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读博士,真的穷

2021-12-20 20: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数据洞见未来 青塔

“三十难立”,来自学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让博士生这一高学历群体还在温饱线上挣扎。

还是在校生的他们,要么依靠国家补贴,要么伸手向家里有钱,而一些已经结婚有娃的,则更多倚靠着家属的援助。

更让人胆战心惊的是,毕业还不知道要多少年,这样的日子也还要长长久久地延续下去。

▎博士生,挣扎在温饱线上

博士生,作为国家科研队伍中最重要的群体之一,承担着大量基础科研工作,已成为中国科研工作和科研事业实际上的主力军,却经常自嘲“学术民工”、“廉价劳动力”。

博士生收入水平远低于所在城镇职工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已是不争的事实。以北京为例,2021年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为2320元/月,而北京博士生每月补贴则在1500-2000元之间,且文科博士略少于理工科博士。

在某学术社交平台上,北京一高校的博士生抱怨:“读博一年花费4万块,每月补助却只有学校发的1500块,真不知道怎么读下来的。”

过去十几年,我国博士生待遇曾有过几次“大幅增长”。

2009年,在施一公、王小凡、饶毅等科学家的建议下,我国博士生补贴大幅跃升,统一提高到1000元。很多人戏称,它让博士生工资“从贫困走向了温饱”。

2017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我国中央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12000元提高到15000元,地方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不低于10000元提高到不低于13000元,使得平均每人每月补贴再增长约250元。

图|某西部985高校,该年度博士生补贴公告。

博士生补贴在涨,但物价同样在飞涨。微薄的博士生补贴与社会开出的几十万招聘年薪相比,捉襟见肘。

不管是“为学术献身”,还是“为未来投资”,让博士生忍受着所谓的“短暂的清贫”,去承担70-80%的科研任务,不仅影响在读博士生的科研产出,无形中也会流失走一大批优秀博士生源。

提高研究生待遇不一定吸引优秀本科生,但让研究生群体生活在贫困线的边缘一定会吓跑优秀的人才。要想吸引优秀的博士生源,就要减少这些优秀生源就读博士的机会成本。

▎提高博士生待遇,势在必行

近年来,许多高校为招揽一流博士生源,纷纷“放大招”,提出更具吸引力的待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挂出从博士阶段开始每人每年保底收入10万元的招生公告;南开大学表示每年将在国家拨款的基础上,增投自筹经费1亿余元,在校顶尖博士生每年可累计获得各类奖助学金超过10万元;清华大学表示,要确保博士生每年最低资助标准不低于5.1万元。

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都对博士生奖助学金进行了调整。

图|壕无人性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目前,我国博士生补助主要由国家基本补贴、学校、导师补贴和奖学金构成。

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不仅仅是博士生科研道路上的领路人,也是给博士生发“工资”的人。然而,不同高校之间的导师补贴标准甚至同一高校里不同导师给予的补贴数额并不固定。遇到出手阔绰的导师,可能每月大几千;如果不幸,导师手里拮据,可能每月到手只有几百元。

为此,一些高校白纸黑字针对导师补贴做出了规定。

河南大学发布《河南大学关于提高博士研究生助学金的补充规定》,文件中明确表示,自然科学学科博士生每年增加的助学金(5000元)由招生导师承担,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博士生每年增加的助学金(5000元)由招生导师和招生培养单位共同承担,其中招生导师承担1200元,招生培养单位承担3800元;中国农业大学也对导师提供助研津贴的标准做了调整:自2010年9月起,导师提供助研津贴的最低数额统一调整为每月1000元。

▎博士生,科研主力军

博士生阶段,正是人创新潜能的高潮期,很多世界级的重大科研发现都是在这个年龄阶段产生。不管是科研创新,还是社会服务,博士生在高校科研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显著增强。

读博,不仅仅是埋头读书,学生的身份,无形中淡化了他们在博士期间所承担的大量的专业型任务,它其实更接近一种工作或“准工作”状态。“每月几千,你招不来一个实习生;每月几千,你可以招来一个博士生”。

做科研时是打工人,领工资时却是学生。双重身份,不变的“穷”。博士生们呼吁提高补贴待遇,不是在“哭穷”,而是希望付出能有收获,能被看到。

读博本来就难,还要兼顾学业与兼职,严重影响科研成果的产出。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明确表示:阻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的三大瓶颈中,便包含了“博士研究生资助和津贴较低”。

博士生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年龄不占优势,没有正式工作,在高校从事研究的经费要么很低,要么很不稳定,个人又无其他收入来源,未来工作前景不明朗。

我们鼓励研究生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也不必“人为创造”苦日子。“月亮与六便士”的选择,没有对错,但当一些科研的好苗子,因为种种原因就止步于博士阶段,难免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要建立有吸引力的博士生待遇制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标题:《在读博士,真的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