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与一棵树相守540年,武汉人的超级接力

2021-12-09 10: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与一棵树相守540年,武汉人的超级接力 原创 相见在武汉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

汉阳树又黄了。

在汉阳五医院西边的青瓦小院里,这是它度过的第540个秋天。

每天早上,守树人郑师傅会把小院打扫干净,捡树枝,捡被踩破的银杏果。她不扫落叶,因为金黄的一片铺在地上很漂亮,她希望来的人都能看到。

8:30,院门打开,等人们来造访。每年11月下旬到12月中上旬,汉阳树最漂亮,树冠全变成金黄,很壮观。

这棵约540岁的古树,明朝发芽,它隔壁的显正街,是汉阳古城最热闹的地方。1985年,汉阳园林局发现了它,将它命名为“汉阳树”,并辟了一处小院,由专人看守。

武汉城区内有“房产”的古树并不多,另一棵是东湖高新龙泉山的朴树,树龄500年以上。

生长在汉阳中心区,540岁的汉阳树一直藏在住宅和医院身后,不久前它有了新规划:

作为汉阳古城归元二期工程的一部分,这里未来会扩建成开放式公园,还将打造一个观景平台,让人们不止仰望汉阳树,还能在半空平视汉阳树。

每年秋天,守树人的微信

有好几个“等通知”的人

未来的事,郑师傅不知道,她更享受当下的陪伴。

她最喜欢每天12点到2点,阳光从树叶中透过来,汉阳树上像落满了星星。遇到上午来的游客,她会说,11:30以后再来吧,太阳好。

健谈的游客会加她微信,说等地上铺成金色地毯,再叫他来。她的微信里有好几个“等通知”的人。

郑师傅的公公李正家曾经也是守树人,一个鼻子上有颗大痣的平头老人。常来看汉阳树的人都见过他,他常坐在树下听收音机。

李正家会把银杏果装在罐子里发给路人,给人讲这棵树的历史。还会和每一个离开的人说:“明年秋天见。”

汉阳树一年四季都需要浇水,夏秋两季,9点开始浇水,持续1小时;冬春两季,1个月浇水1次。

守树人的职责除了维持小院整洁,定时开门,还有遇到“紧急情况”及时上报。

郑师傅就遇到过一次,停水。经汉阳园林局协调后,水务中心单独给汉阳树恢复供水。

树上果子太多了要施肥,其他种子飘到汉阳树长出来了得锯掉,风刮断了树枝,超过5cm的创口要擦药。这些都是“紧急情况”。

汉阳树的保护方案包括树洞修补、浇水排涝、修剪、防治病虫害、除杂草、每年施肥2次等。今年11月已施肥1次。

多可爱啊。一棵活了500多年的树,见证了社会变化,气候变化,但被照顾起来,事无巨细得像个小宝贝。

武汉有1822棵古树名木,每棵树都有专门的养护方案,汉阳树是其中最“网红”的。2013年起,古树保护专家史红文开始长期关注汉阳树。最近,他用多种鉴定方式,确认汉阳树树龄大约540岁(截至2021年)。

作为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史红文说:“在古树里,汉阳树的树龄和树种都不算特别。但在市中心能看到树型这么漂亮的树,难得。”

500年树龄及以上是一级保护古树,300年-500年树龄是二级保护古树,100年-300年树龄是三级保护古树。汉阳树是汉阳区唯一500年树龄的古树,周边还有几棵古树,如归元寺的皂荚,西大街的司绵木,晴川阁的臭椿。

崔颢诗里的“汉阳树”

是一棵银杏吗?

自然灾害和城池变化,是影响百年古树成材的重要外因。武汉历经几次洪水,汉阳树地势较高,得以幸免。

明朝中期以后,汉阳城的城墙因为战争毁坏又重建,但它一直安然无恙。

根据《汉阳区志》记载,汉阳树周边曾有一座凤栖山(今凤凰山摩崖处),登顶俯瞰,长江、汉水尽收眼底。凤栖山下住过不少大人物。1280年,投靠元朝的安南王陈益稷在凤栖山脚下建王府「安南花园」,住到70岁辞世。

此后,这里就成为达官显贵在汉阳“买房”的第一选择。约1481年前后,汉阳树在这个院子发芽。

此后很长时间里,汉阳树是默默无名的,直到一户张姓人家迁入。

1874年前后,汉阳显正街上,一家生茂公米店生意兴隆。老板张行方为了培养儿子张仁芬,买下对面的一座大宅子。此时,汉阳树已经400岁,人们终于意识到这棵古树的存在,于是张家为宅子取雅号“银杏轩”。

唐 /Tang

盛唐年间(704-754年),崔颢登黄鹤楼写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而此时距今汉阳树发芽还有700年。

元 /Yuan

元代早期(1285年),陈益稷投靠元朝,成为新的安南(今越南北部)王,在凤栖山(今五医院北面,目前山体不在,仅留一处摩崖石刻遗址)修建「安南花园」,在此居住至70岁。

明 /Ming

● 1479年前后,汉阳树在凤栖山脚下的院子里生根发芽。

● 明代中期(1436-1566年),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机构)少卿王秩在安南花园遗址上建宅邸。

● 明代末期(1573-1620年),乡绅萧方伯买下王太常故宅改为「萧园」,明崇祯末年被战火毁。

清 /Qing

● 康熙年间(1662-1722年),督察院左都御史江蘩买下「萧园」更名为「江氏林园」。

● 乾隆初年(1736-1796年),汉阳宋氏家族购得「江氏林园」更名为「宋氏林园」,并购入一块由太湖石精心制作的“灵芝峰”,现“灵芝峰”是解放公园的镇园之宝。

● 同治末年(1874年前后),柏泉三甲张氏家族购入这座院子,取名为「张教忠堂」,雅号「银杏轩」。此时山脚下的汉阳树约莫400岁。

当代 /Dangdai

1985年,汉阳园林局在凤栖山脚下发现这棵古树,将它取名为“汉阳树”。

读到这里,估计你也有疑问了:那么这棵汉阳树和崔颢的汉阳树什么关系?

崔颢题诗是盛唐,汉阳树发芽是明朝,前后相差了700余年。后人推测,崔颢说的“汉阳树”大抵是泛指汉阳江边的树。

晴川历历,在汉阳树身上,时间只是一种单位,它默默的矗立在那里,就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我太想他了”

540年后,汉阳树成为故乡

百余年过去,凤栖山早已不在,仅留一处摩崖石刻遗址。但汉阳树还在,他的脉络还在。

每年来看汉阳树的人,有些人来看风景,有些人来寻乡。

银杏轩的后人张昌万,几乎每年都要回到汉阳树。他还把自己编写的书《巍巍汉阳树——记怀清斋主人张仁芬》,送给了当时的守树人李正家。

张家老宅不在了,但在汉阳树下,有一种落叶归根的踏实感。

在汉阳树寻乡,张昌万不是特例。

我去汉阳树那天,晴空万里,中午12:30,阳光晒得身上发热。汉阳树下,老人坐在小折叠椅上,把地上的银杏叶捡起来,对着太阳看了又看。重复了三四次,他才心满意足的把一片银杏叶放进包里。

他说,“我太想它了。”

老人叫罗建华,今年76岁。家住汉阳国博,每个月来5次汉阳树。摇摇晃晃的554路公交,15站的距离,将他从暮年送回童年。

罗建华出生在显正街,汉阳树的对街上。他小时候,汉阳树下有四户人家,大门常年开着,年幼的罗建华从家里过来,一两分钟就到了树下。有时候他和四五个小伙伴牵着手围抱汉阳树,有时候他就坐在树下发呆。

70年前,人们没有古树保护意识。但在罗建华印象中,那四家人总是特意把洗米水洗菜水浇在土里。

考上大学后,罗建华只在假期回家,每次看了汉阳树,就在日记里写下变化。40岁那年,汉阳园林局发现了汉阳树,申请经费拆除周边民房,辟了小院保护汉阳树。罗建华一家从此搬离显正街。

当罗建华又回到汉阳树下晒太阳时,要靠助听器才能听清人说话,捏着银杏树叶的手很干燥,皱纹交错。阳光笼罩在他身上,像一种光阴的痕迹。

一年四季,只要天气好,罗建华都来汉阳树下坐着。每次都带一片银杏叶回家,夹在书里。

下午3点,太阳挪走了,罗建华收起折叠椅,准备去逛逛西大街,这是他每次来汉阳树的固定路线。

“你应该春天来看看,汉阳树是最美的。”

园林工程师史红文常说,古树是活着的文物。和馆藏文物不同,树是会呼吸的生命体。

汉阳树自然是伟大的,约540年过去,朝代更迭,城市扩大。明朝的汉阳古城,城墙周长只有2520米,现在,汉阳区的面积是111.54平方千米。

能在中心城区成长为参天古树,奇迹之外,还藏着一代一代武汉人的珍视。在汉阳树得名之前,它只是一棵普通的古树。园林工程师史红文说,过去那些年里,汉阳树一定是在街坊有意无意的照顾中,逐渐长大。

就这样,武汉人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

初冬已至,汉阳树今年的最佳观赏期已经进入尾声。过去的半个月里,守树人郑师傅见过了全国游客。

老人喜欢在树下捡银杏果,她要老人去里面捡,被踩破的少。小朋友踩踩树叶,也去捡果子。

月底,郑师傅会把落叶都扫起来。明年秋天,汉阳树下又会有一片新的金黄地毯。

*文中资料主要来源于《汉阳区志》

/ 汉阳树 /

地址 | 汉阳区凤凰巷12号(近五医院)

时间 | 8:30-17:30

非银杏观赏期期间8:30-17:00

编辑| 语 文

摄影| 黄大头、廖晨阳

设计| 小 V

今日话题

Topic

你和汉阳树有什么故事吗?

往期回顾

Review

下周武汉,看当红国风天团

整整48天!武汉秋日大赏来了

发现我们

Contacts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

版权所有,转载请留言或联系

whlywtg@126.com文章已于修改:,。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与一棵树相守540年,武汉人的超级接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