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党史·忆侨史】㊼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2021-12-13 18: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钱三强,汉族,籍贯浙江湖州,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92年6月28日逝世,享年79岁。

(图源百度)

赴巴黎留学

1936年,钱三强毕业于清华大学。

经吴有训教授的推荐,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所长手下做助理员,从事分子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

1937年9月,在严济慈的引荐下,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并跟随化学师葛勤黛夫人做钋的放射源研究,还在约里奥先生主持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研究所学习。

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

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1946年春,钱三强与同行合作,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铀核特点,而且使人类能进一步探讨核裂变的普遍性。导师约里奥骄傲地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实验室里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

1946年底,钱三强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1947年,钱三强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图源百度:钱三强与居里夫人一家)

毅然回国

法国博士学位分为三级,即国家级、科学院级、大学级,其中国家级最高,钱三强获得的就是最高的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但二战局势越来越严峻,尤其法国战败,德军逼近巴黎之后,大时代里的小人物钱三强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法国战败,让中法教育基金会的费用断绝,钱三强面临困境,进退维谷。幸运的是,由于约里奥夫妇还能支配居里基金,便让钱三强继续留在居里实验室工作,帮助钱三强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随后,钱三强获得了一系列荣誉,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成为了世界顶尖科学家,无数法国人希望钱三强能留下来,但坚信“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的钱三强于1948年毅然回国。

18年后的罗布泊升起了一座壮观的蘑菇云,是钱三强助推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图源百度)

中国原子弹之父

钱三强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

他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合理解释,深化了对裂变反应的认识。

自新中国建立,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

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

人们后来不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图源百度)

人物轶事

“三强”的由来

一次,一个体质不如钱三强的瘦弱同学给钱三强写信,信中自称“大弱”,而称当时还叫“秉穹”的他为“三强”。这封孩子们之间互称绰号的调皮信,恰巧被秉穹的父亲钱玄同看见了。

“你的同学为什么叫你‘三强’呀?”钱玄同风趣地问道。

“他叫我‘三强’,是因为我排行老三,喜欢运动,身体强壮,故就称我为 ‘三强’。”秉穹认真地回答了父亲的询问。

钱玄同先生一听,连声叫好。

他说:“我看这个名字起得好,但不能光是身体强壮, ‘三强’还可以解释为立志争取德、智、体都进步。”

在父亲钱玄同的肯定下,从此以后,“钱秉穹”便正式改名为“钱三强”。

(图源百度)

“山猫”篮球队队员

为培养钱三强,在他7岁时,父亲送他进了由蔡元培、李石曾、沈尹默等北京大学教授们创办的子弟学校——孔德学校(孔德是法国哲学家的姓),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进步思想的熏陶。

钱三强在学校里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兴趣广泛的学生,对音乐、体育、美术等领域,钱三强都有两下子。刚进初中,年方13岁,就成了班上“山猫”篮球队的队员,在比赛中,他的拼搏精神和集体意识更是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图源百度)

99%的汗水+1%的天赋

在居里实验室学习与工作的钱三强做完了自己的论文和工作后,一有机会就帮别人干活。

按照西方人的理念,做完自己该做的事情,享受自己该享受的时光,别人的事情完全可以充耳不闻,因此钱三强的乐于助人让西方人大为不解。

对此,钱三强回答了一句话:

“人家问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干?我说我比不得你们,你们这里有那么多人,各人干各人的事。我回国后只有我自己一个人,什么都得会干才行。例如放射源的提取,我自己不做,又有谁能给我提取呢?所以样样都得学会才行。”

本来就是天才的钱三强,在居里实验室疯狂地学习,让他迅速掌握了无数高端知识,很快就成长为能够独立进行前沿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为其后来成为“中国原子弹之父”奠定了基础。

(图源百度)

25字情书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钱三强与何泽慧被物理系的同学称为“郎才女貌天生一对”,毕业后,何泽慧去了德国,钱三强去了法国。

二战爆发后,他们一直无法取得联系。

1943年初,钱三强已经三十岁了,居里夫妇推荐他担任法国科学中心研究员。就在钱三强魂牵梦绕,思念恋人何泽慧的时候,一封来自德国的信函飞到他的身边,这是一份没有封口的信,署名是何泽慧。

1945年,年满三十二岁的钱三强,发出平生第一封求爱信。

由于德法提交战国两国之间的信件,不仅不能封口,而且只限写法为25个单词,前三强像书写物理学论文那样一丝不苟地写了一封信:“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要求,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等你一同回国。”

不久,钱三强收到何泽慧的回信:“谢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同样是短短的25个法文单词的来信胜过万语千言。

1948年夏,他们抱着刚满六个月的女儿登上了东区的客轮,正式踏上归国的旅程!

(图源百度:钱三强和妻子何慧泽、女儿)

以上内容参考自网络

侵删

转自:留洋汇

原标题:《【学党史·忆侨史】㊼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