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每日“网”事 | ​“特效药”套路深,网上寻医问药需谨慎!

2021-12-08 16: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每日网事

网罗大小事,传递正能量

“特效神药,1盒就够,永不复发”

“名贵草本熬制,专攻睡不着”

“老中医祖传秘方,治疗各种眼疾”

近年来

类似的虚假广告在

网络、电视等平台上层出不穷

导致一些群众上当受骗

在这里提醒大家

网上寻医问药需谨慎

下面一起关注具体内容

01

“特效药”套路深

网上寻医问药需谨慎

近日,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通报,今年7月,南通警方在江苏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协调和京冀警方配合下,合力捣毁一特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现场查获涉案成员720余名,冻结涉案金额7000余万元。该犯罪集团以合法公司为伪装,通过虚构医学专家和夸大药效等手段骗取消费者的信任,导致全国10万多人陷入骗局,被骗总金额达3亿多元。

网购治眼疾“神药”

陷入连环骗局

家住江苏南通海安市城东镇的曹大爷,长期受眼疾困扰。去年8月,他网购了一款名为“通天明目方”的祖传秘制中药,前后花费5984元,但发现自己收到的大多是“陈皮木香”等食用品和代用茶,服用后没有起效。经人提醒,曹大爷才意识到可能上当了,连忙报警。

曹大爷的遭遇,并非个例。南通市区的陶女士为了根治眼疾,经常在网上寻医问药,偶然间看到发布在某网络平台上的广告,被其宣传的神奇药效吸引,当即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

接待陶女士的,是“北京郑氏中医门诊”的专家“郑老师”。对方自称出身中医世家,为陶女士远程看诊后,“郑老师”表示陶女士的视力正在逐渐减退,若得不到重视将有可能失明,并向她推荐“百年退翳方”。

“郑老师”还称,江苏地区正好有优惠名额,建议她一次性购买3个疗程。当陶女士购药、用药后反映药物没有起效时,“郑老师”又推荐自己84岁的“爷爷”——一位有着60多年治疗眼病丰富经验的“老专家”,为她看诊。

就这样,在“郑老师”和“老专家”的指导下,陶女士先后花费了近3万元,但疗效微乎其微。

非法医疗公司的“伪装术”

随着南通警方调查的深入,一家披着合法外衣的医疗保健品公司逐渐浮出水面。经查,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总部位于北京,还有多个子公司位于河北保定,专门从事虚假保健品的销售。

“位于河北保定的一家子公司防备严密,每天等员工到齐上班后,就会把底楼的大门从里面反锁。”参与办案的海门区公安局刑警大队民警张健荣说,该犯罪集团有着很强的反侦查能力,为更好地隐藏自己,甚至还在底楼开了一家正常经营的药房,来应付相关部门的日常检查。

为防止警方获取电子数据,犯罪嫌疑人还秘密隐藏了服务器。现场参与抓捕的海门区公安局刑警大队民警苏宸说,他们在负责人办公室的书柜和收藏柜背后发现了隐形门,里面藏着5台服务器。

待时机成熟,7月4日,警方发起总攻,将诈骗窝点一举捣毁。在前方集中抓捕的同时,南通市海安、海门两地反诈中心民警同时在后方对700多个涉案账户开展紧急止付冻结工作。

在这次抓捕行动中,以关某奇、王某诗夫妇为首的犯罪集团被“一网打尽”。公安机关现场抓获涉案成员720余名,其中157人涉嫌刑事犯罪,冻结涉案资金7000余万元。

压低嗓门、放慢语速

冒充“老中医”

“他们的广告投放是有群体针对性的,比如年轻人习惯刷抖音,减肥药和男性疾病之类的广告就会投放在抖音上。老年人更多看电视,他们就在电视上投放健康栏目的广告。”专案组成员、海安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民警赵捷说,该犯罪集团每年广告投放的支出达数百万元之多。

一旦有人联系咨询,便会有业务员伪装成专家给对方看诊,通过专业话术虚构药品疗效从而诱导消费。在客户反映药物不起效时,年轻的业务员压低嗓门、放慢语速,冒充“老中医”,忽悠对方购买药材更为宝贵的“特效中药”。

据关某奇、王某诗等主要犯罪嫌疑人交代,在开办公司之前,他们派专人去外地“学习”,再对员工进行专业术语等方面的岗前培训。此外,他们还特聘了律师,通过修改“话术”来规避风险。要是有客户察觉上当受骗想要维权,公司还有专人负责处理,避免事态扩大,引起警方注意。

赵捷说,经调查,犯罪嫌疑人标榜的原价1996元一个疗程、现只需1596元的“明目蒺藜丸”,成本仅为70元。而且,该犯罪集团并没有药品研发生产能力,实际上是一家皮包公司,产品都是由合作的药物公司代发。

网上寻医问药需谨慎

“犯罪手段欺骗性强,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南通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支队长瞿建介绍说, 2019年以来,该犯罪集团采取公司化模式运营,利用患者治病心切、防骗意识不强等,虚构所谓医学专家的良方、偏方骗取信任,并夸大、虚构药品疗效,通过网络、电视平台推广,大肆蒙骗群众。截至案发,全国各地共有超过10万名受害人,涉案总金额3亿多元。

目前,该案部分犯罪嫌疑人已被移送审查起诉,案件仍在进一步办理中。

警方提醒,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广大消费者一定要提高警惕,特别是网上寻医问药,专家的真假难以辨别,切勿相信非专业医疗机构和所谓的“特效药”。当遇到需要诊断用药、治疗时,应尽量选择到正规医院进行现场检查、诊断,以免上当受骗。

02

微信出手!

不得发布这些内容!

日前,微信团队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微信关于规范校外培训内容发布和传播的合规指引”。

其中要求:不得在微信平台发布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推广性、诱导性内容,以及不得利用微信平台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违规开展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

微信团队表示,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依照《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及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要求,即日起,微信平台将进一步规范学科类培训内容的发布和传播。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根据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规定,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涉及以上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校外培训,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

具体指引如下:一是不得在微信平台发布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推广性、诱导性内容,以及“贩卖教育焦虑”、承诺迅速提高考试成绩的内容;二是不得利用微信平台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违规开展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

在此之前,抖音电商运营团队于11月19日也发布公告,称将禁止发布面向学龄前儿童的课程以及面向中小学(含高中)的学科类课程;面向中小学(含高中)的非学科类课程,只允许发布在“教育培训-中小幼培训-儿童兴趣”类目。同时,面向中小学(含高中)的非学科类课程,抖音电商规定:不得以直播、视频形式推广相关商品,创作者违规推广的,一经发现,将按照《电商创作者违规与信用分管理规则》有关禁售商品的要求处罚。

03

朋友圈看到这样的人

请立即删除!

各位网友请注意,赶紧确认一下网络好友列表有没有这样的人。“他”温柔帅气、事业成功,还是投资理财的“高手”,常常在网络上与你频繁交流、嘘寒问暖,甚至要带你一块儿“投资”赚大钱……这不就是妥妥的“白马王子”?可是!你却从没在现实中见过“他”,甚至“他”以各种理由拒绝和你视频聊天。遇到这种情况,请你千万不要犹豫赶!紧!删!除!因为这可能就是骗局的开始,已有多人中招!

自11月以来,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发生多起网络交友诈骗案件,且涉案金额较高,受害人以30岁~50岁的女性居多。

此类案件的嫌疑人,通过各类网络交友软件结识受害人,经过频繁交流取得受害人信任后,以投资理财、购买虚拟货币、推荐基金等名义诱导受害人转账。

诈骗手法

1、培养感情、取得信任

嫌疑人通过各种社交平台添加受害人为好友,通过频繁聊天、体贴关怀等方式建立信任,甚至确立恋爱关系。

2、引诱投资、小额回报

关系稳定后,嫌疑人声称自己善于投资理财或是掌握某投资平台的规律,引诱受害人到自制平台进行投资,甚至提供账号让受害人帮忙管理。待受害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小额投入几笔,嫌疑人便通过后台操作让其小赚几笔。

3、大额投入、骗取钱财

等到受害人尝到甜头后,嫌疑人会继续怂恿其加大投入。大额投入后却无法提现,这时候受害人才发现自己已上当受骗。

真实案例

2021年11月24日,受害人钱女士(50余岁,某店铺店主)报案称:10月初,其在网上结识一名陌生网友,对方体贴入微,两人逐渐建立信任关系。对方向其介绍投资虚拟币并发来一个APP下载链接,李女士下载后在对方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大额投入后发现无法提现,方知被骗。

2021年11月26日,受害人张女士(50余岁,某店铺店主)报案称:11月初,其在网上结识一陌生网友,两人交流频繁,张女士也日益信任对方。对方称认识某企业“高管”,并向其介绍推荐一个投资平台,声称掌握“内部消息”,并发来网站链接。张女士信以为真,在网站内大额投入后发现无法提现,方知被骗。

2021年11月27日,受害人李女士(40余岁,无业)报案称:11月10日,一陌生网友添加其好友,两人交流频繁,感情逐渐升温。对方称可以带其在某平台买基金赚钱。李女士在对方的诱导下,多次通过网银向对方提供的银行卡转账,直至被对方拉黑后,方知被骗。

近期,广东省广州市警方也受理6起被骗损失超100万元的“杀猪盘”诈骗案件。事主均是先通过网络聊天与网友确定“情侣”关系,然后被对方诱导在虚假投资平台多次转账充值受骗。事主均为单身女性,被骗损失最高达486万元,被骗时间最长超过3个月,案发区域涉及黄埔区、增城区、番禺区、白云区。

事主及损失金额分别为:

1.黄埔区某公司法人(41岁)被骗486万元。

2.增城区某公司职员(44岁)被骗285万元。

3.增城区某公司销售人员(41岁)被骗129万元。

4.番禺区某个体商户(41岁)被骗126.5万元。

5.白云区某个体商户(28岁)被骗106.4万元。

6.番禺区某医护人员(32岁)被骗101.7万元。

警方提醒

这些防范手段

大家一定要谨记

网上交友务必认真核实对方身份,网络投资请认准正规金融机构,务必慎之又慎。

不明网址链接不要点击,下载APP请前往官方应用商店。

遇到诈骗时,及时拨打110报警或全国反诈专线96110咨询。

网络交友需谨慎,慎防落入“骗心又骗金”的“杀猪盘”诈骗套路。凡是自称“程序员”“技术员”,以“有内幕消息”“有专家老师指导”或者“知道系统漏洞”“稳赚不赔”等理由诱导进行投资、赌博的,都是诈骗!

聚焦每日“网”事栏目

精彩“网”事天天看

往期推荐

每日“网”事 | 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发布!有你常用的吗→每日“网”事 | 400个摄像头账号卖150元...你的隐私可能正被偷窥每日“网”事 | 微博昵称集中整改!限时一周每日“网”事 | 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将全球直播每日“网”事 | 未来5年,大数据产业将迎来哪些变革来源:网信淄博综合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广州日报、中国经济网、广州日报、钱江晚报、临平公安、新晚报、温州反诈中心等

原标题:《每日“网”事 | ​“特效药”套路深,网上寻医问药需谨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