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7项目标!威海“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出炉

2021-12-08 18: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12月8日下午14:30,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辛运锋介绍《威海市“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有关情况。

近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威海市“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规划》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确定了“坚持依法监管、坚持信用监管、坚持智慧监管、坚持社会共治、坚持系统观念”五项基本原则,突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工业产品安全治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消费治理,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水平,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强化市场监管支撑等八项重点工作。

01

超前谋划“十四五”市场监管总体目标任务

提出到2025年,市场安全防线更加严密牢固、市场准入环境更加宽松便捷、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有序、市场消费环境更加安全放心、质量强市战略持续巩固提升、知识产权战略取得突破进展、现代化市场监管格局基本建立等7项目标任务。同时,坚持自我加压、适当超前的原则,研究设置了29项定量指标,实现了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消费治理、质量提升、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全覆盖,其中有8项指标高于省文件确定的目标。比如,在投诉举报处置方面,我市设定目标为消费投诉按期办结率、举报按期核查率保持100%,均高于省文件确定的目标;在食品抽检批次方面,我市设定目标为食品检验量稳定在8批次/千人以上,高于省目标确定的5批次/千人;在工业产品质量方面,我市设定重点工业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5%,高于省目标确定的93.2%;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市设定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为85分,高于省目标确定的83分。

02

始终将“安全”放在市场监管工作的突出位置

坚持立足市场监管职能,紧紧围绕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四大安全,做了细致规划。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方面,重点聚焦食品小作坊治理、食品监督抽检、批发市场快检、“明厨亮灶”示范创建等方面集中发力,进一步压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实现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5%以上,不合格产品处置率保持100%。加强药品安全治理方面,对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等分类安排部署,突出强化药品经营使用环节监管,全面推进零售药店网格化监管,深入推进过期药品无害化处置行动,确保群众用药安全。加强特种设备安全治理方面,重点突出强化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和定期检验,确保我市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率保持100%;坚持创新监管机制,推动构建全市特种设备安全双重预防体系,开展电梯按需维保和检验检测改革试点,推进电梯“保险+服务”新模式应用,到2025年,全市电梯责任保险投保率达到100%。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方面,紧紧围绕产品生产和流通两个重点环节进行规划部署,强化产品质量日常监管和分类分级监管,建立全链条监管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03

聚焦高质量发展为企业发展赋能添力

围绕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对品牌建设、标准化建设、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工作都做了详细规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以目标带动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围绕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进行统筹规划,对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要素明确提升目标,对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行政保护、仲裁调解、维权援助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将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高端化发展、中日韩知识产权合作交流等工作写入《规划》,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效益,促进我市知识产权“量、质”实现双提升。同时,在《规划》中还增加了食品药品、特种设备、计量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的内容,对资质获取、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明确了量化指标,为市场监管、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04

突出机制创新提升市场监管效能

确定了全面推广应用“大数据+市场监管”平台、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快推进以信用为基础的差异化监管等3项重点任务,进一步健全“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手段”的新型监管机制,着力提升市场监管领域发现问题、排查风险的能力,进一步聚合监管力量,提升治理效能。《规划》还明确提出建设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运用新技术积极推行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网络商品交易监管、企业信用监管等智慧化应用,逐步形成“平台支撑、数据慧治、服务惠民、监管共治”的市场监管信息化创新发展格局。

为群众办实事规划

针对群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明确深入推进“食安威海”建设,进一步压实监管责任,完善基层网格化管理,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全面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到2025年,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实施HACCP、ISO22000等管理体系达到100%,食品生产企业自查及风险报告率达到100%,食品小作坊监管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大中型餐饮单位“明厨亮灶”率达到80%以上。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实行批批快检,对不合格农产品、畜禽产品实行退市制度,到2025年底,主要品种食品安全追溯覆盖率达到98%以上。

针对群众关注的网络交易问题,提出强化网络市场监管,推动网络交易平台落实法定责任、电商经营者履行法定义务。建立健全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推动网络身份认证、网店实名制,完善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电子商务经营者个人信用档案。

针对群众关心的价格问题,提出加强水电气、教育、医疗、电商、物业、停车等民生重点领域和特殊时期价格行为监管,加大对猪肉、粮油、蛋菜等重点民生商品价格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哄抬价格、价格串供等违法行为。

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出加强消费领域市场监管,完善消费维权机制,实现投诉举报24小时回应,投诉按期办结率和举报按期核查率均达到100%。推进“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大力推行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消费维权服务站建设,在消费一线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进一步扩大放心消费承诺亮诺活动覆盖面,努力打造群众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

实施质量强市和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方面,聚焦质量提升行动,围绕品牌、标准化、计量、检验检测、认证等进行统筹谋划,全力推动企业成长和高质量发展。提出在“十四五”期间,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完善质量激励引导机制,落实品牌奖励政策,引导培育一批技术指标领先、产品质量卓越、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和服务品牌。同时,积极组织、指导企业参与省优质产品基地建设和制造业、服务业高端品牌培育,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积极建设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围绕市场和创新需求,制定高水平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制定具有地方特色、体现地方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地方标准,“十四五”期间,全市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00项,发布市级地方标准67项。为进一步促进我市企业转型升级,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在全市深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建设,推动30家以上出口企业实施“三同”工程,提升内销产品品质,服务国内消费市场。《规划》中还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企业成长一体化服务平台”,建立知识产权、质量提升、小微企业成长“一站式”服务门户,为企业提供政策查询、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等23个大项的集约化一站式服务项目,全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方面,围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做了细致规划。明确提出,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激励扶持政策,提高对发明专利授权、有效发明专利维持、国(境)外发明专利授权等核心知识产权的资助力度,促进高质量知识产权产出。围绕我市七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密集型企业,实施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专利导航工程。到2025年,力争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2件,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8万件。继续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库,鼓励银行机构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纾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快引入、培育知识产权高端服务机构,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高质量发展。

市场监管治理方式现代化创新举措

全面推广应用“大数据+市场监管”平台,建设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运用新技术积极推行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网络商品交易监管、企业信用监管等智慧化应用,提升市场监管部门发现问题、排查风险的能力和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公众服务的水平。

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科学运用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合理确定双随机抽查的范围、对象和频次,对风险等级高的企业提高抽查比例,对风险等级低的降低抽查比例,更合理地分配监管资源。

加快推进以信用为基础的差异化监管。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在监管方式、抽查比例和频次方面采取差异化措施。完善信用约束惩戒机制,强化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推动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对失信主体在行业准入、项目审批、获得信贷、发票领用、出口退税、出入境、高消费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同时,坚持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理念,推动建立市县一体的监督检查、案件办理、投诉举报等智慧监管应用,有效提升市场监管现代化治理水平。

原标题:《7项目标!威海“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出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