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Z博士的脑洞|入世二十载:红利秘诀是主动改革开放

万喆(特约评论员)
2021-12-10 07:1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20年前的此时,中国人马上就要经历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经过漫长的等待和争取,胜利已在眼前。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三个维度的重大意义

这是个重大事件。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经历了一轮从创始成员到重新进入的“轮回”,对于“历史性突破”这个词有着更深一层次的领会。关贸总协定(GATT)签订于1948年,最初是一项调整和规范缔约国之间关税水平和贸易关系的临时性多边协议,当时有23个国家在协议上签字。中国也是原始发起国之一。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退出了。1971年,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80年,中国才与关贸总协定又开始直接接触。“复关”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和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并增强我国在世界事务、特别是国际贸易方面的发言权和主动权。

从现实维度看,当时,经过四十来年的发展,关贸总协定己由最初的23个缔约方增加到103个成员国和地区,另外还有28个国家实际适用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缔约方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90%以上。“复关”有利于进一步开放和扩展国内市场,争取我国产品更广泛地进入国际市场,为我国企业拓宽更广阔的发展道路,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

从未来维度看,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范围和所制定的多边规则,已经从传统的货物贸易协定扩大到服务业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投资领域,其谈判达成的最终协议将对此后的世界生产和贸易格局的演变产生深远的影响。“复关”有利于我国同国际市场接轨,更加广泛地开展与世界各国合作,改善国际贸易环境。也有利于我国对未来全球贸易方向的掌握和经济及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调整。此外,港澳将要回归,而其皆为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复关”“入世”也更加有利于港澳回归后的贸易经济对接,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

“复关”“入世”路坎坷

自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增强了与GATT的联系,1982年11月首次派出代表团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了GATT第38届缔约国大会。1986年7月,我国正式提出了恢复GATT地位的申请。从1986年开始至1992年,可算是第一阶段,主要是对中国贸易体制的审议阶段。由于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外贸易国家垄断,中国的外贸体制与关贸总协定的要求差距甚大。缔约国要求中国尽快改革经贸体制,并以此为中心提出数以千计的口头或书面问题。

然而,“复关”“入世”之路相当坎坷。阻碍来自于各方各面。

有些偏于客观原因,如因当时中国经济正在展现“世界奇迹”的高速发展,缔约方对中国经济过高估计,以致否定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主要缔约方特别是美国对中国复关的“入门费”大大加码,甚至提出要求中国实行零关税等。

有些偏于主观原因,中国的复关与入世谈判本属于经济贸易范畴, 但美国却将之大大政治化,增加了难度。

此外,当时的国际政经和贸易形势也在发生巨变。一方面,乌拉圭回合谈判增添了三个新议题,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会后又扩大了新内涵,使谈判难度随之加大;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又提出质疑。

不仅如此,国内不少企业和政府部门也对开放国门顾虑重重,纷纷要求提高保护政策。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在此之前,美国国务卿贝克访华。当年年底,复关谈判进入关键性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主要围绕市场准入问题展开,解决开放市场的速度、范围、条件等。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并在一年的过渡期后完全取代GATT。中国“复关”变成“入世”谈判。1997年8月,新西兰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双边协议的国家。1999年11月15日,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双边协议。

2001年,中国“入世”。

我们并不脆弱,大量的疑虑和焦虑,有道理,没必要

“入世”了,并不全是喜悦,还有大量的疑虑和焦虑。许多人在计算着要大受冲击的产业和行业,电信业首当其冲。翻阅其时的报刊杂志也好、研究论文也好,基本上都将电信业摆上“头条”位置,担忧其受冲击程度。金融服务业是另一个“要塞”,无论是银行业或是保险业,感觉都是要“失守”。汽车也是担忧漩涡中心的项目之一。其他的,包括但不限于航空、旅游、农业、石油化工、高端制造、国有企业、百货公司等等等等。唯一比较有共识能够有比较优势的可能是纺织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被较普遍认为将会受益于“入世”,但同时也被担忧其附加值过低。

不能说在当时有这些顾虑没有道理。但回顾历史,才能知道,这些顾虑,没有必要。

让人最为“提心吊胆”的电信业,发展得那叫一个相当好。2004年,我国的电信业务总量完成就是2000年的两倍多,增长飞速。到了2020年,尽管有新冠疫情等的影响,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0.6%。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是天翻地覆的二十年。

200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消费者最不满意电信的价格,其他如乱收费和服务差也在列。当年进行过一系列资费调整,但关键项目几无改变,市场也广泛认为“手机单向收费”无望。也就是说,资费不但高,而且一通电话双方都要付费。这在今天简直不可想象。与之相对的,不是电信巨头们就没落了,而是服务更好了。资费更少了,市场更繁荣了,公司还更有竞争力了。

2020年,我国4G用户总数达到12.89亿户,百兆宽带已近九成,“5G+工业互联网”工程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不断深化。2021年财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移动位居第56位;中国电信第126位;中国联通第260位。更为可喜的是,其他相关的电信及互联网企业在近些年势头大好,成为全球“新贵”,2021年财富500强榜单上,京东集团第59位;阿里巴巴集团第63位;腾讯第132位;联想集团第159位;小米第338位。

事实是,市场打开了,对外开放了,我们并不脆弱,我们也不会相形见绌变得衰弱,我们变得更好、更强、更优质了。供给和需求两端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走过昨天,才有今天。没有哪一段可以跳过

如果把“提质增效”“质优价廉”“服务更好”当做“冲击”的结果,金融业也可以和电信业分享经验。在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多满意的同时,金融机构们也并非“一蹶不振”而是“迎风飞扬”了。中国大行们在全球企业500强的排行榜上长期雄踞高位,中国工商银行更被网友们戏称为“宇宙第一大行”。

汽车工业似乎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找对方向。以合资为主的汽车行业投资制造模式给市场带来了极大的活力,家用小轿车的质量、价格、丰富性一年比一年好,现在买中级车的预算在2000年可能都买不到一辆入门级轿车,更不要说还可能买不着、没法修、上牌难。但一直在销售榜前三位的合资厂似乎开始提醒大家,“市场换技术”的终极目标无法实现,市场上来了,技术没有来。

其实也不尽然。中国人的汽车梦没有停止过,而汽车工业不是个一蹴而就而是个厚积薄发的行业。在市场没有换来核心技术的阶段,我们积累了相当的管理经验、技术人才、研发团队、以及资本。到今天,中央提出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战略方向,尤其在新能源车的新赛道上,中国制造就涌现出更多的创造能力和“新势力”。

就像是一度被认为“占尽红利”的纺织业,其“三来一补”方式在取得了最初的“成功”后,也深受“诟病”,中国工厂是不是要做“贴牌”产品也一度成为讨论热点和焦点。

但时间证明着一切。

如果没有刚开始的贴牌工厂们,中国当时低廉的人工和土地就因为缺乏资金、技术、设计、品牌、管理等无法实现其价值和增值。低附加值产品是当时的无奈之举,也是当时的最佳选择和必要之举。随着贴牌工厂们的资金和技术积累到位,就自然开始进阶成为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近十年开始的“国货”、“国潮”和“国风”就是明证。

入世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和不断反思,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抉择是错误的,或者是无用的,甚至是否定的,只是时机不同选择不同而已。回头看去,没有哪一段时间、哪一段道路是可以忽略、可以跳过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滴眼泪,都成为中国市场、企业、经济发展历程上坚实的基础。走过昨天,才有今天。

主动改革开放,才是获取“红利”的秘诀

入世二十载,中国取得了很大成就,毋庸置疑。

为什么当年那些疑虑统统“落了空”?

答案不止在“入世”,更在“中国”。

2001年,中国入世。但改革开放,始自1978。1986年中国申请“复关”,是作为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进行的。在贸易体制审议阶段,中国政府由经贸部组团,先后组织外交部、海关总署、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务院特区办、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物价局、国家商检局、国家统计局、国家体改委等部委参加GATT中国工作组会议,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关税制度等专题进行口头答疑。1992年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是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也给复关谈判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入世的巨大成功,和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密不可分、一脉相承、相互促进。

中国电信业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改革。1994年,中国联通成立,第一次在中国基础电信领域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1995年4月,电信总局以“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的名义进行企业法人登记,逐步实现了政企职责分开;1997年1月,邮电部作出在全国实施邮电分营的决策,并决定在试点基础上,1998年在全国推行邮电分营。

中国银行业也经历了“涅槃重生”。1999年,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大型商业银行和开发银行不良资产1.4万亿元。从2001年起逐步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实行审慎的金融会计原则、逐步降低商业银行营业税等。2003年以后,国家决定启动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回到几十年前,不少备受保护的行业和产业又贵、又次、还不盈利。封闭只会带来给所有人的、供需双方的伤害。开放会不会带来更大、更多的风险?也许。但这些风险会成为阻力还是动力,取决于我们的态度。

“入世”的红利是我们自己争取的,而获得“入世”红利的前提是,我们先一步、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改革开放。主动改革开放,才是获取“红利”的秘诀。

后记

二十年过去了,中国在入世十年之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更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从最初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看,我们已经在国际事务和世界贸易中取得相当地位。但未来永远不会停下脚步,此时此刻,世界生产和贸易格局的演变又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当前的关键目标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同时,世贸组织等国际机构和平台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危机,这一次,中国将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建设全球新一轮开放方案。

(作者万喆为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蔡军剑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