对成百上千的人类围观,而对于一种生活在山间密林中,过着隐士一般生活的野生动物,喧嚣的环境可能会对其造成很大的压力,导致其过于紧张,不愿意交配。比如香港海洋公园的两只熊猫,经过9年尝试均未能有子女降生,但由于疫情原因,香港海洋公园在2020年关闭了,结果没多久熊猫就有喜了。

04

怎样才能帮助

动物生宝宝

饲养员朋友们会绞尽脑汁为让动物生小宝宝创造条件,一般在饲养过程中,会使用以下几个方法:

1. 改善笼舍环境:合理布置运动场,给动物提供岩石、栖架、树木等可供攀爬的物体,在运动场内布设合理的坡度,有条件的还增加水池等,另外在笼舍的设计时给动物增加躲避游人注视的场所,以减小动物承受的压力。让动物能够有一个更加接近原生环境的的“家”。

保证小动物摄入足够的营养,又不至于发福,可是个难题。 | 图虫创意

2. 改善动物的“伙食”:让野生动物的“菜单”配比更加科学,在兼顾营养的同时,不会让它营养过剩;野生动物进食也是有时间点的,除了极个别情况外,比如大熊猫,绝大多数不是没完没了地吃。补充营养的关键在于尽量与野生动物原生态的食物一致,少一些我们人类自认为好吃,高营养的食物。

3. 帮助人工环境下长大的动物学习如何“社交”:在人工环境下生活的动物,尤其是人工繁育个体,由于没有野生经历,可能在行为上会与野生的同类有一定差异,造成“社交困难”,从而导致了交配困难。饲养员也会通过增加群体内年长野生个体的数量等方式,让动物有更多与同类打交道的机会来提升社交能力,进而正常繁殖。

经验不足怎么办?动物也需要性教育。 | 来源网络

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给大熊猫看“性教育片”。当时五岁半的雌性熊猫“科琳”在发情期不配合交配,饲养员非常着急,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用。后来有一位饲养员灵机一动,给科琳用电视放了其他熊猫交配的录像,之后科琳顺利的完成交配。放下熊猫是能看懂“黄片”不谈,至少饲养员为了动物能过上正常的生活也是煞费苦心了。

4. 使用人工授精技术:通过人为采集雄性动物的精液,将其送入雌性动物体内使其受孕的技术,可以说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圈养动物繁殖方式,已经有多种珍惜野生动物通过人工授精繁殖的例子。但也有一定风险,比如在2019年,苏州动物园在对斑鳖进行人工授精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等问题,导致动物死亡。

可以看出,圈养野生动物繁殖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这次黑腿白臀叶猴小宝宝的出世,让很多人兴奋不已。但在这高兴的背后是现实的无奈:全球500多种灵长类动物,将近60%的种类都有灭绝的危险,黑腿白臀叶猴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可能它们在数年后就会从地球上彻底消失。

希望野生动物的兴旺不仅仅是在睡熟了的小叶猴的梦乡中出现。 | 新华社

白臀叶猴也被叫做七彩叶猴,这种美丽的生灵是否能够继续生活在地球上,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人类未来的所作所为,也许我们可以建立人工饲养的种群让这个物种不至于消失,但如果它们失去野外的栖息地,只能生活在笼舍之中,那和灭绝又有什么区别呢?

作者 | 李维阳 科普作家 作品发表于果壳网、国家林业局、中国国家地理、《博物》杂志、少年科学杂志等

审核 | 黄乘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 | 江 帆

责编 | 丁 崝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版权图库的图片,不授权转载。

你可能还想看

原标题:《【科学辟谣】到底怎么才能让它们多生小猴子?饲养员们简直操碎了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